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DTT成像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刘鸿明 赖灿 章士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目的:通过对人体内重要的大脑运动神经纤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进行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CST和梗死灶之间的空间关系,用于病灶的准确定位和评估急性腔隙性... 目的:通过对人体内重要的大脑运动神经纤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进行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CST和梗死灶之间的空间关系,用于病灶的准确定位和评估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状况。方法:研究对象是病灶位于基底节豆纹动脉区或侧脑室旁辐射冠区,并且伴有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例,采集急性期MR数据并合成皮质脊髓束的三维DTT图,根据CST与腔隙性脑梗死灶的空间关系将患者分成3组:第1组梗死灶与CST相邻,第2组部分CST穿过梗死灶,第3组整个CST穿过梗死灶(病灶将神经束包绕)。再分别于急性期(发病3d内)、慢性早期(8~14d)及慢性期(30~60d)前瞻性追访这些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变化情况,评价该神经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预后变化的关系。结果:在急性期,对第1组患者(12/28)与第2组(11/28)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中风评分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运动功能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U=-1.430,P>0.05),而第2组患者NIHSS运动功能评分低于第3组患者(5/28),且差异有显著性(U=-2.676,P<0.01)。而在慢性期,这3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经两两比较,显示第1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第2组,并且差异有显著性(U=-2.501,P<0.05),第2组低于第3组,差异也有显著性(U=-2.948,P<0.01)。从这3组患者急性期到慢性期的NIHSS运动功能评分值变化来看,第1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最好;第2组患者预后比第1组稍差,患者通常残留轻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第3组患者运动功能预后最差,患者普遍残留明显残疾。病灶内相对ADC值为0.714(患侧相对于正常侧下降约28.6%),相对FA值为0.725(即患侧较正常对侧下降27.5%)。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纤维束成像可对梗死灶准确定位,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诊断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前瞻性研究 扩散张量成像 腔隙性脑梗死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 预后
下载PDF
DTI对慢性脑梗死中枢运动神经轴突变性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鸿明 赖灿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6期793-796,共4页
目的: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显示并定量评价慢性脑梗死患者中枢运动神经的轴突变性。方法:对25例梗死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并伴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障碍的慢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发病时间约2.5个月)及10例... 目的: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显示并定量评价慢性脑梗死患者中枢运动神经的轴突变性。方法:对25例梗死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并伴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障碍的慢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发病时间约2.5个月)及10例正常对照行DTI和常规MR成像,测量大脑脚平面中枢运动神经(锥体束)的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容积比(volume ratio,VR)、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扩散张量本征值λ1(最大本征值)、λ2、λ3(最小本征值)和T2加权像信号强度(SI),并将患侧与正常对侧及对照组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中枢运动神经轴突变性DTI上表现为锥体束各向异性下降,其高信号区缩小、变形。患侧锥体束DTI的FA、VR值降低,ADC、λ1减小,λ3增大,T2加权信号和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方法,可直观定量反映中枢运动神经轴突变性的程度和范围,弥补了常规MRI和普通扩散加权成像不能直接显示中枢运动神经轴突变性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中枢运动神经 轴突变性 定量评价
下载PDF
急诊CT增强检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护理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鸿明 金中高 +1 位作者 吕慧英 沈凯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06-1108,共3页
目的探讨在急诊CT增强检查过程中CT室医护人员应具备的相关医疗技术及护理。方法回顾两年来曾在我院行急诊CT增强检查的病人17例,病人均采用非离子造影剂作为增强药剂。结果 1例造影剂过敏病例经抢救治疗后症状消失;4例高度紧张烦躁患... 目的探讨在急诊CT增强检查过程中CT室医护人员应具备的相关医疗技术及护理。方法回顾两年来曾在我院行急诊CT增强检查的病人17例,病人均采用非离子造影剂作为增强药剂。结果 1例造影剂过敏病例经抢救治疗后症状消失;4例高度紧张烦躁患者经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并少量给予镇静药物后顺利完成造影检查;2例在排除造影剂渗漏情况后完成造影检查;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抢救无效死亡;2例昏迷病人在严密监控下完成造影检查;7例在充分准备后顺利完成造影检查。结论在急诊CT增强检查过程中,加强与临床医生沟通,及时观察病情,可有效处理病人危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 应急处理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