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122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5
1
作者 彭小波 苏晓菊 +3 位作者 王一然 王斌 张颖一 湛先保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明确microRNA-122(miR-12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miR-122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方法采用RT-qPCR方法检测20例胰腺癌组织、胰腺癌细胞株(ASPC1、PANC1、MP和SW1990)和人源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株(HPDE)中miR-122的表达... 目的明确microRNA-122(miR-12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miR-122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方法采用RT-qPCR方法检测20例胰腺癌组织、胰腺癌细胞株(ASPC1、PANC1、MP和SW1990)和人源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株(HPDE)中miR-122的表达量。将miR-122模拟类似物和阴性对照瞬转PANC-1细胞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伤口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胰腺癌组织中miR-122表达量降低(P<0.01)。与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比较,4种胰腺癌细胞中miR-122表达量均下降(均P<0.01)。在胰腺癌细胞PANC1中过表达miR-12248 h后可抑制PANC-1细胞增殖(P<0.01);转染24 h后可抑制PANC-1细胞迁移能力(P<0.01)和侵袭能力(P<0.01)。结论miR-122在胰腺癌细胞中呈现低水平表达,miR-122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其在胰腺癌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microRNA-122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8,广州)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兆申 廖专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321-1328,共8页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因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地加重了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因机制和诊疗方式不断更新,日本、美国和欧洲相继颁发了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因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地加重了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因机制和诊疗方式不断更新,日本、美国和欧洲相继颁发了临床诊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牵头组织消化内科、胆胰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参照多部国际慢性胰腺炎指南,对我国2012年版《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进行了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指南
下载PDF
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科普版,2021年) 被引量:1
3
作者 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 +9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 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 杜奕奇 丁松泽 陆红 王蔚虹 李兆申 杨云生 吕农华 周丽雅 《健康世界》 2021年第5期10-18,共9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众多慢性胃病的元凶,尤其是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国民的Hp感染率超过50%[1],因此迫切需要使更多的公众了解Hp的危害,正确防控,以防患于未然。然而,从前期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众多慢性胃病的元凶,尤其是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国民的Hp感染率超过50%[1],因此迫切需要使更多的公众了解Hp的危害,正确防控,以防患于未然。然而,从前期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公众对Hp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严重不足,Hp知晓率仍低于50%,有待进一步加强宣教和科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害性认识 慢性胃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道早癌 科普工作 防治中心 专家共识 胃癌
原文传递
消化内镜联动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建议 被引量:14
4
作者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 联动成像技术临床应用专家组 +4 位作者 闵敏 孙笑天 谢聪颖 李兆申 刘岩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3-159,共7页
联动成像(linked color imaging,LCI)是一种新型图像增强内镜技术,目前已在临床上逐步应用。多项研究证实联动成像可通过增加内镜下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的对比度来提高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尽管联动成像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 联动成像(linked color imaging,LCI)是一种新型图像增强内镜技术,目前已在临床上逐步应用。多项研究证实联动成像可通过增加内镜下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的对比度来提高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尽管联动成像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国内外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技术使用不够规范、术语翻译混乱等问题,不利于后续临床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此,本建议依据当前联动成像诊断消化道病变的最近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由国内消化内镜知名专家集体讨论并编制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査 消化系统 联动成像技术 诊断 消化道肿瘤
原文传递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被引量:220
5
作者 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 +11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 李兆申 吕宾 吕农华 王贵齐 杜奕奇 朱惠云 周显祝 朱春平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31-741,共11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筛查过程中常见胃黏膜病变,正确应对和处理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意义重大。本共识在前期关于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和防控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发病现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筛查过程中常见胃黏膜病变,正确应对和处理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意义重大。本共识在前期关于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和防控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发病现状,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和分期、治疗、监测和随访4个方面切入,提出针对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实现早期阻断和干预胃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前状态 癌前病变 胃黏膜 诊断 治疗 监测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 被引量:105
