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本分析的红船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关系探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彭世杰 《江南论坛》 2023年第5期58-62,共5页
红船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同志基于弘扬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革命精神而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从理论层面厘清二者的内在关系,是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回归红船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场语境,深入分析其提出和阐释的权... 红船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同志基于弘扬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革命精神而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从理论层面厘清二者的内在关系,是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回归红船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场语境,深入分析其提出和阐释的权威文本,是全面、客观、准确把握二者关系的基本依据。通过对习近平同志论述红船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相关文本及其他相关权威文本的系统分析,可以从理论层面梳理出二者之间的内在理路和逻辑关系,进而从认识、定位、实践层面提出如何妥善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红船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 关系
下载PDF
整体智治何以促进价值共创——基于浙江红色教学一点通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子琦 林晨 《社会治理》 2022年第8期49-58,共10页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深化,各地开始探索通过数据整合实现业务协同的整体智治新模式。整体智治不仅是用新兴技术提升公共部门管理效率的手段,更能有效促进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公共价值的创造之...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深化,各地开始探索通过数据整合实现业务协同的整体智治新模式。整体智治不仅是用新兴技术提升公共部门管理效率的手段,更能有效促进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公共价值的创造之中。本文梳理了整体智治的理论基础,结合价值共创相关理论构建了整体智治促进价值共创的矩阵模型,在浙江以数字化改革推进整体智治的实践中归纳了整体智治的四个实践特征,并在浙江红色教学一点通应用场景的案例中具体应用该模型分析了促进过程。研究对拓展整体智治和价值共创的知识边界,深化整体智治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整体智治 价值共创 红色教育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嘉兴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诸萍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4-68,共5页
嘉兴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有着较为扎实的工业发展基础。但综合对比长三角地区各市的产业效能发现,嘉兴的优势产业的效能不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嘉兴实现工业的发展与提升,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强力支撑,需要加... 嘉兴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有着较为扎实的工业发展基础。但综合对比长三角地区各市的产业效能发现,嘉兴的优势产业的效能不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嘉兴实现工业的发展与提升,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强力支撑,需要加快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但是,嘉兴职业教育参与主体的实力相对偏弱;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市场匹配度有待提升;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和社会认可度低,在岗员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发挥政府关键作用,落实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构建高技能人才社会培养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畅通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协同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嘉兴市 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窗口意识”下嘉兴基层治理实践的价值研究
4
作者 张杰 《江南论坛》 2022年第1期78-81,共4页
“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浙江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引。在厘清“八八战略”和“重要窗口”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嘉兴地区基层治理探索的缘起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网格连心、组团服务”的具体做法和... “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浙江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引。在厘清“八八战略”和“重要窗口”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嘉兴地区基层治理探索的缘起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网格连心、组团服务”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以“窗口意识”为研究视阈去理解把握嘉兴地区基层治理实践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窗口意识 网格连心 组团服务 价值
下载PDF
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理论向度及其表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国强 《党政论坛》 2020年第11期18-22,共5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了社会建设理论。根据"社会"的两重向度即行动逻辑和历史逻辑,这种新社会建设的理论表征包括:在关于"人"的发展上,形成了塑造独立个体与...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新了社会建设理论。根据"社会"的两重向度即行动逻辑和历史逻辑,这种新社会建设的理论表征包括:在关于"人"的发展上,形成了塑造独立个体与发展个体间公平关系为核心的"人民观";在关于"社会"的发展上,形成了与国家力量相平衡、与国家相合作的"社会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人民观 社会观
下载PDF
近5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婚姻匹配模式及时代变迁——基于初婚夫妇户籍所在地及性别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诸萍 《南方人口》 CSSCI 2020年第1期53-68,共16页
文章利用国家卫计委2016年进行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流动人口初婚夫妇的户籍所在地与性别视角,将婚配类型划分为“外地男-外地女”、“本地男-外地女”和“外地男-本地女”三种,从初婚年龄、婚龄差、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 文章利用国家卫计委2016年进行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流动人口初婚夫妇的户籍所在地与性别视角,将婚配类型划分为“外地男-外地女”、“本地男-外地女”和“外地男-本地女”三种,从初婚年龄、婚龄差、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分布区域及迁移范围等角度对当前流动人口的婚姻匹配模式和变迁进行了研究。在三种不同婚配类型中,“外地男-外地女”婚配类型占比最大,但随着时代变迁,流动人口在迁入地同本地户籍人口的通婚现象不断增多。并且,在流动人口匹配本地户籍人口的婚配模式中,夫妻双方表现为初婚年龄普遍延迟,“男大女小”婚龄匹配出现异化;本地户籍人口适婚年龄更为宽松,夫妻年龄差两极化扩大;农业户口比重不断减少,户口匹配呈“流动人口向上婚”;教育匹配以“同质婚”为主,教育匹配中“男高女低”和“女高男低”此消彼长等现象;从分布区域及迁移范围来看,迁入地的行政等级越高、迁移的范围越小,流动人口同本地户籍人口通婚现象越普遍。从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初婚匹配模式的变化、特征及时代变迁中可以看到,我国各地区的社会开放程度都在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婚姻匹配 社会流动 户籍所在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