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U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蔡小妮 张育苗 俞莉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4期568-569,共2页
关键词 ICU护士 工作压力源 身心健康 危重病人 病情变化 突发事件 医疗仪器 劳动强度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楼水平 赵明 胡颖红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4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行CEA手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根据术后30 d的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并发症组(n=51)和无并发症组(n=107);分析患者...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行CEA手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根据术后30 d的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并发症组(n=51)和无并发症组(n=107);分析患者CEA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分布,采用χ2检验、逐步logistic回归法分别筛选影响患者CEA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8例行CEA手术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28%(51/158),主要以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创面血肿、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神经损伤等为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患者CEA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冠心病(OR=2.347)、慢性肾功能不全(OR=2.921)、双侧颈动脉狭窄(OR=3.651)、术前血清Hcy水平(OR=3.149)、术前mRS评分(OR=5.083)、颈动脉阻断时间(OR=4.518)、阻断期MAP升高过低(OR=3.900)等。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CEA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以心脑血管事件为主;应针对以上高危因素,对患者进行术前风险评估、围手术前安全管理、术后监测等,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剥脱术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黄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蔡小妮 孟张戈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42-743,共2页
目的观察大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48例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重病患者,并将患者按用药途径分为3组:胃内注入组、高位灌肠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制酸、止血、胃引流),此外... 目的观察大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48例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重病患者,并将患者按用药途径分为3组:胃内注入组、高位灌肠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制酸、止血、胃引流),此外,胃内注入组患者还给予大黄胃管注入,高位灌肠组患者给予大黄高位灌肠,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大黄经胃管注入联合高位灌肠。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在胃肠出血、胃引流及肠麻痹方面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胃肠道出血、胃引流、肠麻痹方面的有效率(分别为84.2%、80.7%和82.4%)与胃内注入组(分别为60.4%、52.1%和58.3%)、高位灌肠组(分别为58.1%、55.8%和55.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开始耐受肠内营养的时间〔(3.6±2.4)d〕与其他两组〔分别为(5.5±2.2)d和(5.8±3.7)d〕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胃管内注入联合高位灌肠治疗对危重病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能缩短开始耐受肠内营养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胃肠功能障碍 危重病 多功能脏器衰竭 投药途径
下载PDF
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寿飞萍 杨刚 黄桂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随访1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近期术后情况进行评价,≤2分为...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随访1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近期术后情况进行评价,≤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对影响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1个月,83例患者中,62例患者得分≥3分,为预后不良,占74.70%;21例患者得分≤2分,为预后良好,占25.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压≥180 mmHg、入院时NIHSS≥15分、GCS≥8分、破入脑室、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抗生素应用时间长、再出血、术后肺部感染、术中出血量大、残余血肿大的患者,预后不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GCS评分、SBP、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再出血是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收缩压水平、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抗生素应用时间等是影响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 高血压脑出血 脑室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血压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脑水肿程度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赵燕平 杨刚 +1 位作者 赵洁 冯佳英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5期95-97,101,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脑水肿程度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BECTS评分分为重度水肿组53例,轻度水肿组6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单...