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评述 被引量:1
1
作者 蒋平 《写作》 2006年第11期39-42,共4页
2006年浙江高考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作文,突出入文性、人生性、思辨性。“人文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 2006年浙江高考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作文,突出入文性、人生性、思辨性。“人文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页),符合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同时考虑到要建设“人文浙江”这个大目标。命题思想体现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有学者指出,“语文教育的人文论是以关注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为己任,以提高人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旨归,从事着一项关心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立人事业”’(《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79页),从浙江语文高考独立命题三年的实践来看,均体现了这一导向:2004年浙江卷直接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作文,引导考生去思考这个重要问题,关注人(他人及自身)的人文精神,从而主动地自觉地“打好精神底子”。2005年话题作文“一枝一叶一世界”,要求考生去发现生括中的“一枝一叶”背后所隐伏着的一个价值世界,体验人生,融入理性,化小为大、化实为虚,接轨生活,形而上的作文题从道德话题政治话题中剥离出来,回到人对于存在的体验感悟和思考上来,体现了对人的尊重。2006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可以指向现实存在与历史存在,而人生是无所停息的,人的一生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就像“西西弗”那样的人生存在,耐人寻味。考生还可从另一维度展开,“生有所息”,人生也应是有所息的,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尤其应学会积极地休闲,汲取古人的忠告。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曾撰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考生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出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之间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高考作文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理想 “人文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话题作文
下载PDF
小院一景
2
作者 蒋平 《写作(中)》 2002年第10期35-35,共1页
时值寒假,天气阴冷有加。我在家务和读书之余,打开晾台窗户,透透气。眼睛一亮,发现那一枝金银花,我用心细细地瞧它。金银花植于我家晾台下的一小院子里,有一电线垂到这院子的围墙上,于是这金银花便沿着这一线攀缘而上,已到三楼高了。青... 时值寒假,天气阴冷有加。我在家务和读书之余,打开晾台窗户,透透气。眼睛一亮,发现那一枝金银花,我用心细细地瞧它。金银花植于我家晾台下的一小院子里,有一电线垂到这院子的围墙上,于是这金银花便沿着这一线攀缘而上,已到三楼高了。青碧碧的叶子,色泽是那样的浓,这一线绿意,足以娱目。这一青藤上还有许多生出来的分枝,斜袅着向空中飞出,仿佛是在努力拓展生命的空间。你看,它那黄嫩的头又在张望什么。可是周围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有空气,只有从楼顶垂下的一根线。尽管如此,它依然在这寒冬展示着生命的美,求索不止,向上不已。其性之坚定,令人景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清代诗人 查慎行 忍冬花 院子 寒假 阴冷 娱目 叶子 时值
下载PDF
解读《巴尔扎克葬词》中的难句
3
作者 苗金德 《写作(中)》 2003年第2期46-47,共2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中的《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文采华丽、饱含哲理的文章,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值得细细品味,反...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中的《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文采华丽、饱含哲理的文章,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值得细细品味,反复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 思想家 高中语文新教材 含蓄深沉 作品 文学语言 现代文明 解读 统治者 文学大师
下载PDF
为文须“点睛”——一次作文小实验带来的启示
4
作者 蒋平 《写作(中)》 2002年第12期42-44,共3页
中学生朋友都知道“画龙点睛”的故事,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所记载:“武帝(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张僧(?))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 中学生朋友都知道“画龙点睛”的故事,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所记载:“武帝(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张僧(?))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后常以“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讲话时于关键处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为精辟有力。但是,写作中无视“点睛”的重要性,在中学生中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试作文 中学生 黑洞 历代名画记 梁武帝 阅卷 张彦远 重要性 太阳 文章
下载PDF
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评与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
5
作者 蒋平 《写作》 2006年第10期13-16,共4页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各地自主命题进一步实施,语文高考作文命题从形式到预设的思想内容等,呈多元格局,2006年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旧并存,日趋多样。
关键词 高考作文 作文命题 命题预测 新课程改革 自主命题 思想内容 语文高考
下载PDF
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与前瞻
6
作者 蒋平 《写作》 2005年第10期36-39,共4页
近年来,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高考作文,展示的不只是考生的德才学识,还有作文命题者的智慧与苦心。2005年的作文命题形式更趋多样化,并出现了新的形式。
关键词 2005年 高考 作文命题 语文 命题形式 试题评价
下载PDF
解读《巴尔扎克葬词》中的难句
7
作者 苗金德 《写作》 2003年第1期46-47,共2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中的《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文采华丽、饱含哲理的文章,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值得细细品味,反...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中的《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文采华丽、饱含哲理的文章,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值得细细品味,反复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葬词》 高中 语文 疑难解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