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及打码行为的审查认定——以第68号检察指导性案例为视角
1
作者
李剑
《中国检察官》
2021年第14期7-10,共4页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阐述清楚涉案程序的功能特性,才能作出一个正确的法律评价.第68号检察指导性案例指出对于在案证据能充分证明涉案程序是专门设计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获取计算机信...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阐述清楚涉案程序的功能特性,才能作出一个正确的法律评价.第68号检察指导性案例指出对于在案证据能充分证明涉案程序是专门设计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可以直接认定为"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司法鉴定或检验不是必要条件.对于此类涉案程序的认定,应注重对能体现涉案程序功能特征的相关证据的收集;注重审查涉案程序是否具有避开或突破安全保护措施、非法获取数据的特征.对打码行为应注重审查是否与网络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构成共犯.对于主观明知,应注重客观性证据的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码
撞库
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
指导作用
原文传递
网络诽谤犯罪“自诉转公诉”的法理评析——以杭州诽谤案为视角
被引量:
7
2
作者
丁灵敏
孔凡宇
周兴文
《中国检察官》
2021年第10期8-14,共7页
诽谤罪原则上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转为公诉案件。网络诽谤犯罪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已经从传统的线下模式逐渐发展为新型线上模式,当网络诽谤犯罪针对的是不特定的“陌生人”时...
诽谤罪原则上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转为公诉案件。网络诽谤犯罪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已经从传统的线下模式逐渐发展为新型线上模式,当网络诽谤犯罪针对的是不特定的“陌生人”时,已经不仅只是侵犯被害人的人格权与名誉,而且给网络空间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当达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情形时,检察机关有必要依职权提起国家公诉,不仅维护被害人人格尊严,更捍卫社会公序良俗。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网络诽谤行为提起公诉,可以解决自诉案件当事人取证困难的问题,强化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治理,净化网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诽谤罪
自诉
公诉
原文传递
公民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办案要点与思考
被引量:
2
3
作者
龚赟燕
胡宇翔
沈碧溪
《中国检察官》
2022年第12期49-51,共3页
大数据时代,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非法收集、使用、买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使不特定个人的信息安全处于危险之中,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在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以大数据赋...
大数据时代,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非法收集、使用、买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使不特定个人的信息安全处于危险之中,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在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以大数据赋能发掘公益诉讼办案线索,准确把握民法典维护个人信息权益的立法精神,适用民法典对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提出赔偿诉请,彰显了司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决心和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民事公益诉讼
民法典
原文传递
计算机网络犯罪“人机合一”问题的识别与探索
4
作者
王丰
《中国检察官》
2020年第3期29-32,共4页
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日益增长。因该类犯罪的特殊性,案件办理中如何锁定犯罪嫌疑人成为突出问题。当前对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电子证据的取证、审查的研究探讨已达白热化,但办案实践中对确定案件嫌疑人等证据链的实质性审查还停留于办...
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日益增长。因该类犯罪的特殊性,案件办理中如何锁定犯罪嫌疑人成为突出问题。当前对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电子证据的取证、审查的研究探讨已达白热化,但办案实践中对确定案件嫌疑人等证据链的实质性审查还停留于办理传统刑事案件的固有思维。在现有条件下高效、客观办理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不仅需要立足于新的证据模式,更需要在新证据类型下探究新的审查模式,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有的放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人机合一
远程取证
电子证据
原文传递
题名
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及打码行为的审查认定——以第68号检察指导性案例为视角
1
作者
李剑
机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
出处
《中国检察官》
2021年第14期7-10,共4页
文摘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阐述清楚涉案程序的功能特性,才能作出一个正确的法律评价.第68号检察指导性案例指出对于在案证据能充分证明涉案程序是专门设计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可以直接认定为"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司法鉴定或检验不是必要条件.对于此类涉案程序的认定,应注重对能体现涉案程序功能特征的相关证据的收集;注重审查涉案程序是否具有避开或突破安全保护措施、非法获取数据的特征.对打码行为应注重审查是否与网络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构成共犯.对于主观明知,应注重客观性证据的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
关键词
打码
撞库
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
指导作用
分类号
D924.3 [政治法律—刑法学]
D926.3 [政治法律—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网络诽谤犯罪“自诉转公诉”的法理评析——以杭州诽谤案为视角
被引量:
7
2
作者
丁灵敏
孔凡宇
周兴文
机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
出处
《中国检察官》
2021年第10期8-14,共7页
文摘
诽谤罪原则上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转为公诉案件。网络诽谤犯罪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已经从传统的线下模式逐渐发展为新型线上模式,当网络诽谤犯罪针对的是不特定的“陌生人”时,已经不仅只是侵犯被害人的人格权与名誉,而且给网络空间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当达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情形时,检察机关有必要依职权提起国家公诉,不仅维护被害人人格尊严,更捍卫社会公序良俗。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网络诽谤行为提起公诉,可以解决自诉案件当事人取证困难的问题,强化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治理,净化网络空间。
关键词
网络空间
诽谤罪
自诉
公诉
分类号
D924.3 [政治法律—刑法学]
D920.5 [政治法律—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公民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办案要点与思考
被引量:
2
3
作者
龚赟燕
胡宇翔
沈碧溪
机构
浙江省
杭州市
滨江区
人民检察院
浙江省
杭州市
拱墅区
人民检察院
第七
检察
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
出处
《中国检察官》
2022年第12期49-51,共3页
文摘
大数据时代,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非法收集、使用、买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使不特定个人的信息安全处于危险之中,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在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以大数据赋能发掘公益诉讼办案线索,准确把握民法典维护个人信息权益的立法精神,适用民法典对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提出赔偿诉请,彰显了司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决心和力度。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民事公益诉讼
民法典
分类号
D925.1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D92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计算机网络犯罪“人机合一”问题的识别与探索
4
作者
王丰
机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
出处
《中国检察官》
2020年第3期29-32,共4页
文摘
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日益增长。因该类犯罪的特殊性,案件办理中如何锁定犯罪嫌疑人成为突出问题。当前对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电子证据的取证、审查的研究探讨已达白热化,但办案实践中对确定案件嫌疑人等证据链的实质性审查还停留于办理传统刑事案件的固有思维。在现有条件下高效、客观办理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不仅需要立足于新的证据模式,更需要在新证据类型下探究新的审查模式,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有的放矢。
关键词
网络犯罪
人机合一
远程取证
电子证据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及打码行为的审查认定——以第68号检察指导性案例为视角
李剑
《中国检察官》
2021
0
原文传递
2
网络诽谤犯罪“自诉转公诉”的法理评析——以杭州诽谤案为视角
丁灵敏
孔凡宇
周兴文
《中国检察官》
2021
7
原文传递
3
公民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办案要点与思考
龚赟燕
胡宇翔
沈碧溪
《中国检察官》
2022
2
原文传递
4
计算机网络犯罪“人机合一”问题的识别与探索
王丰
《中国检察官》
202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