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家庭联动模式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干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凤 周人凤 满孝敬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358-1360,共3页
目的观察社区-家庭联动模式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期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PICC管维护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动模式组与常规组,每组40例。联动模式组患者... 目的观察社区-家庭联动模式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期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PICC管维护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动模式组与常规组,每组40例。联动模式组患者实施社区-家庭联动模式的护理,常规组则仅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两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两个月后,联动模式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动模式组患者的健康状况总评分为(566.68±86.77)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438.28±97.9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动模式组患者的穿刺点感染、静脉炎、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家庭联动模式可显著提高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PICC带管引起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家庭联动模式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出院 维护 健康状况 并发症
下载PDF
参芪地黄汤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曹晓雯 冯继伟 +2 位作者 冯硕 郭志平 李绍康 《中医学》 2022年第2期258-265,共8页
参芪地黄汤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之效。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有着广泛应用,是治疗各类肾脏疾患的有效方药。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脾肾两虚是此类疾... 参芪地黄汤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之效。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有着广泛应用,是治疗各类肾脏疾患的有效方药。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脾肾两虚是此类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气阴两虚证最多见。现对参芪地黄汤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地黄汤 肾脏疾病 综述
下载PDF
针刺联合参芪地黄汤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曹晓雯 叶璐 +3 位作者 冯硕 樊袁笑 李绍康 冯继伟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24年第10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参芪地黄汤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确诊的CGN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参芪地黄汤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确诊的CGN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白介素(interleukin,IL)-2、尿红细胞、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rine protein quantitation,24 h UPro)、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及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Scr、24 h UPro及IL-2水平较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33%vs 64.58%,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联合参芪地黄汤治疗气阴两虚型CGN效果较佳,且安全性良好,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因子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参芪地黄汤 气阴两虚型 慢性肾小球肾炎 白介素-2
原文传递
黛玉膏对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创面血管生成和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艳黎 薛亭 +3 位作者 潘友珍 郑振麟 周丽波 李研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24-29,共6页
目的:观察自拟黛玉膏对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患者创面疼痛、愈合情况及创面新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84例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3例。所有患者... 目的:观察自拟黛玉膏对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患者创面疼痛、愈合情况及创面新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84例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肛瘘切除术,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康复新液纱布外用,治疗组患者予自拟黛玉膏纱布外用。术后第3、7、14天,评价并记录患者的创面疼痛及肉芽颜色评分;术后第7、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检测患者的创面毛细血管含量、成纤维细胞数及VEGF表达水平;术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3例患者被剔除或脱落,对照组1例患者被剔除,最终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1)术后第3、7天,治疗组患者的创面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7、14天,两组患者的创面肉芽颜色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7、14天,治疗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毛细血管含量、成纤维细胞数、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术后局部外用黛玉膏,能够有效减轻术后创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创面VEGF表达、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和成纤维细胞聚集有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术后 黛玉膏 创面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脊髓炎
5
作者 曹晓雯 裴建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2年第4期156-157,共2页
患者女,38岁,主因右眼颞侧部分视野缺损2个月余,于2021年3月31日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2月前因工作劳累出现右眼视物有遮挡感,无重影,无眼睑眼皮下垂,至上海曙光医院就诊。眼科检查示左眼1.0,右眼0.6(较往常下... 患者女,38岁,主因右眼颞侧部分视野缺损2个月余,于2021年3月31日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2月前因工作劳累出现右眼视物有遮挡感,无重影,无眼睑眼皮下垂,至上海曙光医院就诊。眼科检查示左眼1.0,右眼0.6(较往常下降);眼底视盘清,黄斑中心反光(+)。眼科超声示右玻璃体内少量点状回声,部分玻璃体后脱离,未及视网膜脱离。患者右眼遮挡感反复,视物模糊加重,1个月前就诊于上海华山医院住院治疗,患者右眼视力下降,右眼颞侧部分视物遮挡感,神经系统查体示右眼近、远视力下降,左眼正常;双眼视野正常;右侧眼底视乳头边界欠清,左侧正常。眼压:右侧22 mmHg(0.133 kPa=1 mmHg),左侧24 mmHg;视野:右侧颞侧部分视野缺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右眼神经纤维层厚度少部分受损,左眼未见明显异常。颅脑MRI增强:双侧额顶叶少许小缺血灶;空泡蝶鞍。眼眶MR增强: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西医结合 视神经脊髓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