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与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国荣 董磊 +1 位作者 葛仁山 Matthew P.Hardy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95-200,共6页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妇女在怀孕期间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后,所产男婴易患隐睾、尿道下裂、成年期睾丸肿瘤及精液质量低下等症状。这类症状可统称为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testicular dysgenesis syndrome,TDS)。TDS可能是由男性胎儿...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妇女在怀孕期间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后,所产男婴易患隐睾、尿道下裂、成年期睾丸肿瘤及精液质量低下等症状。这类症状可统称为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testicular dysgenesis syndrome,TDS)。TDS可能是由男性胎儿睾丸的发育在子宫内受到影响不能发育出具有正常功能的睾丸间质(Leydig)细胞和支持(Sertoli)细胞引起的。例如,睾丸间质细胞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后,睾丸间质细胞的两种产物———睾酮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3(INSL3)———受到了抑制,两者对于睾丸下降起关键作用。成年期睾丸的胎儿型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错位可能是精子生成减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 流行病学 怀孕 男性胎儿
下载PDF
双酚A对大鼠未成年Leydig细胞睾酮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虎祥 张海燕 +4 位作者 陈祥义 廖鸿力 董磊 吴亮 陈国荣 《医学研究杂志》 2011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观察双酚A(bisphenol A,BPA)对大鼠未成年Leydig细胞睾酮合成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及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蛋白表达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成4组:正常对照... 目的观察双酚A(bisphenol A,BPA)对大鼠未成年Leydig细胞睾酮合成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及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蛋白表达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予出生后第21天起分别给予不同剂量[(2.4μg/(kg.d)、1mg/(kg.d)、200mg/(kg.d)]的双酚A灌胃至出生后第35天。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的玉米油灌胃。实验结束时处死大鼠,测量大鼠体重、睾丸重量,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睾丸Leydig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睾酮浓度,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睾丸Leydig细胞GR、11β-HSD及StAR的蛋白表达。结果高剂量组Leydig细胞线粒体肿胀明显。低剂量组大鼠血清睾酮下降(P<0.05)。低剂量组大鼠睾丸Leydig细胞GR蛋白表达升高(P<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睾丸Leydig细胞G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高剂量组大鼠睾丸Leydig细胞11β-HSD蛋白及StAR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双酚A可以干扰大鼠未成年Leydig细胞的睾酮合成,GR、11β-HSD及StAR的蛋白表达改变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LEYDIG细胞 睾酮 糖皮质激素受体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 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
下载PDF
颈淋巴结连续切片cytokeratin免疫组化染色法在诊断头颈部癌微灶转移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晓云 杨开颜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2年第6期346-348,共3页
目的 :研究一种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微灶转移的方法。方法 :对 5 1例临床诊断颈淋巴结阴性 (c N0 )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颈廓清标本同时用常规病理切片和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抗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CK)比较其微灶转移检查结果 ,... 目的 :研究一种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微灶转移的方法。方法 :对 5 1例临床诊断颈淋巴结阴性 (c N0 )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颈廓清标本同时用常规病理切片和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抗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CK)比较其微灶转移检查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病理切片其颈淋巴结病理阳性 (p N+ )为 2 9.4 1% ;而连续切片抗 CK阳性率为4 9.0 2 % ,二者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发现 5 1例 c N0 病人中 ,常规病理检查有 36例为 p N0 ,经组化 CK染色这 36例中又有 10例被证实为颈淋巴微灶转移 (2 7.78% )。结论 :对于头颈肿瘤的颈淋巴隐匿性病理转移的诊断 ,应用连续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法有一定优势 ,是一种检测微灶转移较为敏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淋巴转移 免疫酶技术 诊断
下载PDF
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4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周宏众 徐纪为 蒋飞照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80-580,共1页