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脑水肿程度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BECTS评分分为重度水肿组53例,轻度水肿组6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脑水肿程度影响因素。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肿量>30 mL、中线移位、入院GCS<9分、瞳孔异常、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常规手术、SBP≥165 mmHg、DBP≥105 mmHg的患者术后重度脑水肿率更高(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肿量>30 mL、中线移位、瞳孔异常、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入院时SBP≥165 mmHg是术后脑水肿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入院时GCS≥9分、微创手术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脑水肿程度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患者病情、血肿量、是否中线移位、发病至入院手术时间长、入院时的收缩压等均能影响术后脑水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术后 脑水肿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冯佳英 何超 +1 位作者 俞许超 张如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9期100-102,110,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39例HICH手术患者,依据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分为肺炎组(n=63)和非肺炎组(n=176);比较两...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39例HICH手术患者,依据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分为肺炎组(n=63)和非肺炎组(n=176);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冠心病、糖尿病、肺部基础疾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血肿体积、NIHSS评分、低蛋白血症、PCT、鼻饲治疗、侵入性气道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抗生素、使用抑酸制剂等;然后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进行危险因素筛选。结果239例HICH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26.36%(63/2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HICH患者术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有高龄(OR=3.025)、糖尿病(OR=3.725)、肺部基础疾病(OR=2.883)、吞咽困难(OR=4.540)、入院NIHSS评分(OR=3.476)、低蛋白血症(OR=2.989)、PCT(OR=5.254)、侵入性气道操作(OR=3.896)。结论HICH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以上高危因素,早期实施防治措施,降低肺炎发生率,改善HICH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肺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腔气囊导尿管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致死性鼻大出血急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蔡小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5-486,共2页
目的探讨双腔气囊导尿管在颅底骨折并发致死性鼻大出血急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颅底骨折并发致死性鼻大出血的患者,经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抗休克治疗,同时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双侧鼻腔填塞压迫止血。结果2例死于出血性休克;11例出... 目的探讨双腔气囊导尿管在颅底骨折并发致死性鼻大出血急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颅底骨折并发致死性鼻大出血的患者,经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抗休克治疗,同时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双侧鼻腔填塞压迫止血。结果2例死于出血性休克;11例出血停止,其中2例因脑疝、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填塞无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血管内颗粒栓塞术。结论对颅底骨折并发致死性鼻大出血患者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行鼻腔填塞可有效止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出血 颅脑损伤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短期机械通气气管导管留置对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增殖周期的影响
8
作者 张育苗 朱寅南 +2 位作者 周毅 戚佳飞 张华梁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00-500,共1页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气管导管留置 DNA增殖 正压机械通气 细胞增殖周期 支气管上皮 细胞DNA 流式细胞术(FCM) 短期 气管导管插入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内插管与切开术后血气变化的对比研究
9
作者 张育苗 朱寅南 +4 位作者 陈江利 周毅 俞莉 王薇 戚佳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9期1593-1594,共2页
目的研究气管内插管与气管切开两种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气的影响。切开术后串连通气管增加死腔方法对PaO2、PaCO2的影响。方法对65例有自主呼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自身配对对照的方法,观察插管前、后,插管改切开术前、后,串连... 目的研究气管内插管与气管切开两种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气的影响。切开术后串连通气管增加死腔方法对PaO2、PaCO2的影响。方法对65例有自主呼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自身配对对照的方法,观察插管前、后,插管改切开术前、后,串连通气管增加死腔前、后PaO2、PaCO2的变化。结果气管插管前后PaO2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气管内插管改切开术后PaO2、PaCO2与气管插管比较,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无串连通气连接管近端给氧死腔连接装置PaO2、PaCO2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插管改切开术后,可导致PaCO2下降,串连通气连接管近端给氧增加死腔连接装置,可提高PaCO2和PaO2,纠正因切开术生理性死腔减少而致的低碳酸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碱中毒 呼吸性 串连通气管 死腔 治疗
