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2011-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吴瑜燕 龚震宇 +3 位作者 侯娟 郭颂 王金娜 凌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了解2011-2013年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浙江省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蚊、鼠、蝇、蜚蠊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夹夜法、笼诱法和粘捕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1-2013年浙江省蚊密度分别为1.52、1.33和1... 目的了解2011-2013年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浙江省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蚊、鼠、蝇、蜚蠊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夹夜法、笼诱法和粘捕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1-2013年浙江省蚊密度分别为1.52、1.33和1.62只/(灯·h),牲畜棚最高,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7.44%,高峰期为6-8月;蝇密度分别为8.77、5.67和3.47只/笼,2011-2012年以大头金蝇为主要优势蝇种,其次为家蝇,2013年则以家蝇为主要优势种,其次为大头金蝇;鼠密度分别为0.89%、0.81%和0.78%,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57.70%,全年均有鼠类活动;蜚蠊密度分别为0.54、0.37和0.35只/张,以德国小蠊为主要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8.42%。结论通过2011-2013年监测数据分析,基本掌握了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数量状态,建议各地市按照浙江省病媒生物流行的实际情况采取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媒生物 种群构成 密度 季节分布
原文传递
浙江省硬蜱科2新纪录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天奇 仝振东 +6 位作者 蓝玉清 李晔 刘洁楠 戴亚欣 王金娜 侯娟 龚震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668-671,共4页
对采自浙江省舟山和丽水市的蜱类标本及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本库的蜱类标本进行整理,经标本制作及形态学分类鉴定,发现2种浙江省新纪录种:台湾革蜱(Dermacentor taiwanensis)和Haemaphysalis kolonini。可为浙江省蜱类的监测及防... 对采自浙江省舟山和丽水市的蜱类标本及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本库的蜱类标本进行整理,经标本制作及形态学分类鉴定,发现2种浙江省新纪录种:台湾革蜱(Dermacentor taiwanensis)和Haemaphysalis kolonini。可为浙江省蜱类的监测及防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蜱科 新纪录 浙江省
原文传递
藻酸丙二醇酯对长角血蜱幼蜱杀灭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瑜燕 凌锋 +6 位作者 陈直平 林君芬 尚晓鹏 侯娟 郭颂 王金娜 蒋健敏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研究藻酸丙二醇酯及藻酸丙二醇酯与常用卫生杀虫剂混配药物对蜱的杀灭效果,以探索藻酸丙二醇酯作为蜱类杀虫剂的潜能。方法将高效氯氰菊酯与藻酸丙二醇酯按照1:1、1:2和2:1的比例配成混液,与藻酸丙二醇酯、高效氯氰菊酯单品共同组... 目的研究藻酸丙二醇酯及藻酸丙二醇酯与常用卫生杀虫剂混配药物对蜱的杀灭效果,以探索藻酸丙二醇酯作为蜱类杀虫剂的潜能。方法将高效氯氰菊酯与藻酸丙二醇酯按照1:1、1:2和2:1的比例配成混液,与藻酸丙二醇酯、高效氯氰菊酯单品共同组成实验组,以相同量的水为对照组,对未吸血的长角血蜱幼蜱检测不同浓度在不同时间的杀灭效果。结果低浓度藻酸丙二醇酯和低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溶液(2.4 mg/L与250 mg/L)杀蜱效果相同(Mann-Whitney U=7,P=0.766);高浓度的藻酸丙二醇酯和高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溶液(12mg/L与1 000mg/L)杀蜱效果也相同(Mann-Whitney U=4,P=0.240)。早期(0.5 h)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总杀蜱率优于藻酸丙二醇酯(X^2=7.670,P=0.007)。24及48h藻酸丙二醇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总杀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53,P=0.063;X^2=3.560,P=0.059)。混配液C(高效氯氰菊酯:藻酸丙二醇酯=2:1)各个浓度不同时间的杀蜱效果均优于混配液A(高效氯氰菊酯:藻酸丙二醇酯=1:1)、混配液B(高效氯氰菊酯:藻酸丙二醇酯=1:2)、藻酸丙二醇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溶液。结论藻酸丙二醇酯对长角血蜱幼蜱有杀灭作用,但其杀灭作用并非速效型;高效氯氰菊酯与藻酸丙二醇酯混配比例以2:1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酸丙二醇酯 高效氯氰菊酯
原文传递
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冷冻麻醉法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侯娟 吴瑜燕 +2 位作者 龚震宇 郭颂 王金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用冷冻法麻醉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探究最佳冷冻麻醉的时间及冷冻后蚊虫的生存状况,为蚊虫生物测定前的麻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取一定数量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蚊蛹装入不同的蚊笼中,获得羽化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成蚊各4笼,待其羽... 目的用冷冻法麻醉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探究最佳冷冻麻醉的时间及冷冻后蚊虫的生存状况,为蚊虫生物测定前的麻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取一定数量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蚊蛹装入不同的蚊笼中,获得羽化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成蚊各4笼,待其羽化2~3 d后分别将其放入(-20±0.5)℃的冰柜中5、10、15和30 s,取出并观察蚊虫的击倒率和首只复苏时间,再将其连同各自的对照组一起放入饲养室进行常规饲养,观察并记录蚊虫日生存情况,比较不同冷冻组蚊虫冷冻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曲线差异。结果白纹伊蚊经过5、10、15和30 s冷冻后击倒率均为100%,其中冷冻5 s组与对照组冷冻后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1,P=0.230),而冷冻10和15 s组冷冻后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4.407、38.375,P<0.01),冷冻30 s组冷冻后均未复苏。取5笼白纹伊蚊将其冷冻5 s后分别放置于冰排3、5、10、30和60 min,观察首只复苏时间和日生存情况,发现放置于冰排3 min的白纹伊蚊首只复苏时间为145 s,其冷冻后雌蚊与对照组雌蚊比较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3,P=0.117),而放置于冰排5、10、30和60 min的冷冻后雌蚊生存曲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5.141、22.518、30.242、43.672,P<0.01)。淡色库蚊经过5、10、15和30 s冷冻后击倒率分别为64.00%、85.19%、100%和100%,冷冻15 s组的首只复苏时间为3 s,冷冻30 s组的首只复苏时间为138 s。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成蚊冷冻后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25,P=0.124)。结论用冷冻法麻醉白纹伊蚊的最佳时间组合为冷冻5 s然后放置于冰排3 min,而麻醉淡色库蚊的最佳时间是冷冻3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淡色库蚊 冷冻麻醉 生存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