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吕良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4,共8页
广州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在考古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科技考古研究其产地的却不多。为研究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通过对广州出土西汉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试,与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 广州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在考古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科技考古研究其产地的却不多。为研究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通过对广州出土西汉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试,与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成分进行比较,发现西汉中晚期各地青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基本趋同。且根据含砷等微量元素这一显著特征,认为与广西合浦出土同时期青铜器矿料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测试的铅同位素比值高度集中,其矿料应该来自同一个地方。分别与广东、贵州、云南、陕西、河南等地战国至西汉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进行比对,发现与广东、贵州、云南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同属一个大的成矿区,与河南、陕西等地明显区别。验证了学者们在考古学研究认为岭南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产自本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西汉中晚期 成分分析 铅同位素 矿料来源
下载PDF
广州市校场北路西汉墓出土青铜器制作工艺分析
2
作者 吕良波 《铸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1-997,共7页
通过对广州市校场北路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鼎、壶、温酒樽、盒、釜、杵臼、盆、灯等典型器类青铜器铸造痕迹进行观察,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器广泛采用二分范和分铸的方法进行铸造,二分范铸造的方法在汉代各地是比较... 通过对广州市校场北路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鼎、壶、温酒樽、盒、釜、杵臼、盆、灯等典型器类青铜器铸造痕迹进行观察,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器广泛采用二分范和分铸的方法进行铸造,二分范铸造的方法在汉代各地是比较普遍的。而附件的分铸既可以保证二分范脱模的成功率,同时也让青铜铸造过程分工更加精细,极大提高青铜器铸造的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墓 青铜器 二分范 分铸
下载PDF
馆校合作视域下的公众考古实践研究——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玉霞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54-58,共5页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依托馆校合作平台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开展了一系列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广州部分考古工地现场、城市重要史迹点及南汉二陵博物馆逐渐打造成公众考古活动的重要公共文化空间,逐步探索出一个有广州特...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依托馆校合作平台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开展了一系列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广州部分考古工地现场、城市重要史迹点及南汉二陵博物馆逐渐打造成公众考古活动的重要公共文化空间,逐步探索出一个有广州特色的公众考古工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 馆校合作 文化遗产 考古课程
原文传递
广东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
4
作者 吕良波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3,共9页
广东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青铜器数量超过百件,墓主级别较高,出土的青铜器是广州地区西汉中期典型代表。本文提取锈蚀较轻的青铜器样品进行金相分析和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器均属铸造成型,部分容器有铸后受热现象,显示作为... 广东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青铜器数量超过百件,墓主级别较高,出土的青铜器是广州地区西汉中期典型代表。本文提取锈蚀较轻的青铜器样品进行金相分析和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器均属铸造成型,部分容器有铸后受热现象,显示作为实用器进行使用,而兵器类不一定具有实用性。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均属于低铅低锡青铜,大多数样品含微量元素砷,应该跟矿料有关,而不是有意加入。与岭南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已发表数据进行比较,发现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要材质。与国内出土同时期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显示青铜器的合金配比规律与墓葬级别不一定成正比,与其具体来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西汉中期 金相分析 成分分析
