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何钟勤 高心 +6 位作者 田小华 钟丞 薛莹 李倪娜 王志刚 刘晓红 孙晓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5-78,I0002,共5页
目的:观察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阐明煅烧骨颗粒大小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煅烧骨颗粒按直径大小分为4组,小颗粒组(0.1~0.3mm)、中颗粒组(0.3~0.6mm)、大颗粒组(0.6~0.9mm)和混合颗粒组(0.1~0.9mm),分别植于... 目的:观察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阐明煅烧骨颗粒大小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煅烧骨颗粒按直径大小分为4组,小颗粒组(0.1~0.3mm)、中颗粒组(0.3~0.6mm)、大颗粒组(0.6~0.9mm)和混合颗粒组(0.1~0.9mm),分别植于兔颅骨缺损中,于术后3、6、8和12周取材,采用改良的Gomori特殊染色,观察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并测定新骨形成积分光密度(A)值。结果:改良的Gomori染色病理切片,各组均见大量的毛细血管长入以及不同程度的新骨单位生长,小颗粒组和混合颗粒组在第12周均见骨小梁排列的成熟骨痂,各组A值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小颗粒组、混合颗粒组各时间点的A值均大于中颗粒组和大颗粒组(P<0.05);同时第3、6周小颗粒组A值高于混合颗粒组(P<0.05),第9、12周则低于混合颗粒组(P<0.05)。结论:不同大小颗粒煅烧骨均有成骨作用;小颗粒组和混合颗粒组成骨效果优于中等颗粒组,但混合颗粒组在修复后期表现为更强的成骨作用,提示煅烧骨颗粒大小可以作为筛选和构建仿生骨支架材料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烧骨 成骨 颅骨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