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议支架式挑战性复习任务的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子林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6年第1期68-71,共4页
一、支架式挑战性复习任务的概述 复习课有归纳整理、查漏补缺、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等功能,其中“整理”是复习课的精髓——它使所学知识“纵成线”“横成片”,达到融会贯通、温故知新的境界。但是,我们日常复习教学中... 一、支架式挑战性复习任务的概述 复习课有归纳整理、查漏补缺、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等功能,其中“整理”是复习课的精髓——它使所学知识“纵成线”“横成片”,达到融会贯通、温故知新的境界。但是,我们日常复习教学中的“整理”经常敌不过“练习”,出现了“假理实练”“少理多练”“不理只练”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习任务 挑战性 支架式 设计 归纳整理 查漏补缺 发展能力 融会贯通
下载PDF
“如何认识高”的综合解决方案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子林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6年第9期38-40,共3页
认识“高”,尤其是“在不同位置的底上作高”,是小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学生已有的高的“前概念”不利于“科学概念”的建构,却有合理的可以利用的成分。同时,被教材既重视又忽视的“垂线段”概念是高的“前概念”走向“科学概念”的桥... 认识“高”,尤其是“在不同位置的底上作高”,是小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学生已有的高的“前概念”不利于“科学概念”的建构,却有合理的可以利用的成分。同时,被教材既重视又忽视的“垂线段”概念是高的“前概念”走向“科学概念”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充分利用“身高”这一前概念和“垂线段”这一“种子概念”,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认识高”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高 垂线段 解决方案
下载PDF
“分数是什么,怎么教”的研究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子林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7年第3期30-35,共6页
分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分数教学始终没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量"与"率"的科学建构。从"率"入手的教学偏向于知识的"顺应",是"开一口新井";从"量"入手的教学是"在老井里打水",更加重视知识... 分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分数教学始终没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量"与"率"的科学建构。从"率"入手的教学偏向于知识的"顺应",是"开一口新井";从"量"入手的教学是"在老井里打水",更加重视知识的"同化"。本报告试图从数学的知识逻辑、学生的认知逻辑和教师的教学逻辑中,找寻突破分数教学困境的路径——先用"平均除"引入作为量的分数,然后用"倍数除"引入作为率的分数,再构建完整的"商定义"与"份定义"兼顾的分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数 学情 经验 教学改进
下载PDF
“三学”引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以“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单元教学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子林 倪静月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8年第10期9-11,共3页
“三学”引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以“整体视野”铺陈“学力提升”路径,用“教的逐步退出”换取“学的同步发展”,从而打破教学困局,调节导学行为,驱动深度学习,发展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益。通过实践,可以逐步摸索出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型,... “三学”引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以“整体视野”铺陈“学力提升”路径,用“教的逐步退出”换取“学的同步发展”,从而打破教学困局,调节导学行为,驱动深度学习,发展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益。通过实践,可以逐步摸索出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型,其教学可以通过“在顺应处领学,在同化处辅学,在应用处让学”这样的“三学”展开,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发展学习的自适应能力和自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学” 单元整体教学 学力提升
下载PDF
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实现“学”“导”自然融合——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为例
5
作者 高子林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5年第6期26-28,共3页
学习任务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编制的,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项目。它由教师的教学任务转化而来,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是“生学”和“师导”的有机融合;它明确了学习的“双主体责任”--教师是学习设计的主体... 学习任务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编制的,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项目。它由教师的教学任务转化而来,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是“生学”和“师导”的有机融合;它明确了学习的“双主体责任”--教师是学习设计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它兼具挑战性和支架性--既有学的任务,又有学的支架。学生的学习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创造”,而这种创造必然在接受挑战中产生--课堂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标准(2011年版)》)。但面对挑战,当学生不能独立解决时,需要教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学习支架,并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下面笔者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为例来谈学习任务的设计,实现“学”与“导”的自然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任务 精心设计 正方体 长方体 “导” “学” 复习 自然
下载PDF
十年磨一剑——解码“集合问题”与“重叠问题”的教学理念
6
作者 高子林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9年第5期34-36,共3页
2007年与2017年,笔者以同一内容先后参加教学比武,都获得了一等奖。不同的是,2007年以“集合”为题,2017年以“重叠”为眼。在教学改革风起潮涌的十年间,这两节课的设计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教学理念?有哪些变迁?笔者做了一番比较。师:(呈... 2007年与2017年,笔者以同一内容先后参加教学比武,都获得了一等奖。不同的是,2007年以“集合”为题,2017年以“重叠”为眼。在教学改革风起潮涌的十年间,这两节课的设计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教学理念?有哪些变迁?笔者做了一番比较。师:(呈现材料)已知“班干部有9人,小组长有8人”,右边的小男孩却说“总人数没有17人”,难道求班干部和小组长的总人数不是“9加8”吗?生:因为有些人是重复的,一个人做了两项工作,所以“9加8”是不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理念 集合问题 解码 教学改革 班干部 一等奖
下载PDF
高段语文单元复习课四策略
7
作者 唐镱虹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第1期65-67,共3页
