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生物体内低丰度蛋白多肽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耿舒文 杨文 +1 位作者 毛峻琴 周婷婷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6-1303,共8页
蛋白多肽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对维持机体各项功能的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准确地检测其水平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及药物的研发等,在临床医学、生物学及药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蛋白多肽检测方法... 蛋白多肽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对维持机体各项功能的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准确地检测其水平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及药物的研发等,在临床医学、生物学及药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蛋白多肽检测方法(如蛋白质印迹法和ELISA等)存在灵敏度低、难以同时测定多个待测物等问题。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具有专属、灵敏、高通量等优势,但蛋白多肽大分子的低离子化效率及强基质效应等限制了其直接检测蛋白多肽的可行性,基于LC-MS的信号转化与放大策略应运而生。本文针对近年来基于LC-MS分析生物体内蛋白多肽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信号转化与放大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基于LC-MS开发复杂样品中低丰度蛋白多肽的专属高敏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 液相色谱-质谱法 样品前处理 信号转化与放大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表面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快速荧光法检测微RNA-721
2
作者 刘英 奚潇雨 +1 位作者 封加栋 陆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724,共8页
目的构建一种自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的靶标快速荧光法,用于检测靶标miRNA。方法首先在金纳米颗粒(AuNP)表面修饰5-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DNA发夹探针H1,形成探针AuNP-H1,H1的荧光被AuNP猝灭。加入靶标miRNA会导致AuNP上的H1标记荧... 目的构建一种自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的靶标快速荧光法,用于检测靶标miRNA。方法首先在金纳米颗粒(AuNP)表面修饰5-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DNA发夹探针H1,形成探针AuNP-H1,H1的荧光被AuNP猝灭。加入靶标miRNA会导致AuNP上的H1标记荧光素远离AuNP而重新发射荧光,随后H1与DNA发夹探针H2发生循环自组装,靶标循环被利用,导致荧光信号放大。将探针AuNP-H1、探针H2及不同浓度的miRNA-721共反应后,在480 nm激发波长下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结果以急性心肌炎生物标志物miRNA-721为模型靶标,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使用20μL探针AuNP-H1、50μL 3μmol/L探针H2(退火缓冲液为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5 mmol/L MgCl_(2),pH 7.4)与50μL不同浓度(0.1~5μmol/L)的miRNA-721在30℃共反应20 min,发现在520 nm处的相对荧光强度变化值(ΔF=F-F_(0))与miRNA-721浓度(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线性方程为ΔF=29232×lgC-52435(R2=0.9910)。该荧光法检测限为1.23 nmol/L。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2.71%~104.02%。一次完整的miRNA分析可以在20 min内完成。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miRNA-721的检测,为急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无酶信号放大 催化发夹组装 微RNA-721 金纳米颗粒
下载PDF
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对石房蛤毒素的高灵敏度检测
3
作者 奚潇雨 刘英 +1 位作者 连志兰 陆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荧光染料噻唑橙和核酸适配体45e-1的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以快速、灵敏地检测石房蛤毒素(STX)。方法将50 nmol/L 45e-1溶解在缓冲液(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2.5 mmol/L MgCl_(2)、5 mmol/L KCl,pH=7.5)中,... 目的建立基于荧光染料噻唑橙和核酸适配体45e-1的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以快速、灵敏地检测石房蛤毒素(STX)。方法将50 nmol/L 45e-1溶解在缓冲液(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2.5 mmol/L MgCl_(2)、5 mmol/L KCl,pH=7.5)中,在95℃水浴中加热10 min,冰水浴中冷却5 min。随后加入STX标准溶液,充分混匀,室温孵育10 min后。再加入噻唑橙溶液,添加缓冲液使反应体系体积为100μL,充分混合后室温孵育2 min。最后在496 nm激发波长下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结果当噻唑橙与45e-1的摩尔浓度比为5∶1、噻唑橙与45e-1的孵育时间为2 min、STX与45e-1的孵育时间为10 min、Mg^(2+)的浓度为2.5 mmol/L、K^(+)的浓度为5 mmol/L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强度与STX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线性方程为Y=3639.8X+2341.5[R^(2)=0.9725,X为STX浓度(nmol/L)的常用对数],检测限为0.67 nmol/L,对其他常见海洋毒素的交叉反应可以忽略。在海水中,该方法的回收率为90.7%~108.7%,RSD为7.1%~10.9%。结论所建立的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可以定量检测STX,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标记型 噻唑橙 石房蛤毒素 适配体传感器
下载PDF
基于光学检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表征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封加栋 陆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2-879,共8页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表征技术是阐明细胞生物学事件、了解疾病发生机制、辅助药物研发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表征技术发展迅速,不断向着高灵敏度、高通量、极短时间、极低检测限的方向发展。本文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膜...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表征技术是阐明细胞生物学事件、了解疾病发生机制、辅助药物研发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表征技术发展迅速,不断向着高灵敏度、高通量、极短时间、极低检测限的方向发展。本文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膜干涉、背向散射干涉以及微量热泳动这4种常见的、基于光学检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表征技术的原理、特点及最新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与比较,为分子间相互作用表征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间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生物膜干涉 背向散射干涉 微量热泳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