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染病防治药品遴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韩丹 丁一波 +2 位作者 任磊 郭明明 舒丽芯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41-647,共7页
目的构建传染病防治药品遴选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邀请相关领域20名专家进行咨询,对咨询结果进行分析,建立指标体系。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0.85;专家协调系数... 目的构建传染病防治药品遴选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邀请相关领域20名专家进行咨询,对咨询结果进行分析,建立指标体系。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0.85;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476,0.578(P<0.05);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及其权重分别为有效性(0.3184)、安全性(0.2658)、创新性(0.0579)、可及性(0.1316)、适宜性(0.2263)。结论采用德尔菲法构建的传染病防治药品遴选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高,可为传染病防治药品的遴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遴选 传染病防治 德尔菲法 指标体系
下载PDF
“癌症进化发育学”理论进展及其在肝细胞癌靶向/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曹广文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8期747-755,共9页
原发性肝癌居我国癌症非成熟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肝细胞癌占93.0%,84.4%是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在HBV致癌过程中,非可控性炎性反应通过IL-6上调胞苷脱氨酶AID/APOBEC3s家族成员以促病毒和宿主基因变异、下调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 原发性肝癌居我国癌症非成熟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肝细胞癌占93.0%,84.4%是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在HBV致癌过程中,非可控性炎性反应通过IL-6上调胞苷脱氨酶AID/APOBEC3s家族成员以促病毒和宿主基因变异、下调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NG)等降低变异修复,炎性微环境为HBV和人肝细胞的“变异-选择-适应”进化过程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促进变异细胞逆向分化。该进化过程需满足体细胞驱动突变和免疫抑制微环境这两个前提条件。促癌基因组不稳定和HBV变异通过cGAS-STING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诱导免疫抑制性炎性反应,招募抑制性免疫细胞如TAMs、Treg、MDSC等构建肿瘤微环境。微环境中肿瘤细胞迅速生长所致的缺氧通过诱导免疫抑制性炎性反应因子激活肿瘤犬尿氨酸代谢,增强Treg的PD-1表达以加强免疫耐受、抑制CD8+T细胞和NK细胞毒性、促进新血管生成。以上“癌症进化发育学”理论为癌症的防治指明了方向。针对新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能显著遏制肝癌生长、提高抗肿瘤免疫,加强免疫治疗效果。靶向-免疫联合治疗应成为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肝细胞癌 肿瘤微环境 变异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肾细胞癌进化模式与预后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明 刘岩 +2 位作者 周雄 曹广文 谭晓㛃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肾癌的发生发展是在特定的肿瘤微环境压力下携带体细胞变异和(或)表观遗传修饰的优势亚克隆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体现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体细胞变异、表观遗传修饰和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肾癌不同进化模式及差别... 肾癌的发生发展是在特定的肿瘤微环境压力下携带体细胞变异和(或)表观遗传修饰的优势亚克隆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体现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体细胞变异、表观遗传修饰和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肾癌不同进化模式及差别迥异的预后结局。本文回顾了肾癌进化模式对其进展及预后的影响,综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及肿瘤微环境中监测预后关键循环标志物的最新进展,对深入阐明肾癌恶性进展机制,挖掘有效预测预后结局的标志物具有深层次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进化 体细胞变异 表观遗传 微环境 预后标志物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肝细胞癌进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小琼 刘文斌 +5 位作者 赵沛 林剑生 王瑞华 余红平 赵存喜 曹广文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665-671,共7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病因。近年来研究显示,HBV对代谢模式、线粒体质量平衡和线粒体天然免疫的调控为HBV自身复制和HCC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能量和免疫微环境...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病因。近年来研究显示,HBV对代谢模式、线粒体质量平衡和线粒体天然免疫的调控为HBV自身复制和HCC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能量和免疫微环境。HBV对代谢基因和线粒体DNA的调控作用也增加了HCC的发生风险。总之,HBV可以通过影响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功能从而促进HCC选择-适应过程的发生发展。本文就HBV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对HCC进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 线粒体 代谢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中的无症状传播: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子帅 林剑生 +3 位作者 蒲蕊 赵岳 陈一凡 曹广文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5-453,共9页
