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丰度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1
作者 彭伟图 陈峰 +5 位作者 李建雄 赵艺翔 董钇江 戴乾 徐汉祥 朱文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50,共10页
秘鲁外海茎柔鱼是大洋性经济鱼类,其资源丰度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较大。研究基于2018−2021年9−12月秘鲁外海茎柔鱼的渔捞日志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获取海表温度(SST)、海表盐度(SSS)、海表高度(SSH)和叶绿素a浓度(Chl a)4个环境数据,运... 秘鲁外海茎柔鱼是大洋性经济鱼类,其资源丰度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较大。研究基于2018−2021年9−12月秘鲁外海茎柔鱼的渔捞日志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获取海表温度(SST)、海表盐度(SSS)、海表高度(SSH)和叶绿素a浓度(Chl a)4个环境数据,运用ArcGIS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8−2021年9−12月茎柔鱼渔场重心分布范围集中于13°~21°S,76°~87°W海域,9−12月渔场重心呈现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趋势。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各月环境因子对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最适SST范围16.3~18.5℃,最适SSS范围35.1~35.4,最适SSH范围0.55~0.60 m,最适Chl a浓度范围0.18~0.46 mg/m^(3),通过随机森林模型的CPUE预测值与名义CPUE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适用于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了解该海域茎柔鱼资源变动规律、指导茎柔鱼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随机森林模型 资源丰度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东海带鱼的最适可捕规格 被引量:3
2
作者 袁帆 朱文斌 +3 位作者 王忠明 朱凯 周永东 徐汉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2-248,共7页
带鱼是中国东海的重要经济渔获种类,其可捕规格会随不同时期的捕捞强度而变化。为确定目前东海带鱼最适可捕规格,根据2016—2020年拖网、帆张网及延绳钓等主捕带鱼作业方式采集的带鱼样品和数据,利用FiSAT II软件对其生长、死亡参数进... 带鱼是中国东海的重要经济渔获种类,其可捕规格会随不同时期的捕捞强度而变化。为确定目前东海带鱼最适可捕规格,根据2016—2020年拖网、帆张网及延绳钓等主捕带鱼作业方式采集的带鱼样品和数据,利用FiSAT II软件对其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可捕规格。结果表明:带鱼的拐点肛长、临界肛长、1龄鱼肛长分别为382.84、397.12、216.05 mm,50%带鱼性成熟肛长为230.38 mm,最小可捕肛长为219.23 mm。利用Beverton-Holt模型分析带鱼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知,带鱼当前渔业参考点为:t_(c)=0.38 a,F=2.11,处于捕捞过度区域,并得出最适可捕肛长为364.64 mm。但过高的可捕规格会导致短期内带鱼产量急剧下降,渔民难以接受,因此,本研究综合考虑采用接近1龄鱼肛长与50%性成熟肛长作为最适可捕规格较为合适,即22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生长死亡参数 Beverton-Holt模型 最适可捕规格
原文传递
基于耳石和鱼体形态的东海海域两种方头鱼判别 被引量:2
3
作者 玄文丹 谢玉 +3 位作者 朱凯 朱文斌 李鹏飞 赵艺翔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7-534,共8页
种类判别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为了有效区分东海海域日本方头鱼和白方头鱼,根据2021年8—10月在27°30′—30°00′N、123°00′—126°30′E海域获取的399尾方头鱼样品(日本方头鱼187尾、白方头鱼212尾),利用框架测... 种类判别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为了有效区分东海海域日本方头鱼和白方头鱼,根据2021年8—10月在27°30′—30°00′N、123°00′—126°30′E海域获取的399尾方头鱼样品(日本方头鱼187尾、白方头鱼212尾),利用框架测量法测得耳石形态的28个可量性状和鱼体形态的55个可量性状,并对其进行差异性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头鱼的耳石形态在前端、后端、腹侧和背侧存在差异,鱼体形态在鱼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存在差异;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基于耳石和鱼体形态参数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5.1%和94.0%,而基于两种形态参数的综合判别正确率达到98.0%。研究表明,利用耳石或鱼体形态特征均可对两种方头鱼进行有效判别,且结合多种形态特征参数进行判别将进一步提升判别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方头鱼 白方头鱼 框架测量法 逐步判别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