关键词 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FH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骏 韩少良 吴秀玲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腺鳞癌进行CK17及CK1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本组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病例占同期全部外科治疗胃癌病例的0.28%,其中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腺鳞癌进行CK17及CK1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本组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病例占同期全部外科治疗胃癌病例的0.28%,其中原发性胃腺鳞癌10例,胃鳞癌2例;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65岁。主要临床症状有上腹隐痛或胀痛不适,呕血及黑便。术前胃镜活检确诊率为33%(4/12)。肿瘤直径≤5cm3例,〉5cn19例。根治性切除8例,姑息性切除4例。TNM分期Ⅰ期1例,Ⅲ期5例,Ⅳ期6例。本组术后2年内死于肿瘤转移复发10例,其中4例腺鳞癌姑息切除患者存活少于半年,且鳞癌和腺癌所占瘤体成分均在30%以上。术后3年死于其他疾病1例,术后5个月存活1例。结论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在临床上少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腺鳞癌预后较差可能与其兼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癌 鳞状细胞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苯诱发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及氨磷汀干预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开颜 任行舟 +1 位作者 万丽 俞康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30-432,共3页
目的观察苯诱发再障模型及氨磷汀干预的病理改变。方法156只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6组,1个对照组,1个干预组,4个实验组(B1、B2、B3、B4)。实验组所给苯剂量分别为0.5、1.0、1.5和2.0 ml/kg;对照组单纯注射玉米油;干预组每次给苯半... 目的观察苯诱发再障模型及氨磷汀干预的病理改变。方法156只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6组,1个对照组,1个干预组,4个实验组(B1、B2、B3、B4)。实验组所给苯剂量分别为0.5、1.0、1.5和2.0 ml/kg;对照组单纯注射玉米油;干预组每次给苯半小时前,腹腔注射氨磷汀200 mg/kg。各组均每周3次注射,以玉米油补足4 ml/kg。各实验组分别于给苯前及给苯10、15、20、25次2d后,称重动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检测血象,尸检后取一根股骨、肝和脾,称重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末端脱氧核甘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检测。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小鼠均有部分指标改变,但仅有B4组在给苯25次后全部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4组体重和脾体比值分别比对照组下降18.51%、6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细胞数目减少,部分骨髓涂片出现油滴,骨髓细胞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显示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加,肝、脾出现再障的病理改变。(2)干预组与B4(再障)组比较,小鼠一般情况、肝脾和骨髓的病理变化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CNA、TUNEL检测在对照组、B4组和干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建立苯诱发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可以通过CD1小鼠每周3次皮下注射2 ml/kg苯(共25次)获得。(2)氨磷汀对苯致再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贫血 再生障碍性 模型 小鼠
原文传递
表皮痣综合征并发多发性基底细胞癌一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林霖霖 蔡剑峰 +1 位作者 吴秀玲 林孝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5-316,共2页
关键词 表皮痣综合征 多发性基底细胞癌 并发症 病例报告 症状 诊断
原文传递
糖尿病大鼠肝脏核因子-κB、转化生长因子β1、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蓉蓉 陈祥义 +5 位作者 廖鸿力 万丽 李剑敏 陈丽玲 陈筱菲 陈国荣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4-198,共5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肝组织核因子(NF)-κ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mRNA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性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远交群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2型糖尿病组10只。2型糖尿病组在喂以...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肝组织核因子(NF)-κ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mRNA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性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远交群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2型糖尿病组10只。2型糖尿病组在喂以高脂饮食4周后,注射30mg/kg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继续给予高脂饮食12周。光镜下观察肝脏纤维化病变,RT-PCR法检测肝组织NFKB、TGFβ1、FN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NF—KB、TGFβ1、FN的蛋白表达。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组大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病变。2型糖尿病组大鼠肝组织TGFβ1和FN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1±0.19和1.85±0.70,正常组分别为0.47±0.20和1.22±0.39,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5.233和-2.46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组大鼠肝组织NF-κBP65、TGFD1的表达量分别为10978.77±8782.59和8551.00±4768.68,正常组分别为4206.86±1430.56和4036.85±1051.12,两组比较,z值分别为-1.979,-2.30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N蛋白表达量在2型糖尿病组为16980。