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观赏石谈自然资源管理理念
1
作者 王嘉明 《浙江国土资源》 2019年第3期57-58,共2页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上各类自然资源,以及山水林田湖草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生命共同体。
关键词 观赏石 “道法自然” 自然资源管理
下载PDF
如何打造观赏石品牌?
2
作者 梁春华 张铁军 +3 位作者 葛宝荣 徐跃龙 张士中 胡玉贤 《宝藏》 2009年第10期32-33,共2页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赏石文化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类观赏石资源被相继开采出来,并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呈现于广大赏石爱好者面前。观赏石赏...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赏石文化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类观赏石资源被相继开采出来,并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呈现于广大赏石爱好者面前。观赏石赏玩人群规模空前,理论成果斐然,在盛世收藏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观赏石"品牌。而在观赏石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各地石协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与深刻的体会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石 灵璧 鉴评 人群规模 黄蜡石 灵壁石 编图 石为 天姥山 艺术基础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顾渚刻石的后面和《萧翼赚兰亭图》的画外音
3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4年第7期82-83,共2页
唐代是茶叶生产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产茶地区、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较之前代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和飞跃。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应运而生,标志着茶叶的经济、文化地位得到了确立。唐代的文艺是一个相当繁荣... 唐代是茶叶生产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产茶地区、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较之前代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和飞跃。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应运而生,标志着茶叶的经济、文化地位得到了确立。唐代的文艺是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而且其中反映茶叶各方面的作品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特别是以茶的生产和品饮为内容,在诗书画中有着不少著名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书 画外音 茶叶生产 兰亭 刻石 诗画 文化发展史 《茶经》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 之一瓯香乳听《调琴》与佛家茶话说《苦笋》 被引量:1
4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4年第10期80-81,共2页
(一)一瓯香乳听《调琴》白居易有《琴茶》一诗云:"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得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白居易之诗,以抚琴"渌水"与品茗"蒙顶"... (一)一瓯香乳听《调琴》白居易有《琴茶》一诗云:"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得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白居易之诗,以抚琴"渌水"与品茗"蒙顶"塑造了一个追求闲适生活的隐士形象。奏琴品茗,同样的时代,同样的题材,但在另一种艺术形式中,在另外的艺术家的笔下,琴与茶又有了截然不同的审美内涵。这就是唐人的《调琴啜茗图卷》和《宫乐图》。唐代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乳 宫乐图 调琴啜茗图 琴茶 闲适生活 艺术形式 审美内涵 诗云 苦笋帖 蒙顶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陆羽著经,卢仝作歌”
5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5年第11期80-81,共2页
好茶之士自古有之,从陆羽以来,茶饮作为艺术创作的"催化剂",深得文人们的青睐。陆羽因作《茶经》成为茶圣的形象,一直为人所敬仰;卢仝的"七碗茶诗"唱出了茶饮的最高境界,令人向往;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卢仝是与陆羽齐名的人物;所谓"... 好茶之士自古有之,从陆羽以来,茶饮作为艺术创作的"催化剂",深得文人们的青睐。陆羽因作《茶经》成为茶圣的形象,一直为人所敬仰;卢仝的"七碗茶诗"唱出了茶饮的最高境界,令人向往;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卢仝是与陆羽齐名的人物;所谓"陆羽著经,卢仝作歌",一向被并称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两件大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仝 中国茶文化 七碗茶 茶圣 《茶经》 茶诗 艺术创作 八十三吟 桑苎翁 顾渚山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茶具图赞》释读
