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1 位作者 钟芳芳 肖桂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及各种类型对管石复位术的反应。方法对563例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合并症及管石复位术治疗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3例患者,男196例(34.8%),女367例(65.2%),男女构成比比较,...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及各种类型对管石复位术的反应。方法对563例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合并症及管石复位术治疗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3例患者,男196例(34.8%),女367例(65.2%),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27~86岁。后半规管BPPV519例(92.2%),其中右耳受累311例(59.9%),左耳受累189例(36.4%),双耳受累19例(3.7%)。水平半规管BPPV 28例,前半规管BPPV 4例,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BPPV 12例。384例(68.2%)BPPV为特发性,179例(31.8%)为继发性,特发性与继发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继发性患者中78例有偏头痛,47例有头部创伤史,31例有梅尼埃病,18例有前庭神经炎,5例曾患突发性耳聋。管石复位术后1周429例患者症状缓解,缓解率为76.2%,半年内复发者67例,复发率为11.9%。结论后半规管BPPV是最常见的类型,且右侧优势,女性好发。特发性BPPV为多,继发性BPPV中偏头痛、头部创伤和梅尼埃病是主要病因。管石复位术后症状缓解率较高,半年复发率达1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术 耳石膜
下载PDF
“专病一体化”护理路径在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刘蓝冰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年第5期434-437,共4页
"专病一体化"是一种疾病一体化优质护理的简称。精细地规范某一种疾病的入院、病情观察、自理能力评估、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疼痛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及指导、出院指导与出院随访等全程护理服务的具体内容与质量标准... "专病一体化"是一种疾病一体化优质护理的简称。精细地规范某一种疾病的入院、病情观察、自理能力评估、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疼痛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及指导、出院指导与出院随访等全程护理服务的具体内容与质量标准,把优质护理服务落到实处,使每种疾病的特色护理常规系统化、标准化。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诊断脑血管狭窄,血管畸形,动脉瘤等颈内外血管疾病的金标准[1],但是此项检查为有创性,多数患者会存在抑郁、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病一体化护理 护理路径 全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三种自我治疗手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1 位作者 肖桂荣 钟芳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99-803,共5页
目的 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三种自我治疗手法(改良Epley法、改良Semont法和Brandt-Daroff法)进行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的对比研究。方法168例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四组,改良Epley组45例,改良Semont组43例,Brandt-Daroff组40例... 目的 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三种自我治疗手法(改良Epley法、改良Semont法和Brandt-Daroff法)进行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的对比研究。方法168例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四组,改良Epley组45例,改良Semont组43例,Brandt-Daroff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不使用复位法。比较四组治疗1周和1个月时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6个月时的复发率,并对四组达到治愈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改良Epley法治疗1周时疗效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5、23.23及44.00,P值均〈0.01),1个月疗效优于Brandt-Daroff法(X^2=8.42,P〈0.05)。改良Semont法1周疗效优于对照组(X^2=14.49,P〈0.01),1个月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05)。Brandt-Daroff法疗效较差,1周和1个月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35及0.18,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四组的治愈时间,经Log-rank检验分析,改良Epley组治愈时间短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850、25.779及35.085,P值均〈0.01)。眩晕、恶心、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三个物理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四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76,P=0.2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治疗前病程长短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复位方法、性别、患侧、病因和发病次数等与复发无关。结论改良Epley法在快速缓解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方面优于改良Semont法和Brandt-Daroff法,可作为反复发作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但该方法并不能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物理治疗技术 半规管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1 位作者 肖桂荣 钟芳芳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12期1840-1841,1862,共3页
目的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9例复位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一直随访到头晕完全缓解。分析其残余头晕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10... 目的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9例复位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一直随访到头晕完全缓解。分析其残余头晕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109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67例,平均(52.0±10.2)岁,61(54%)例有复位后残余头晕。残余头晕有2类:持续的头昏目眩和发生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的短暂头晕不稳感。头晕持续(9.2±10.5)d,3个月随访期内多数患者残余头晕在20d内消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8,95%CI(1.002~1.095)]和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OR=1.200,95%CI(1.025~1.405)]是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受累侧、病变半规管、眩晕持续时间、治疗前眩晕发作次数、复位次数、BPPV的病因以及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人口特征和临床参数与结局无明显相关。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高。未经特殊治疗3个月内都能自行缓解。早期成功复位能降低残余头晕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物理医学 半规管 复位 残余头晕
原文传递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的分析 被引量:52
5
作者 吴承龙 钟芳芳 +1 位作者 章燕幸 缪小燕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4期549-550,553,共3页
目的了解绍兴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现况及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8日—4月30日,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绍兴地区6个社区的≥40岁的常住人口进行筛查,城乡比例为2∶3,共筛查12 237名人... 目的了解绍兴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现况及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8日—4月30日,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绍兴地区6个社区的≥40岁的常住人口进行筛查,城乡比例为2∶3,共筛查12 237名人口,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进一步行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彩超检查。使用率和百分比对筛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1646人,检出率为13.45%。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卒中各项相关危险因素的排序依次为高血压、少运动、高血脂、年龄≥60岁、肥胖、饮酒、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既往脑卒中史和房颤或瓣膜心脏病;脑卒中各项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段分布有不同。高危人群中房颤患者的抗凝比例极低。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44.7%,有斑块者40.1%、其中软斑不稳定斑块高达15.9%,颈动脉狭窄比例为3%。结论加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控制各项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对脑卒中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高危人群 筛查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5 位作者 鲁建新 郑媛媛 葛国兴 陆明钢 王肖琴 杨丽婷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3期358-360,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血进行D-二聚体、血浆渗透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的检测。