30±11529.29,正常组为5701.95±9461.75,两组比较,f=2.3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大鼠肝组织NF-κB、TGFβ1、FN表达的增强及NF-κB活性的增强可能是糖尿病大鼠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糖尿病 肝硬化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DEHP对宫内仔鼠睾酮水平、IGF-1和StAR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吴亮 王蓉蓉 +3 位作者 苏志涛 陈祥义 王环 陈国荣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9期3-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对宫内期仔鼠睾酮水平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后...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对宫内期仔鼠睾酮水平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后三组给予不同剂量的DEHP灌胃,剂量分别为(1 0mg/kg·d^(-1))、(1 00mg/kg·d^(-1))、和(750mg/kg·d^(-1)),时间自雌鼠怀孕后第一天开始至仔鼠出生后第一天止。正常组给予等剂量的玉米油。测量各组雄仔出生时肛门生殖器距离(AGD)和血清睾酮(T)水平;并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仔鼠睾丸Leydig细胞形态学改变;Real-timePCR检测睾丸组织中IGF-1和StAR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剂量组AGD明显缩短,中剂量组AGD呈下降趋势;低剂量组T水平升高、中高剂量组T水平降低;低、中、高剂量组StARmRNA表达下降;低剂量组IGF-1mRNA表达升高,中、高剂量组表达下降。光镜下见随着剂量的升高,睾丸Leydig细胞聚集越明显,高剂量组Leydig细胞呈瘤样聚集;电镜下见低剂量组Leydig细胞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增多,中、高剂量组均减少,并见脂滴增加。结论 DEHP可以影响宫内仔鼠睾酮的合成,不同剂量具有不同的效应,其机制可能与DEHP影响IGF-1和StAR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鼠 睾酮 莱迪希细胞 二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表达
原文传递
氨磷汀对苯诱发小鼠血液毒性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行洲 俞康 +3 位作者 杨开颜 吴建波 胡旭东 王明山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14-616,共3页
目的探讨氨磷汀对苯诱发小鼠血液毒性的干预作用。方法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玉米油对照组、氨磷汀对照组、染苯组和氨磷汀干预组;在给苯前及给苯25次2d后,采集标本检测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外周血细胞计数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骨髓... 目的探讨氨磷汀对苯诱发小鼠血液毒性的干预作用。方法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玉米油对照组、氨磷汀对照组、染苯组和氨磷汀干预组;在给苯前及给苯25次2d后,采集标本检测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外周血细胞计数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象以及骨髓、肝和脾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染苯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一般情况恶化,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骨髓象和病理学观察均显示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加;氨磷汀干预组较染苯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8.19%)、血红蛋白含量(15.10%)及网织红细胞计数(19.97%)均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增加32.56%,骨髓粒细胞、巨核细胞数量分别增加35.24%和6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氨磷汀干预组的苯毒性损伤作用明显轻于染苯组。结论苯对小鼠具有明显的血液毒性,氨磷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苯致小鼠的血液毒性,起到了一定的干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小鼠 血液毒性 干预
原文传递
转移相关基因CD_(44)V_6在鼻咽癌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建福 杜瀚 +2 位作者 王群姬 李智渊 王培基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0-90,F003,共2页
关键词 鼻咽肿瘤 转移相关基因 CD44V6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人乳头瘤病毒DNA表达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关系及意义
12
作者 杨毅 张萍 +2 位作者 杨雷 邹炳辉 王群姬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04-704,共1页
皮肤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的发病原因可能主要与紫外线照射有关,但其他原因如外伤也可能与某些类型的恶黑发病有关[1],某些发生在非暴露部位的恶黑也不能用紫外线照射来解释.
关键词 皮肤恶性黑素瘤 人乳头瘤病毒 DNA表达 紫外线照射 发病原因 暴露部位 原位杂交 临床意义 HPV
原文传递
直肠原发性恶性横纹肌样瘤一例
13
作者 郑海红 吴亮 陈国荣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4-275,共2页
患者女,23岁。因大便性状改变及便血1个月余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秘,呈羊粪状,外附血迹,色红,量少,偶阵发性腹痛,并逐渐加重,出现水样便。体检肛诊:距肛门5cm左右直肠前壁可扪及一肿块,质硬,表面凹凸不平。肠镜及C... 患者女,23岁。因大便性状改变及便血1个月余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秘,呈羊粪状,外附血迹,色红,量少,偶阵发性腹痛,并逐渐加重,出现水样便。体检肛诊:距肛门5cm左右直肠前壁可扪及一肿块,质硬,表面凹凸不平。肠镜及CT均提示直肠癌,临床拟诊断为直肠癌,于2008年4月10日行直肠癌根治术。术中见肿块距肛门5cm左右,大小约10cm×6cm,绕肠全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前壁 恶性横纹肌样瘤 原发性 直肠癌根治术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阵发性腹痛 肿大淋巴结 大便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