6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5年第10期78-80,共3页
《茶具图赞》的作者是“审安老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根据落款“咸淳已巳五月夏至后五日审安老人书”可知,此“图赞”作于公元1269年。该书共有图12幅,包括碾槽、石磨、罗筛等,都是宋代时饮团饼茶所用之物。该图谱的版本至今有近10种。... 《茶具图赞》的作者是“审安老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根据落款“咸淳已巳五月夏至后五日审安老人书”可知,此“图赞”作于公元1269年。该书共有图12幅,包括碾槽、石磨、罗筛等,都是宋代时饮团饼茶所用之物。该图谱的版本至今有近10种。图前有明人茅一相、朱存理作的“序”。茅序曰:“余性不能饮酒,间有客对春苑之葩,泛秋湖之月,则客未尝不饮,饮末尝不醉。予顾而乐之,一染指颜且酡矣,两眸子懵懵然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饼茶 茅一相 春苑 朱存理 茶筅 汤提点 茶磨 咸淳 陆鸿渐 韦鸿胪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北苑十咏》
7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5年第2期78-79,共2页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宫廷茶事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宋史·食货志》等所载,在淮南、江南荆湖、福建诸路,都有很多州郡以产茶出名,其中每年输送到北宋政府茶叶专卖机构的可达数千万斤。此外,淮南的产茶地是官自置场,督课园户茶民采制,...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宫廷茶事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宋史·食货志》等所载,在淮南、江南荆湖、福建诸路,都有很多州郡以产茶出名,其中每年输送到北宋政府茶叶专卖机构的可达数千万斤。此外,淮南的产茶地是官自置场,督课园户茶民采制,其岁入数量也十分可观。宋代宫廷饮茶形成了一套茶礼和茶仪,进而成为宋代宫廷礼制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宋代茶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室专用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苑十咏 专卖机构 园户 食货志 南荆 龙团凤饼 北苑茶 龙凤团 民采 贡茶
原文传递
谈谈茶事艺文的价值
8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3年第9期76-77,共2页
茶事艺文是个新名词,这个新名词的出现,与中国茶文化的复兴有密切关系。随着对茶饮艺术的重视和研究,自然涉及到自古至今文人对茶饮活动的各种参与形式,涉及到文人、艺术家在创作生活中的茶事,也自然关注到他们留下来的有关茶的文... 茶事艺文是个新名词,这个新名词的出现,与中国茶文化的复兴有密切关系。随着对茶饮艺术的重视和研究,自然涉及到自古至今文人对茶饮活动的各种参与形式,涉及到文人、艺术家在创作生活中的茶事,也自然关注到他们留下来的有关茶的文学艺术作品。对这类作品,我们将其名为“茶事艺文”。经过二十多年,这一名词己渐渐为茶界所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事 文学艺术作品 价值 中国茶文化 新名词 参与形式 艺术家 文人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说文解“茶”
9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3年第10期89-90,共2页
中国汉字属表意文字。犹药食同源一样,这种表意性的源头来自“书画同源”。《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 中国汉字属表意文字。犹药食同源一样,这种表意性的源头来自“书画同源”。《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所谓文字,当是先有简单的刻画或图画,文,即纹,尔后有敷衍抽象成相对固定的符号,即“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茶” 诗画 茶书 表意文字 中国汉字 药食同源 书画同源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雄辩风采《茶酒论》
10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4年第11期78-79,共2页
茶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个与世无争的形象。但是,它也有“不谦虚”的时候。在对手面前滔滔不绝,一展雄辩风采,这就是《茶酒论》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还是文化,唐代是个辉煌的时期。以文学来说... 茶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个与世无争的形象。但是,它也有“不谦虚”的时候。在对手面前滔滔不绝,一展雄辩风采,这就是《茶酒论》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还是文化,唐代是个辉煌的时期。以文学来说,唐代的诗歌是如此的巍峨,流芳百世的诗人如群星灿烂,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韩愈、柳宗元的努力提倡下,一洗“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道密以为能”的颓靡文风,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成为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书 诗画 中国历史 古文运动 唐代 柳宗元 发展史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器具清音