入院后7 d和14 d...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血进行D-二聚体、血浆渗透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的检测。入院后7 d和14 d复查上述指标。入院后7 d完成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疑LDVT者,1周后重复超声检查。通过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比较,筛选脑梗死发生L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LDVT的发生率为15.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1.087,95%CI:1.047~1.129)、糖尿病(OR=2.663,95%CI:1.225~5.786)、房颤(OR=11.929,95%CI:5.175~27.497)、入院时NIHSS评分(OR=1.105,95%CI:1.031~1.185)、入院14 d D-二聚体(OR=1.249,95%CI:1.132~1.378)、入院14 d血尿素氮/肌酐比值(OR=1.031,95%CI:1.016~1.047)、入院14 d血浆渗透压(OR=1.093,95%CI:1.063~1.12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是LDVT的高危人群,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房颤、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14 d D-二聚体、血尿素氮/肌酐比值、血浆渗透压,对该人群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干预对降低脑梗死后LDVT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围生期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秀芳 章燕幸 +3 位作者 吴承龙 罗国英 王朝军 相松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51,共3页
目的 探讨围生期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围生期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护理要点及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22.9%产前发病,77.1%产后发病.主要表现... 目的 探讨围生期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围生期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护理要点及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22.9%产前发病,77.1%产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65.7%)、抽搐(62.9%)、视觉异常(54.3%),意识障碍(22.9%),影像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可逆性以大脑后部皮质下白质为主的病变,包括枕叶(77.1%)、顶叶(65.7%)、颞叶(28.6%)、额叶(20.0%)等.MR弥散成像显示血管源性脑水肿.经过积极治疗控制血压和癫痫及临床特殊护理,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改变在1d~2个月内明显改善或消退.结论 提高对围生期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认识,合理地应用护理程序提高护理质量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 妊娠 临床特征 护理
原文传递
DHI量表在老年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钟芳芳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9期1373-1375,共3页
目的采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量表评估管石复位术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残余症状。方法前瞻性研究134例成功复位的老年BPPV患者。所有患者在复位前和复位后1周进行DHI量表评定。对照组采用年龄性别相匹... 目的采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量表评估管石复位术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残余症状。方法前瞻性研究134例成功复位的老年BPPV患者。所有患者在复位前和复位后1周进行DHI量表评定。对照组采用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对复位前后和复位后与健康人群的DH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复位后DHI评分(15.790±4.517)与复位前(42.490±7.69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32,P=0.000)。病例组复位后DHI评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12.430±3.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4,P=0.000)。病例组DHI各个单项评分复位前和复位后的比较显示除了E15、E18、E21、E22、E23等5项,其他单项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复位后和对照组的DHI评分比较显示有5个单项E2、E9、E10、E15、E18仍有差异,其他单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即使复位成功,DHI评分比较仍提示老年BPPV患者复位后功能和躯体症状基本恢复正常,但情感心理方面仍有损害,残余主观症状可能持续存在,需要进一步治疗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物理医学 半规管 DHI量表
原文传递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钟芳芳 孙雪东 +1 位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11期1701-1701,1719,共2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9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31例,按病情是否进展分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FIB)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9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31例,按病情是否进展分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FIB)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反复TIA发作、发热、斑块和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FIB水平方面明显高于非进展组,与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发热、LDL、FIB升高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反复发作的TIA和发热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高血压、糖尿病、发热、LDL、FIB升高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应及时合理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管石复位术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跌倒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1 位作者 钟芳芳 肖桂荣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经管石复位术(PRM)后能否减少跌倒发作。方法回顾性研究过去5年中因BPPV跌倒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受累半规管进行相应的PRM。消除位置性眩晕和眼震后,患者接受1年期随访,并观察... 目的研究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经管石复位术(PRM)后能否减少跌倒发作。方法回顾性研究过去5年中因BPPV跌倒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受累半规管进行相应的PRM。消除位置性眩晕和眼震后,患者接受1年期随访,并观察跌倒次数。采用Wilcoxon’s检验比较复位前后跌倒次数。结果147例患者入组,后半规管121例,水平半规管18例,前半规管8例。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Lempert法复位。患者经PRM后跌倒次数减少,所有患者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后半规管BPPV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水平半规管BPPV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前半规管BPPV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RM能减少BPPV老年患者跌倒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性眩晕 物理治疗 跌倒 管石复位术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非痴呆、帕金森病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命名损害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黎萍 吴承龙 孙新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664-1667,共4页
目的 比较帕金森病(PD)非痴呆、帕金森病痴呆(PDD)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命名损害特征.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采用物件命名与动作命名测验分别评定PD非痴呆组(60例)、PDD组... 目的 比较帕金森病(PD)非痴呆、帕金森病痴呆(PDD)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命名损害特征.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采用物件命名与动作命名测验分别评定PD非痴呆组(60例)、PDD组(60例)、AD组(60例)以及健康对照组(60例)命名得分情况.结果 物件命名测验总分:PD非痴呆组(40.2±2.8)分,PDD组(36.0±3.1)分,AD组(31.6±4.0)分,健康对照组(44.1±2.2)分,动作命名测验总分:PD非痴呆组(27.3±2.6)分,PDD组(20.5±4.0)分,AD组(22.5±2.7)分,健康对照组(31.6±1.4)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非痴呆患者、PDD与AD患者均存在物件命名与动作命名损害(P<0.01).结论 PD非痴呆患者以动作命名损害为主,但物件命名与动作命名损害均较轻,PDD患者动作命名损害最重,AD患者物件命名损害最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