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防治 被引量:1
1
作者 班翼飞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3期285-285,共1页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后 门奇断流术 常见并发症 患者 手术方式 资料 发现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循证护理预防肿瘤患者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维明 张静 应华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年第13期1575-1577,共3页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中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3例采用PICC导管行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中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3例采用PICC导管行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平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23,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的时间(7.1±2.1)d明显晚于对照组(3.3±1.4)d,平均置管时间(103.6±10.2)d明显长于对照组(72.3±1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6,4.65;P<0.05).结论 对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肿瘤 PICC 机械性静脉炎
原文传递
自发性左肝内胆管破裂二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朱锦龙 任培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6-346,共1页
例1男,10岁。因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3h,加重1h入院。发病初始为突发性右上腹剧痛,数分钟后又突然停止,伴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及腹泻,在农村卫生院对症治疗,1h前腹痛呈持续性绞痛,发现皮肤、巩膜变黄,腹痛拒按,... 例1男,10岁。因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3h,加重1h入院。发病初始为突发性右上腹剧痛,数分钟后又突然停止,伴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及腹泻,在农村卫生院对症治疗,1h前腹痛呈持续性绞痛,发现皮肤、巩膜变黄,腹痛拒按,板状腹,肠鸣音消失。T38.9℃,P118次/min,R30次/min,BP80/55mm Hg,血常规WBC20.1×10^9/L,N93.60%,Hb121g/L,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急送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破裂 自发性 右上腹痛 肝内 农村卫生院 抗休克治疗 上腹剧痛 对症治疗
原文传递
手术切除肝门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维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年第14期1702-1704,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肝门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综合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行手术切除肝门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后患者217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肝门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综合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行手术切除肝门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后患者217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和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24.5±6.4)d,短于对照组的(36.2±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2,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26%,98.17%,优于对照组的27.78%,60.1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945,3.015;P〈0.05)。结论实施术后综合护理,可缩短肝门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让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手术后医护 综合护理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