下载PDF
浅谈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单位宣传中的应用——以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宣传导览展示系统为例
5
作者 易偲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59-63,共5页
广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的宣传推广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正确认识广州文物保护单位的宣传现状十分重要。我们应调整宣传和展示的思路,采取创新的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来拓宽宣传渠道。同时,应运用数字多... 广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的宣传推广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正确认识广州文物保护单位的宣传现状十分重要。我们应调整宣传和展示的思路,采取创新的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来拓宽宣传渠道。同时,应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丰富宣传手段,增加宣传内容创新,并推广文物导览系统,加强对公众的文化教育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引导,更好地向公众传达广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文物保护单位 数字化宣传 导览系统 不可移动文物
原文传递
广州黄埔榄园岭遗址出土有领玉环研究
6
作者 张雄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4-7,共4页
2021年广州市黄埔区榄园岭遗址出土了一件有领玉环,根据墓葬形制、同出陶器比较,推断年代为西周时期,在当时作为腕饰。该件器物是西周时期有领玉环在岭南、云贵高原地区流行的实证,为百越、滇、百濮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榄园岭遗址 有领玉环 腕饰 玉文化 百越文化
原文传递
广州出土唐五代时期波斯蓝釉陶及其相关研究
7
作者 李强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26-30,共5页
唐五代时期,波斯蓝釉陶瓶可能随着波斯人在我国的经商贸易而流入我国。在广州发现了四类不同的波斯蓝釉陶瓶残片,是否产自同一地区及是否有不同用途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这类器物的主要使用人群可能为波斯商人或船员。宗教的禁止性传统... 唐五代时期,波斯蓝釉陶瓶可能随着波斯人在我国的经商贸易而流入我国。在广州发现了四类不同的波斯蓝釉陶瓶残片,是否产自同一地区及是否有不同用途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这类器物的主要使用人群可能为波斯商人或船员。宗教的禁止性传统可能是导致波斯蓝釉陶瓶在10世纪之后骤减的原因之一。波斯蓝釉陶瓶的流入与传播见证了唐五代时期我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友好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斯蓝釉陶 海上丝绸之路 唐五代对外贸易 广州蕃坊
原文传递
广州市市一大道出土南明铁炮的保护
8
作者 林莉琼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31-35,共5页
广州市出土的一门弘光元年铁炮为探索南明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针对南明铁炮锈蚀严重的保存现状,开展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氯离子硝酸银定性分析及显微形貌观察等检测分析,检测结果... 广州市出土的一门弘光元年铁炮为探索南明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针对南明铁炮锈蚀严重的保存现状,开展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氯离子硝酸银定性分析及显微形貌观察等检测分析,检测结果显示铁炮存在有害锈纤铁矿及氯离子。按照真实性、最小干预、科学性和安全性等文物修复基本原则,对铁炮实施除锈、脱盐、缓蚀、封护等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明铁炮 文物保护 除锈 纸浆脱盐
原文传递
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东晋墓出土铜饰科学分析
9
作者 吕良波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23,共6页
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东晋墓填土出土的铜饰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为含铅、锡、铁、铝的黄铜,铸造成型。结合检测分析结果、附着螺丝钉以及腐蚀程度进行讨论,认为该铜饰原属于一个抽屉的铜拉手,应是晚期盗墓... 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广东省科学院幼儿园东晋墓填土出土的铜饰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为含铅、锡、铁、铝的黄铜,铸造成型。结合检测分析结果、附着螺丝钉以及腐蚀程度进行讨论,认为该铜饰原属于一个抽屉的铜拉手,应是晚期盗墓所遗留,排除为东晋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过来的鍮石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铜饰 黄铜 螺丝钉 铜拉手
下载PDF
南越王墓玉璧椁饰研究
10
作者 付佳辰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8-14,共7页
南越王墓玉壁椁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墓在棺头拴系玉壁的丧葬习俗,这种棺椁饰玉的装饰方法在楚地高等级墓葬中较为典型,应是汉代在盖板和挡板上装饰玉璧的直接来源。但南越王墓玉璧椁饰用丝带作“十”字形缠系置于椁面的做法鲜见于西... 南越王墓玉壁椁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墓在棺头拴系玉壁的丧葬习俗,这种棺椁饰玉的装饰方法在楚地高等级墓葬中较为典型,应是汉代在盖板和挡板上装饰玉璧的直接来源。但南越王墓玉璧椁饰用丝带作“十”字形缠系置于椁面的做法鲜见于西汉前期其他地区,体现出汉、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装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前期 南越王墓 玉璧椁饰 丧葬习俗
