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可溶性CD36水平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杨凯 张秋实 张萍萍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2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可溶性CD36(sCD36)水平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35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5例冠心病患者及35名体检正常的志愿者的临床资料,将其...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可溶性CD36(sCD36)水平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35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5例冠心病患者及35名体检正常的志愿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冠心病2型糖尿病组、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将35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23例)和预后不良(12例)两组。比较三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脑卒中史、收缩压、舒张压、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尿酸、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sCD36,比较不同预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HbA1c和sCD36水平。通过ROC分析HbA1c、sCD36预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2型糖尿病组HbA1c、sCD36水平显著高于冠心病组、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45、276.293,P<0.05)。预后不良组HbA1c、s CD36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t=6.353、2.305,P<0.05)。经ROC分析显示,HbA1c、sCD36预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0.764(均P<0.05),敏感度分别为0.750、0.833,特异度分别为0.739、0.69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6.640%、sCD36≥18.435 pg/mL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95%CI)=3.513(1.642~7.516)、3.377(1.714~6.654),P<0.05]。结论血浆sCD36水平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浆sCD36水平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2型糖尿病 可溶性CD36 预后
下载PDF
A20基因转染对大鼠颈动脉再狭窄和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高静 李蕾 +2 位作者 徐丹 林媛媛 曲鹏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29-434,共6页
目的观察局部转染锌指蛋白A20基因对大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10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26):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 目的观察局部转染锌指蛋白A20基因对大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10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26):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假手术组只进行颈动脉结扎,不进行球囊损伤术;模型组只进行球囊损伤术,不进行局部转染治疗;对照组球囊损伤术后局部灌注Lipofectamine 2000 Reagent+TE buffer;治疗组球囊损伤术后局部灌注Lipofectamine 2000 Reagent+pCAGGS-GFP/A20重组质粒。荧光显微镜观察A20在损伤动脉壁的转染效率;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增生情况;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技术评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指数;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在各组大鼠颈总动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14 d模型组和对照组血管内膜显著增生。A20基因转染可抑制新内膜面积的增加(减少47.8%,P<0.05)和内/中膜比值的增加(减少42.9%,P<0.05)。术后10 d治疗组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内增殖指数(9.6%±2.3%)显著少于对照组(26.7%±5.1%,P<0.05)。术后10 d治疗组血管壁细胞核因子κB p65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14 d和28 d治疗组血管组织核因子κB p65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转染A20基因可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分子机制可能通过其负反馈抑制了核因子κB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再狭窄 大鼠 锌指蛋白A20 核因子κB 内膜增生 基因转染
下载PDF
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黄爱华 张萍萍 +3 位作者 张斌 马步青 关云谦 周逸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7-506,共10页
目的比较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和单个核细胞(MNC)经静脉移植后对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远端凝断法制造大鼠脑梗死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造模后经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MSC组(造模后经尾静脉给予MSC)... 目的比较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和单个核细胞(MNC)经静脉移植后对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远端凝断法制造大鼠脑梗死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造模后经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MSC组(造模后经尾静脉给予MSC)和MNC组(造模后经尾静脉给予MNC)。移植后2 d,取脑进行梗死体积测定;移植后1、3、5、7 d,采用肢体放置测验和平衡木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价;移植后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测量梗死周边纹状体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Iba-1的染色丰度;移植后3、7 d,采用ELISA检测移植后梗死灶周边纹状体区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水平。结果缺血对照组、MSC组和MNC组的相对梗死体积分别为(37.85±4.40)%、(33.41±3.82)%和(30.23±3.63)%,其中,MSC组(t=2.100,P=0.034)和MNC组(t=2.109,P=0.0009)显著低于缺血对照组,MNC组显著低于MSC组(t=1.743,P=0.043)。移植后1 d,缺血对照组的肢体放置成功率为(4.32±0.71)%,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的(9.73±0.36)%(t=2.178,P=8.61×10-11);MSC组和MNC组分别为(5.09±0.62)%(t=2.1009,P=0.024)和(5.90±0.68)%(t=2.1008,P=0.0001),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MNC组又明显高于MSC组(t=2.1009,P=0.0165)。