下载PDF
阻塞性黄疸病人行静脉复合麻醉后再度呼吸抑制3例分析
10
作者 金小婷 《肝胆外科杂志》 1997年第2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阻塞性黄疸 静脉复合麻醉 呼吸抑制 外科手术
下载PDF
ICU多发伤伴呼吸性碱中毒治疗方法及对脑氧代谢的影响
11
作者 张育苗 朱寅南 +2 位作者 陈江利 俞莉 周毅 《临床医学》 CAS 2007年第10期20-21,共2页
目的对比观察咪达唑仑镇静与咪达唑仑镇静加串连通气管治疗呼吸性碱中毒疗效及呼吸性碱中毒纠正前后脑氧代谢的改变。方法把ICU无颅脑伤的创伤性多发伤伴呼吸性碱中毒病人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镇静组)17例与实验组(镇静加串连通气管60 m... 目的对比观察咪达唑仑镇静与咪达唑仑镇静加串连通气管治疗呼吸性碱中毒疗效及呼吸性碱中毒纠正前后脑氧代谢的改变。方法把ICU无颅脑伤的创伤性多发伤伴呼吸性碱中毒病人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镇静组)17例与实验组(镇静加串连通气管60 ml)18例。先于右颈内静脉球和左桡动脉置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 h记录动静脉血气并计算脑氧利用率。结果用咪唑安定治疗呼吸性碱中毒有效,但时间较长,至治疗后24 h PaCO2分压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变(P<0.05);实验组串连通气管增加死腔加镇静办法1 h后能显著提高PaCO2分压,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变(P<0.05)。镇静治疗使氧利用率减少,对照组24 h时与镇静前氧利用率相比有显著改变(P<0.05);实验组1 h时与镇静前氧利用率比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串连医用通气管增加解剖死腔和镇静治疗都是控制呼吸性碱中毒的有效措施,但前者更适用于临床。串连医用通气管增加解剖死腔的方法,可有效改善脑氧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性碱中毒 脑氧利用率 血气分析 ICU
原文传递
上腔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血净差值、氧利用率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育苗 朱寅南 +5 位作者 王国萍 周毅 王薇 张华梁 邵高峰 戚佳飞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7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血氧利用率(O2UCsv);上腔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血净差值(VAP-CO2sv,VALasv)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变化及评价它们反映全脑氧代谢改变中的意义。方法比较上腔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血差值(VAPCO2s...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血氧利用率(O2UCsv);上腔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血净差值(VAP-CO2sv,VALasv)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变化及评价它们反映全脑氧代谢改变中的意义。方法比较上腔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血差值(VAPCO2sv、VALasv)、氧利用率(O2UCsv)与颈静脉血各值间差别及病情轻重间差别。结果(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PO2sv、VALasv、O2UCsv与颈内静脉血比较无差异,均P>0.05;轻中型VAPCO2sv、VALasv与颈内静脉血比较无差异性,均P>0.05;O2UCsv与颈内静脉血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VALasv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为负值,轻中度中为正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APCO2sv在重型、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均为正值;轻中型患者中差值较重型大,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O2UCsv重型组比轻中型组数值小,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呈低O2UCsv;低VAPCO2sv;负VALasv;均与颈内静脉中各值呈正相关,是早期颅脑损伤病情极重的标志。上腔静脉血血气分析、乳酸监测对全脑氧代谢监测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乳酸差 动静脉二氧化碳差 重型脑损伤 上腔静脉 脑氧代谢 氧利用率
下载PDF
颈内静脉血氧利用率、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血差值联合测定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育苗 朱寅南 +5 位作者 王国萍 周毅 王薇 张华梁 邵高峰 戚佳飞 《临床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颈内静脉血氧利用率(O2UC);颈内静脉血二氧化碳、乳酸与动脉血净差值(VAPCO2,VALa)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变化及评价它们反映全脑氧代谢改变中的意义。方法比较颈内静脉血二氧化碳、乳酸与动脉血差值(VAPCO2、VALa)、氧利用... 目的观察颈内静脉血氧利用率(O2UC);颈内静脉血二氧化碳、乳酸与动脉血净差值(VAPCO2,VALa)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变化及评价它们反映全脑氧代谢改变中的意义。方法比较颈内静脉血二氧化碳、乳酸与动脉血差值(VAPCO2、VALa)、氧利用率(O2UC)在病情轻重间差别。结果①重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颈内静脉血VAPCO2均为正值,且轻型病人增加量较重型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a重型病人颈内为负值,轻中型病人均为正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2UC数值重型组比轻中型组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表现为低O2UC、低VAPCO2、负VALa,是早期颅脑损伤病情极重的标志。颈内静脉血血气、乳酸监测全脑氧代谢变化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乳酸差 动静脉二氧化碳差 氧利用率 重型脑损伤 上腔静脉 脑氧代谢 监测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实施和护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丽芳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4年第8期1021-1022,共2页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护理 昏迷 病理类型
原文传递
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 被引量:2
15
作者 俞莉 陈伯利 杨伟红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3年第8期823-824,共2页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血管选择 静脉输液 置管方法 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