原文传递
广州沙路炮台出土石刻小考
11
作者 饶晨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20-25,共6页
光绪以来,海防重整,各地大量引进洋炮,一批西式炮台相继建立沙路炮台于光绪十年新建,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方石刻,仅存个别文字可识读。参考周边同时期炮台石刻匾额,可以明确其内容为修筑炮台相关人员,与... 光绪以来,海防重整,各地大量引进洋炮,一批西式炮台相继建立沙路炮台于光绪十年新建,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方石刻,仅存个别文字可识读。参考周边同时期炮台石刻匾额,可以明确其内容为修筑炮台相关人员,与沙路炮台修建的史实一致其与光绪时期新建西式炮台上石刻匾额内容类似,推测为门楼上的匾额。该石刻的发现丰富了沙路炮台等广东海防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沙路炮台 考古 清代海防
原文传递
海丝考古成果展示的创新实践——以“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为例
12
作者 龙丽朵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43-48,共6页
展览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专题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汉代珠饰为主体,通过“蓝色海洋”为代表的展览主题设计、“沉浸式”展览叙事结构、“多样化”展陈宣教等创新形式,全景式展示广州考古相关研究成果,为公众奉献了一场“珠饰”与... 展览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专题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汉代珠饰为主体,通过“蓝色海洋”为代表的展览主题设计、“沉浸式”展览叙事结构、“多样化”展陈宣教等创新形式,全景式展示广州考古相关研究成果,为公众奉献了一场“珠饰”与“海丝”深度融合的传统文化盛宴。对展览的分析有助于探讨创新展陈设计和宣教活动形式对提升专题展影响力的意义,传播海丝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考古 汉代珠饰 海丝文化 展览
原文传递
明霍与瑕墓志铭相关史事考略
13
作者 张百祥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15-19,共5页
《明江西按察司佥事勉斋霍公墓志铭》的发现及释读,重现了明代议礼重臣次子霍与瑕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与史料相互印证,对补史证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墓志铭的记录及考释发现,霍与瑕五十五岁致仕前最终的官职是江西按察司佥... 《明江西按察司佥事勉斋霍公墓志铭》的发现及释读,重现了明代议礼重臣次子霍与瑕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与史料相互印证,对补史证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墓志铭的记录及考释发现,霍与瑕五十五岁致仕前最终的官职是江西按察司佥事,这一记载在其墓碑及墓表都得到印证,能修正《明史》中“终广西佥事”[1]记载的谬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与瑕 霍韬 湛若水 明史 心学
原文传递
双展线模式在展览中的运用——以“洛京风华——洛阳出土汉魏文物展”为例
14
作者 苏漪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49-53,共5页
博物馆兼具展览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在展览策划中引入双展线模式,同时展示文物和馆校合作作品,并设置互动项目,有利于增加展览解读和诠释的视角,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升公众对文物和展览的探索、参与、学习、创新“洛京风华——洛... 博物馆兼具展览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在展览策划中引入双展线模式,同时展示文物和馆校合作作品,并设置互动项目,有利于增加展览解读和诠释的视角,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升公众对文物和展览的探索、参与、学习、创新“洛京风华——洛阳出土汉魏文物展”就是一次利用双展线模式将教育成果融入展览展示中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 策展 展线 馆校合作 互动
原文传递
年度考古新发现展的策划与实施——以“寻迹羊城”系列展为例
15
作者 王斯宇 《文物天地》 2023年第11期36-42,共7页
公众考古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考古成果的转化传播。年度考古新发现展是地方考古院所与博物馆为了回应社会需求和要求,及时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尝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南汉二陵博物馆)连续三年举办“寻迹羊城”年度考古... 公众考古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考古成果的转化传播。年度考古新发现展是地方考古院所与博物馆为了回应社会需求和要求,及时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尝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南汉二陵博物馆)连续三年举办“寻迹羊城”年度考古新发现展,对这一系列展的策划和实施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梳理,能够为同类展览提供参考,并为如何组织举办好考古类专题展览积累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 策展 “寻迹羊城”系列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