目的确定SARS-CoV-2无症状感染者与COVID-19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方法提取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内SARS-CoV-2无症状传播文献相关数据,截止日期为2020年8月1日。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 目的确定SARS-CoV-2无症状感染者与COVID-19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方法提取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内SARS-CoV-2无症状传播文献相关数据,截止日期为2020年8月1日。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和提取流行病学信息。对无症状传播者的年龄、性别、病毒RNA脱落时间及病毒载量等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共38篇文献符合标准,其中17篇文献为无症状感染病毒RNA脱落时间相关病例报告。与有症状感染者相比,无症状感染者更加年轻[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WMD=-5.27,95%CI:-9.78~-0.76,P<0.001]、病毒RNA脱落时间(中位数:11 d)较有症状感染者缩短(中位数:16 d)(P<0.001)、上呼吸道拭子核酸载量较低(WMD=2.36,95%CI:0.65~4.07,P=0.007),二者性别组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COVID-19患者相比,SARS-CoV-2无症状感染者较年轻,病毒载量较低,病毒RNA脱落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症状传播 病毒RNA脱落时间 循环阈值
原文传递
热习服分子机制、特异性标志物及遗传差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明 李萍 +2 位作者 刘吉洛 曹广文 谭晓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34-1041,共8页
来自适温地区的人进入高温地区,作业能力降低是普遍现象,而热习服可提高人体热耐受能力。本文主要从生理功能、生化代谢和表观遗传等多个角度综述热习服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热习服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关键标志物,并探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 来自适温地区的人进入高温地区,作业能力降低是普遍现象,而热习服可提高人体热耐受能力。本文主要从生理功能、生化代谢和表观遗传等多个角度综述热习服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热习服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关键标志物,并探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在探索不同热适应能力人群中主要遗传差异的实施策略。热习服可改变人体中枢及外周热效应器的敏感性,通过调节心肌自主神经张力降低心率及增加每搏输出量,实现减少内源产热及加快外源散热的目的。热习服机体增强了醛固酮和精氨酸加压素等保水保钠激素的分泌以及饮食中NaCl的富集,最终扩张血浆容量以维持心血管稳定性。热习服后热休克蛋白(HSP)转录活性增强,线粒体呼吸链钙释放增多,其中HSP70是潜在的鉴别热适应良好者(热区士兵、消防员、运动员等)及较差者的关键遗传指标。机体血浆中适度高Na^(+)、高Cl^(–)、高Ca^(2+)及低K^(+)有助于增强机体耐热能力、促进热习服形成,可作为热习服研究的潜在标志。人群热习服的训练效果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热习服是如何增强人体的热耐受能力以及这种热耐受可塑性与先天遗传和后天表观遗传修饰存在怎样的平衡尚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习服 分子机制 生物标志物 表观遗传 基因
下载PDF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与疫情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范君言 沈佳莹 +3 位作者 胡明 赵岳 林剑生 曹广文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99-1704,共6页
目的:阐明2022年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上海市各行政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应用GeoDa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增长... 目的:阐明2022年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上海市各行政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应用GeoDa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增长模型进行拟合预测并与实际感染病例进行对比。结果:上海市各行政区中,浦东新区确诊病例数和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29.30%和35.58%,各区累计罹患率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黄浦区显著高于其他区域。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新冠肺炎罹患率具有全局空间正相关性( P<0.05),不同时段新冠肺炎罹患率空间分布不同,其中3月16-29日、4月6-12日和5月18-24日3个时段内Moran's 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个时段共探测到22个高-高聚集区,高风险流行的热点区域经历一个“少-多-少”的变化过程。logistic增长模型拟合与实际感染者情况基本吻合。 结论:本轮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整体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防控措施有效阻止了疫情的增长,尤其在空间上遏制了高风险传播区域的扩散,减少了向其他省份的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特征 空间自相关
原文传递
上海市COVID-19发病率的空间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沈佳莹 范君言 +4 位作者 赵岳 牛喆韵 蒋栋铭 张子涵 曹广文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目的 探究上海市COVID-19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各类影响因素对疫情传播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3月1日―2022年5月31日上海市各行政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的COVID-19疫情数据,采用GeoDa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回归分析。选择2021年上海市... 目的 探究上海市COVID-19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各类影响因素对疫情传播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3月1日―2022年5月31日上海市各行政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的COVID-19疫情数据,采用GeoDa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回归分析。选择2021年上海市各行政区统计年鉴中典型的人口、经济、医疗等因素的变量,采用相关性以及多重共线性分析进行筛选,最后纳入4个自变量进入模型。在普通最小二乘线性(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 SEM)中,优选OLS模型作为影响本轮疫情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 本轮上海市疫情传播具有全局空间聚集性,其中虹口区、静安区、黄浦区和徐汇区为高-高聚集区(high-high area, HH),在松江区和金山区为低-低聚集区(low-low area, LL),其余区域局部Moran’s I不显著。OLS模型提示,人口密度与人均GDP为COVID-19发病率的促进因素,单位医院数量与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则与COVID-19发病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目前在SARS-CoV-2回归“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后,鼓励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外出旅游时,加强健康防护;感染COVID-19轻症状和无症状患者提倡居家隔离,重症状患者则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空间相关 空间集聚性 普通最小二乘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多基因疾病风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9