MSC组和MNC组损伤对侧前肢错步数占总步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56±0.86)%(t=2.120,P=0.020)和(5.13±0.95)%(t=2.131,P=0.003),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的(6.47±0.61)%。移植后3 d,MNC组的肢体放置成功率为(6.91±1.10)%,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的(5.80±0.82)%(t=2.110,P=0.027);MSC组为(6.30±0.77)%,与缺血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01,P=0.199)。MNC组损伤对侧前肢错步数占总步数的百分比为(4.34±0.58)%,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的(5.31±0.65)%(t=2.100,P=0.006)和MSC组的(4.92±0.53)%(t=2.100,P=0.041),MSC组与缺血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09,P=0.139)。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MSC组和MNC组的Iba-1相对丰度分别为1.00+0.00、1.72±0.21、1.23±0.08和1.48±0.06,其中,缺血对照组显著升高,为假手术组的(1.72±0.21)倍(t=2.262,P=2.9×10-6),MSC组则降低至假手术组的(1.23±0.08)倍,比缺血对照组显著降低(t=2.178,P=3.91×10-5),MNC组降低至假手术组的(1.48±0.06)倍,比缺血对照组显著降低(t=2.200,P=0.007),MSC组和MNC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120,P=7.09×10-6)。移植后3 d,MSC组的BDNF和GDNF分别为(531.127±73.176)pg/mg蛋白(t=2.109,P=0.003)和(127.780±16.733)pg/mg蛋白(t=2.100,P=2.76×10-5),均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的(401.988±89.006)pg/mg蛋白和(86.278±14.832)pg/mg;MNC组分别为(627.429±65.646)pg/mg蛋白(t=2.144,P=0.017)和(153.117±20.443)pg/mg蛋白(t=2.144,P=0.017),均明显高于MSC组。移植后7 d,MSC组的BDNF和GDNF分别为(504.776±83.282)pg/mg蛋白(t=2.101,P=0.005)和(81.641±11.019)pg/mg蛋白(t=2.100,P=0.002),均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的(389.257±70.440)pg/mg蛋白和(64.322±9.855)pg/mg;MNC组分别为(589.068±63.323)pg/mg蛋白(t=2.100,P=0.027)和(102.161±19.932)pg/mg蛋白(t=2.144,P=0.017),也均明显高于MSC组。结论脑梗死后1 h静脉移植人骨髓MSC和MNC都能够减小梗死体积、改善动物行为。二者的疗效产生机制可能均与抑制脑内炎症反应,促进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有关。MNC减小梗死体积和改善动物行为比MSC更有效,推测可能与MNC诱导脑内产生的细胞因子GDNF和BDNF的量比MSC更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间充质干细胞 单个核细胞 炎症 小胶质细胞 移植
下载PDF
复制性衰老减弱人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疗效
4
作者 黄爱华 张萍萍 +3 位作者 张斌 马步青 关云谦 周逸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65-874,共10页
目的比较不同代次的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模型的疗效,包括梗死体积和行为学改变以及疗效产生机制,包括对梗死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抑制、产生营养性细胞因子上的差别... 目的比较不同代次的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模型的疗效,包括梗死体积和行为学改变以及疗效产生机制,包括对梗死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抑制、产生营养性细胞因子上的差别。方法体外培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连续传代制作复制性衰老模型。分别收集传第4代和第10代的MSC用于移植。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远端阻塞(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 MCAO)脑梗死模型。实验分假手术组(无脑梗死)、缺血对照组〔脑梗死模型给予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和MSC细胞治疗组。移植组在造模后1 h经尾静脉移植1×106不同代次的BM-MSC,移植后2、4 d进行行为学评价;移植后2 d部分动物进行梗死体积测定;部分动物灌注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计数并对比皮质梗死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CD68染色的数量;另一部分动物于移植4 d用ELISA法检测梗死灶区域大鼠来源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浓度。结果只有第4代人BM-MSC能够有效减少梗死体积,并在移植后第2天改善脑梗死模型动物的神经功能。移植后第4天,仅第4代BM-MSC移植组脑内BDNF、IGF-1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低于对照组;第10代MSC对营养性细胞因子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和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后1 h移植早代次的BM-MSCs会产生减小梗死体积、改善动物行为的作用,但晚代次细胞的作用不明显,原因可能和晚代次细胞促进脑内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抑制脑内小胶质细胞激活的能力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间充质干细胞 小胶质细胞 细胞因子 移植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晓芸 潘金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8期135-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鲍曼不动杆菌(ABA)的感染现状、耐药性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院内感染的749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药...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鲍曼不动杆菌(ABA)的感染现状、耐药性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院内感染的749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药敏情况以及分布等数据。结果在3768株病原菌中,鲍曼不动杆菌749株,其分离率为19.9%,且呈逐年升高趋势(2012年328株,2013年421株);其中痰液中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最高,达88.12%(660株),其次血液为4.01%(30株),分泌物和脓液为2.27%(17株);敏感性及耐药性方面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的敏感性最高,2012及2013年均为100.00%,未出现耐药的现象。其次,2012年分别为妥布霉素(64.94%)和庆大霉素(58.54%),2013年分别为妥布霉素(52.26%)和丁胺卡那霉素(50.12%)。相反,2012年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卡西林的耐药性最高,达95.43%(313株),其次为替卡西林/棒酸(95.12%)和复方新诺明(93.60%),2013年耐药性最高为环丙沙星,达97.15%(409株),其次为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及头孢吡肟,三者均为95.72%(403株)。结论 ICU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及耐药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针对性地加强ICU中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鲍曼不动杆菌 院内感染 耐药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