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其巩固。在实际操作上,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性、目标性、序列性、拓展性等原则,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来促进融合,梳理单元学习内容来加强课内外的结合,遵循语言文字规律以巩... 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其巩固。在实际操作上,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性、目标性、序列性、拓展性等原则,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来促进融合,梳理单元学习内容来加强课内外的结合,遵循语言文字规律以巩固学习方法,注重读写训练来提升应用水平,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段语文 单元复习 教学策略
下载PDF
需要复习的不仅仅是口诀——二上“表内乘法复习”的教学实践
8
作者 高子林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6年第4期49-50,共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两个单元安排了"表内乘法"的教学,内容结构如下:就"复习与整理"板块来讲,教材两个单元都仅仅安排了"口诀表的整理"——先是把口诀表补全,再是复习口诀与乘法的联系。毫无疑问,表内乘法的复习需要这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两个单元安排了"表内乘法"的教学,内容结构如下:就"复习与整理"板块来讲,教材两个单元都仅仅安排了"口诀表的整理"——先是把口诀表补全,再是复习口诀与乘法的联系。毫无疑问,表内乘法的复习需要这些内容。但,乘法复习如何体现"求知、求联、求发展"?要不要"从头(乘法的意义)开始"?要不要构建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结构 人教版 分布规律 强学 有效区分 人的发展 上下左右 概念模型 计算工具 积之
原文传递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真”学习
9
作者 高子林 《小学数学教师》 2016年第3期28-29,78,共3页
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看作一种“特殊创造”,而这种创造往往只能在深度学习中发生——课堂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里谈的深度学习是一种“真”学习,较为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反思与创造。
关键词 学习任务 “真” 学生 深度学习 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习 数学思考 积极主动
原文传递
用横向联系的观点组织分数应用题复习
10
作者 高子林 《小学数学教师》 2015年第9期70-72,共3页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类型之一,它与整数、小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虽然有所不同,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组织分数应用题总复习时,理应用联系的观点组织教学,实现"求知、求联、求发展"。教材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结合...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类型之一,它与整数、小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虽然有所不同,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组织分数应用题总复习时,理应用联系的观点组织教学,实现"求知、求联、求发展"。教材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列式解答。分数应用题是解决问题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但人教版教材没有安排专门的复习课对分数应用题进行系统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数应用题 组织教学 总复习 横向联系 数量关系分析 人教版教材 小学阶段 教材分析
原文传递
“准确数与近似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11
作者 何丹丽(执教) 高子林(评析) 《小学数学教育》 2019年第11期37-38,69,共3页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1页例10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怠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近似数还是准确,能运用近似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经历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1页例10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怠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近似数还是准确,能运用近似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经历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在数形结合中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关系,发展数感,提高数学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3.体会近似数方便易记的特点,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似数 教学实录 数学推理能力 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 教学内容 合作交流
原文传递
有根有据有生长的教学——“准确数和近似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12
作者 何丹丽 高子林 《小学数学教师》 2019年第7期114-118,共5页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1页例10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能找出四位数更接近几千的近似数,三位数更接近几百的近似数;能运用近似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关键词 近似数 教学实录 生长 二年级下册 《数学》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三位数
原文传递
正、反比例的另类解读
13
作者 高子林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8年第6期42-42,共1页
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比值一定,写下来是y:x=k(一定),也就是y1:x1=y2:x2,叫做"某比例"可以理解。但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积一定,写下来是x·y=k(一定),也就是x1·y1=x2·y2,完全不是比例的样子,为什么也叫"某比... 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比值一定,写下来是y:x=k(一定),也就是y1:x1=y2:x2,叫做"某比例"可以理解。但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积一定,写下来是x·y=k(一定),也就是x1·y1=x2·y2,完全不是比例的样子,为什么也叫"某比例"?学生难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泶 数学教学 阅读材料 反比例
原文传递
系统思辨教学要素 深度设计学习任务——“倍的认识”整体思考与学习设计
14
作者 高子林 《小学数学教师》 2017年第7期111-114,共4页
倍,是由“量”入“率”的门槛。“倍”的教学要从“几个几”和“几个一份”开始,并为“分数”和“比”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倍”的学习设计必须关注知识的整体性,用系统的、逻辑的、发展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并采取儿童“... 倍,是由“量”入“率”的门槛。“倍”的教学要从“几个几”和“几个一份”开始,并为“分数”和“比”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倍”的学习设计必须关注知识的整体性,用系统的、逻辑的、发展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并采取儿童“看得见”“可理解”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本文分别从数学、教材和学生的视角对“倍”的教学要素进行了系统思辨,并对“倍”的学习任务进行了深度设计,以期实现高效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思辨 学习任务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