11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5年第8期80-81,共2页
茶具也像茶一样,既有实用的一方面,更有欣赏的一面,茶具之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在宋代文人们的笔下不断地被阐发,同时,茶具的审美内涌也因此不断地得以丰富。
关键词 茶书 诗画 清音 器具 文化信息 宋代文人 茶具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印”证茶痴
12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4年第4期78-79,共2页
正如唐宋的团饼茶到明清的散茶一样,由于制茶工序的解放,冲泡方式随时易行,杯盏简约,更利于茶之真香真味的个性意趣演绎。自宋元开始,印章出现了文人参与制作的萌芽,印章的材料从金属铸造到易于镌刻的石材,省却了刻模铸范的工序,也更便... 正如唐宋的团饼茶到明清的散茶一样,由于制茶工序的解放,冲泡方式随时易行,杯盏简约,更利于茶之真香真味的个性意趣演绎。自宋元开始,印章出现了文人参与制作的萌芽,印章的材料从金属铸造到易于镌刻的石材,省却了刻模铸范的工序,也更便于文人动手,让文人有了才情发挥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书 诗画 工序 印章 文人 宋元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印”证茶史
13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3年第12期72-73,共2页
印章是中国文化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形式,初为实用,衍而为艺术。印者,信也,所以印章又称为“印信”。因历史和使用者的不同,历代印章大致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自商周滥觞到先秦、两汉为一高峰,这阶段印章大多为实用,印文内容为各... 印章是中国文化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形式,初为实用,衍而为艺术。印者,信也,所以印章又称为“印信”。因历史和使用者的不同,历代印章大致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自商周滥觞到先秦、两汉为一高峰,这阶段印章大多为实用,印文内容为各种官职名,私印主要是姓名、字号。此外,还有吉语、辟邪、烙马、肖形等内容,也是后来所谓的闲章之前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史 诗画 茶书 中国文化 印章 使用者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印”证茶事(二)
14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4年第2期80-81,共2页
古时候,印章在茶的制造、运输、品赏过程中往往是形影不离,直接作用于茶的,有两类事值得一说。一是用于检封保密:二是用于提升茶的声名与美感。印章直接用于茶,从实用的凭信功能,到慢慢具有艺文的审美意味,于此可见一斑。
关键词 茶事 诗画 茶书 审美意味 印章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珍物绝伦太清心
15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5年第4期78-79,共2页
赵令畤的《赐茶帖》赵令畤,字德麟,生年不详,卒于宋绍兴四年(1134)。绍兴初,官至右朝请大夫,袭封安定郡王。著有《侯鲭录》等行世。《宋史》卷244有传曰:"令畤,字德麟,燕懿王玄孙也。
关键词 茶书 诗画 《宋史》 绍兴
原文传递
茶书诗画之烹煮寻味
16
作者 于良子 《茶博览》 2015年第12期78-79,共2页
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日常行止,客来敬茶,以茶为礼,以茶为媒,相互酬答,其乐融融。小札一帧,清茶数片,无不表现出文人雅士间的清雅之风。
关键词 茶书 诗画 茶文化 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佛祖
17
作者 朱关潮 《宝藏》 2015年第12期56-,共1页
菩提树下,立地成佛。佛祖为求得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苦修6年无果,遂改变绝食和苦行的修行方式,来到菩提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想,一朝成佛。它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别钻牛角尖,一条道走到黑。尝试着换一种思维方法,换一个思... 菩提树下,立地成佛。佛祖为求得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苦修6年无果,遂改变绝食和苦行的修行方式,来到菩提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想,一朝成佛。它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别钻牛角尖,一条道走到黑。尝试着换一种思维方法,换一个思考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提树下 立地成佛 静思 思维方法 思考角度 真正的人
原文传递
鸳鸯
18
作者 朱关潮 《宝藏》 2016年第4期90-90,共1页
石种:长江石规格:18cm×12cm×9cm(左)17cm×11cm×9cm(右)
关键词 观赏石 鉴评
原文传递
国宝熊猫
19
作者 朱关潮 《宝藏》 2016年第1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黄龙玉
原文传递
总统
20
作者 朱关潮 《宝藏》 2016年第3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黄龙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