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护理干预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
作者 陈漂漂 王峰勇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24期140-143,共4页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8~72岁,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情况。...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8~72岁,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降低,分别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的VAS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疾病及早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 心理护理干预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SAS SDS评分
下载PDF
全胃切除术中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不同桥襻距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峰勇 叶再元 +3 位作者 孙元水 倪海滨 吴劲风 胡抢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610-613,共4页
目的分析全胃切除术中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不同桥襻距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探讨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风险的最佳桥襻距离。方法回顾性选取行全胃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29例,术中均采用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重建消化道。根据术中吻... 目的分析全胃切除术中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不同桥襻距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探讨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风险的最佳桥襻距离。方法回顾性选取行全胃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29例,术中均采用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重建消化道。根据术中吻合采用的桥襻距离,将患者分为40cm组、50cm组、60cm组。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患者随访6个月,分别评估并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消化道功能、营养状况、酸反流计分,出院前及术后1、3、6个月食管下端胃镜评分。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组内比较,3组患者术后6个月消化功能、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术前(均P<0.05),酸反流计分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食管下端胃镜评分均明显低于出院前(均P<0.05)。组间比较,术前3组患者消化道功能、营养状况、酸反流计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出院前3组患者食管下端胃镜评分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40 cm组患者消化功能、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50 cm组及60 cm组(均P<0.05),酸反流计分、食管下端胃镜评分均明显低于50 cm组及60 cm组(均P<0.05)。结论 40 cm是全胃切除术中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最佳桥襻距离,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风险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胃切除术 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 桥襻距离 反流性食管炎
下载PDF
早期胃癌的评估与处理
3
作者 徐峰 孙元水 +1 位作者 胡抢 吴劲风 《中国乡村医药》 2020年第23期74-76,共3页
在大多数国家中,胃癌通常是在疾病的晚期被确诊的。我们总结了目前关于早期胃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的科学证据,包括了对这些病变患者筛查、诊断、评估、治疗和随访等主题,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领域。1诊断和评估理论上,胃癌筛查可能会提高... 在大多数国家中,胃癌通常是在疾病的晚期被确诊的。我们总结了目前关于早期胃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的科学证据,包括了对这些病变患者筛查、诊断、评估、治疗和随访等主题,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领域。1诊断和评估理论上,胃癌筛查可能会提高早期病变的确诊率,降低病死率。然而,目前仍不清楚何时进行筛查及应对谁进行筛查。尽管有几个因素和条件可能导致胃癌,如先前的胃部手术、胃癌家族史、自身免疫性胃炎、萎缩性/化生性胃炎、遗传和基因条件,但对于其中许多情况,尚未确定明确的筛查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早期病变 胃部手术 自身免疫性胃炎 化生性 确诊率 胃癌筛查 科学证据
下载PDF
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杨琼 陈漂漂 吴海燕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分析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腹部疾病手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因腹部疾病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进行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术后... 目的分析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腹部疾病手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因腹部疾病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进行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术后均采用基础治疗法,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3.88%)优于对照组(75.00%)(χ~2=13.565,P=0.000);观察组治疗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肛门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12.199、12.984、10.065、P均=0.000);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8.16%)低于对照组(22.92%)(χ~2=8.299,P=0.004)。结论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在腹部疾病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应用可有效改善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降低深静脉血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低频电刺激 腹部疾病 胃肠蠕动功能 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二甲肼诱导大鼠结肠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特征和肠道菌群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琼 孙元水 +2 位作者 张喆 胡抢 余碧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242-3246,共5页
目的研究二甲肼(DMH)诱导大鼠结肠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特征、肠道菌群变化。方法将70只3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模型组经皮下注射DMH建立结肠癌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两组大鼠的病理学特征... 目的研究二甲肼(DMH)诱导大鼠结肠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特征、肠道菌群变化。方法将70只3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模型组经皮下注射DMH建立结肠癌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两组大鼠的病理学特征和肠道菌群变化进行观察。结果DMH注射12周后,模型组中部分大鼠肛门处可见红肿溃破,结肠上皮结构异常,腺体和淋巴组织增生明显,淋巴细胞浸润数量显著增加。16周后,模型组中多数大鼠在肠壁可见肿瘤结节,有溃疡坏死和菜花样改变。20周后,模型组大鼠的结肠结构紊乱,肿瘤血运丰富,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对照组大鼠在实验期间未见异常。结肠癌累计成瘤率为85.71%,随着诱导时间增加,模型组大鼠的结肠癌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肠癌大鼠的分化程度逐渐向低分化发展,浸润癌、转移癌的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的肠杆菌、肠球菌数目明显上升,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目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下注射DMH能够成功建立与人结肠癌类似的结肠癌大鼠模型。结肠癌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结构和数目明显偏移,肠道菌群变化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上能够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大鼠模型 二甲肼 病理特征 肠道菌群分布
原文传递
质子泵抑制剂与胃癌风险性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章国良 孙元水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1268-1271,共4页
质子泵抑制剂作为一种制酸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存在过度使用,虽总体安全有效,但有研究显示其潜在远期不良反应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与致胃癌机制的联系.临床医生应意识到长期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存在致癌潜在风险,现将有关... 质子泵抑制剂作为一种制酸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存在过度使用,虽总体安全有效,但有研究显示其潜在远期不良反应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与致胃癌机制的联系.临床医生应意识到长期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存在致癌潜在风险,现将有关质子泵抑制剂致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腺癌、胃贲门癌的病理生理假设机制和临床依据及建议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副作用 胃肿瘤/病理生理学/病因学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