作者 朱小琼 周雄 +4 位作者 蔡鹏 何奕达 张宏伟 谭晓㛃 曹广文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044-1048,共5页
通过遗传易感基因和环境危险因素建立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尽早锁定高危人群,可积极干预该人群中的环境危险因素,同时对遗传易感人群进行精准筛查,从而提高卫生系统效益。近年来,由于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趋向成熟,成本逐渐下降,使得基因检... 通过遗传易感基因和环境危险因素建立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尽早锁定高危人群,可积极干预该人群中的环境危险因素,同时对遗传易感人群进行精准筛查,从而提高卫生系统效益。近年来,由于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趋向成熟,成本逐渐下降,使得基因检测在个体临床决策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将在医疗卫生决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基因检测与疾病风险预测的相关性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建立和评估疾病风险模型的方法,并探讨了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基因风险评分 风险预测模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 环境因素
原文传递
2020年全球肾癌发病与死亡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明 范君言 +2 位作者 周雄 曹广文 谭晓㛃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5-580,共6页
目的分析2020年全球肾癌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整理国际癌症研究署和WHO的联合数据库GLOBOCAN 2020中肾癌发病、死亡数据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公布的2020年人类发展指数(HDI),计算肾癌粗发病率(CIR)、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粗死亡率(CMR)... 目的分析2020年全球肾癌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整理国际癌症研究署和WHO的联合数据库GLOBOCAN 2020中肾癌发病、死亡数据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公布的2020年人类发展指数(HDI),计算肾癌粗发病率(CIR)、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粗死亡率(CMR)、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及死亡发病比(M/I),采用Kruskale-Wallis检验分析不同HDI国家间ASIR或ASMR的差异。结果2020年全球肾癌ASIR为4.6/10万,其中男性为6.1/10万,女性为3.2/10万,极高和高HDI国家的ASIR高于中等和低HDI国家。ASIR在20岁后随着年龄迅速增长,男性增长速率快于女性,并均在70~75岁增长放缓。35~64岁截缩发病率为7.5/10万,0~74岁人群累积发病风险为0.52%。全球肾癌ASMR为1.8/10万,男性为2.5/10万,女性为1.2/10万,极高或高HDI国家男性ASMR(2.4/10万~3.7/10万)约为中等或低HDI国家男性(1.1/10万~1.4/10万)的2倍,而不同HDI国家女性ASMR(0.6/10万~1.5/10万)差异不大。ASMR在40岁后随着年龄持续快速增长,男性增长速率快于女性。35~64岁截缩死亡率为2.1/10万,0~74岁全人群累积死亡风险为0.20%。M/I随HDI增加而降低,中国M/I为0.5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39)以及美国(0.17)。结论肾癌ASIR和ASMR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显著地区和性别差异,极高HDI国家负担最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发病率 死亡率 人类发展指数
原文传递
HLA遗传易感性在病毒致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子帅 陈一凡 曹广文 《现代免疫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HLA复合体是一组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高度多态且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包括HLA-Ⅰ类、Ⅱ类和Ⅲ类基因区。HLA-Ⅰ类分子可通过向CTL提呈内源性抗原肽激活细胞毒作用,从而清除受感染细胞。HLA-Ⅱ类基因,包括HLA-DP、HLA-DQ和HLA-DR,可编码与... HLA复合体是一组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高度多态且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包括HLA-Ⅰ类、Ⅱ类和Ⅲ类基因区。HLA-Ⅰ类分子可通过向CTL提呈内源性抗原肽激活细胞毒作用,从而清除受感染细胞。HLA-Ⅱ类基因,包括HLA-DP、HLA-DQ和HLA-DR,可编码与外源性抗原肽结合的HLA-Ⅱ类分子,并将抗原肽提呈给CD4+T细胞,进而触发信号级联反应;HLA-Ⅲ类基因包括补体基因C2、B、C4及参与炎症反应的TNF-α、热休克蛋白、淋巴毒素α和淋巴毒素β等基因,多与炎症反应相关。HLA转录调控区的某些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可能通过结合转录因子影响HLA的表达,进而改变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的强度,导致病毒感染慢性化并迁延慢性非可控炎症,最终促进癌症的进化发育,其中HLA-Ⅱ类抗原发挥关键作用。文章总结了HLA遗传易感性在病毒感染相关肿瘤中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恶性肿瘤的个体化预防和免疫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遗传易感性 癌症进化发育 单核苷酸多态性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诱发肝细胞癌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子帅 曹广文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1,共7页
HBV引起的肝细胞癌居我国恶性肿瘤所致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本文从HBV基因组流行病学入手,系统研究了HBV致癌各阶段病毒进化规律及其与宿主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综合分析了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家族在炎-癌转化中的桥梁作用,进而... HBV引起的肝细胞癌居我国恶性肿瘤所致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本文从HBV基因组流行病学入手,系统研究了HBV致癌各阶段病毒进化规律及其与宿主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综合分析了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家族在炎-癌转化中的桥梁作用,进而提出了普适性"癌症进化发育学"理论体系。癌症进化发育学为理解炎症促进癌症发展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多种恶性疾病的特异性预防、预测、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 炎症 进化 发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