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的长期研究
1
作者 姚阳 傅锴锴 +5 位作者 朱俊蓉 赵明 陈蕾 韩易 李强 张萍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9-776,共8页
目的评估成人烟雾病患者的认知水平及其在长期随访中的变化,并探讨成人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5年1月—2016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成人烟雾病患者64例,其... 目的评估成人烟雾病患者的认知水平及其在长期随访中的变化,并探讨成人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5年1月—2016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成人烟雾病患者64例,其中42例接受血流重建术(联合血流重建术16例、间接血流重建术26例)治疗,2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并使用MoCA评估患者基线、短期[(6±1)个月]随访、长期[(10±1)年]随访时的认知功能,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和7条目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i tem,GAD-7)量表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分析所有患者以及接受不同治疗患者在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中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变化。采用可靠变化指数(reliable change index,RCI)判断是否存在功能下降,计算公式为RCIMoCA=(X_(2)-X_(1))/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将RCI_(MoCA)<-1定义为认知功能下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成人烟雾病患者长期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53例患者完成长期随访,其中接受联合血流重建术治疗患者13例,接受间接血流重建术治疗患者22例,未接受手术者18例。整体人群3个随访时期MoCA评分趋于稳定(P=0.694):接受联合血流重建术[21(18~25)分vs.19(17~24)分,P=0.035]和间接血流重建术[20(17~22)分vs.19(16~22)分,P=0.047]治疗的患者短期随访MoCA评分有改善,但长期随访相对基线趋于稳定;未手术患者短期随访MoCA评分无明显下降,长期随访较基线有下降[(15(11~24)分vs.18(14~26)分,P=0.039]。随着时间的延长,成人烟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恶化有加重趋势,而焦虑、抑郁状态有好转趋势。长期随访认知功能下降组与未下降组之间的手术治疗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但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手术治疗是其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长期随访中,成人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大致保持稳定,焦虑、抑郁状态趋于好转。血流重建术可能对维持长期认知稳定有积极作用,但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认知功能 神经心理 血流重建术
下载PDF
警惕健康“杀手”--脑血管狭窄
2
作者 殷洪伟 周宇 《家庭用药》 2024年第2期17-18,共2页
脑血管狭窄指的是脑供血动脉狭窄,俗称脑动脉狭窄。脑供血动脉狭窄是指领内外动脉出现一处或多处超过50%的狭窄,造成脑供血不足,脑灌注下降,是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脑动脉狭窄,根据个体化差异,选择药物或者手术治疗等方案,减少... 脑血管狭窄指的是脑供血动脉狭窄,俗称脑动脉狭窄。脑供血动脉狭窄是指领内外动脉出现一处或多处超过50%的狭窄,造成脑供血不足,脑灌注下降,是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脑动脉狭窄,根据个体化差异,选择药物或者手术治疗等方案,减少脑卒中发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狭窄 脑动脉狭窄 脑供血动脉狭窄 脑灌注 脑卒中 脑供血不足 个体化差异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基底动脉尖闭塞首选取栓策略对血管再通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林铎 邢鹏飞 +9 位作者 林煌斌 吴健恒 杨鹏飞 沈红健 李子付 张磊 杨楠 彭慧渊 吴宗艺 张永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3-330,共8页
目的评价急性基底动脉尖闭塞首选取栓策略对血管再通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1例)及中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18例)收治的急性基底动脉尖闭塞并行取栓治疗患者39例。... 目的评价急性基底动脉尖闭塞首选取栓策略对血管再通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1例)及中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18例)收治的急性基底动脉尖闭塞并行取栓治疗患者39例。根据首选取栓策略选择的不同,将其分为抽吸取栓组(17例)及支架取栓组(22例)。对比分析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等]、一次取栓成功再通率、最终血管再通率、穿刺至再通时间、补救措施比例及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其中mTICI 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结果抽吸取栓组的中位NIHSS评分低于支架取栓组[16(9,22)分比21(17,31)分,Z=-2.33,P=0.020],中位GCS评分高于支架取栓组[10(6,14)分比7(5,8)分,Z=-2.32,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抽吸取栓组一次再通及最终血管再通患者比例均高于支架取栓组(一次再通:16/17比12/22,P=0.011;最终血管再通:17/17比14/22,P=0.006),中位穿刺至再通时间及补救措施患者比例均低于支架取栓组[分别为20(14,31)min比41(24,71)min,P=0.002;1/17比9/22,P=0.024]。抽吸取栓组总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取栓组(2/17比10/2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远端栓塞、夹层、再闭塞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支架取栓相比,基底动脉尖闭塞首选抽吸取栓可能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和更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 取栓 抽吸 支架取栓器
下载PDF
头晕——大脑发出的警告
4
作者 沈芳 张永巍 《家庭用药》 2023年第11期6-7,共2页
晨起坐立、突然转头、体位改变、低头工作或走路时……一阵头晕突然来袭,持续数十秒后症状消失或者症状间断发作甚至持续发作。大众往往认为这是太劳累、没休息好,不必太在意;也有人认为头晕可能是颈椎病或者脑供血不足导致的。但您知道吗?
关键词 间断发作 体位改变 颈椎病 脑供血不足 头晕 症状消失 持续发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