6
作者 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 +6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 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 李兆申 杨云生 吕农华 周丽雅 丁松泽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1-233,共13页
有关H.pylori感染和相关疾病的防治,国内外已有多部共识发布。2017年以来,我国学者先后制定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 有关H.pylori感染和相关疾病的防治,国内外已有多部共识发布。2017年以来,我国学者先后制定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和《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等共识意见,为国内H.pylori感染和相关疾病的诊治、难治性H.pylori感染的处理和胃癌的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临床实践和认识的深入,家庭H.pylori感染的情况逐渐引起关注,其危害不容忽视,有必要制订新的管理策略指导防控。本共识在上述共识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居民家庭H.pylori感染和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建议,以便于指导临床医师、社区和家庭医生对家庭H.pylori感染的诊治和管理,从而对我国防控H.pylori感染、预防胃癌的发生、改善居民健康状况起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家庭感染 胃十二指肠疾病 胃肿瘤
原文传递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8,广州)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兆申 +6 位作者 廖专 邹文斌 昊浩 胡良嗥 任旭 金铜 王铮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33-1040,共8页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因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加重了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因机制和诊疗方式不断更新,日本、美国和欧洲相继颁发了临床诊疗指南。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诊断 分期 内镜治疗 手术
原文传递
振动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朱佳慧 钱阳阳 +2 位作者 于金 李兆申 廖专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77-684,共8页
目的基于前期动物实验,初步探索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手机控制的振动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科门诊的24例FC患者。研究流程包括≥2周基础期、6周治疗期和≥6次随访(2周1次... 目的基于前期动物实验,初步探索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手机控制的振动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科门诊的24例FC患者。研究流程包括≥2周基础期、6周治疗期和≥6次随访(2周1次)。在治疗期内患者被分为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高频振动胶囊组,分别吞服12颗对应胶囊。通过观察3组患者腹痛、腹胀、胶囊滞留,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评价振动胶囊治疗的安全性;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周均完全自发排便次数(CSBM)、周均自发排便次数(SBM)、胶囊排出时间、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问卷(PAC-QOL)和便秘患者症状评分问卷(PAC-SYM)评分评价振动胶囊治疗的有效性。采用方差分析、最小显著性差异-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例患者失访,最终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高频振动胶囊组分别有7、8、7例患者纳入统计;共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不良事件。治疗第6周,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和高频振动胶囊组的周均CSBM较自身基线差值分别为0.0次(0.0次,2.0次)、2.0次(1.0次,2.8次)和1.0次(0.0次,5.0次),周均SBM较自身基线差值分别为-1.0次(-2.0次,2.0次)、1.0次(-0.8次,2.0次)和1.0次(0.0次,4.0次);6周治疗过程中,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和高频振动胶囊组中分别有3、7和5例患者的周均CSBM较基线数据增加≥1次,分别有2、5和5例患者的周均SBM较基线数据增加≥1次。低频振动胶囊组和高频振动胶囊组治疗第6周的胶囊排出时间均短于假胶囊组[(65.7±9.3)和(59.1±3.4)h比(96.7±10.0)h],低频振动胶囊组和高频振动胶囊组治疗6周过程中的胶囊排出时间均短于假胶囊组[(63.6±8.6)和(59.8±6.6)h比(100.5±13.1)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19、3.584、2.832、3.036,P均<0.05)。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高频振动胶囊组患者在治疗期间PAC-SYM评分分别为(14.3±2.0)、(9.9±2.3)和(7.0±2.0)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假胶囊组、低频振动胶囊组、高频振动胶囊组患者在治疗期间PAC-QOL评分分别为(31.3±4.4)、(24.0±3.8)和(13.9±4.1)分,其中高频振动胶囊组低于假胶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8,P=0.012),低频振动胶囊组与假胶囊组间,高频振动胶囊组与低频振动胶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振动胶囊可安全用于FC患者,可促进排便,缓解其便秘症状,但不同振动频率胶囊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胶囊 功能性便秘 临床试验 完全自发排便次数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辅助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初步验证 被引量:6
9
作者 潘鹏 赵胜兵 +2 位作者 王润东 李兆申 柏愚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58-762,共5页
目的利用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辅助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系统(简称人工智能息肉鉴别系统)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前瞻性收集16家参研中心的结直肠息肉内镜图像,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结肠镜医师在结直肠息肉内镜图像中... 目的利用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辅助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系统(简称人工智能息肉鉴别系统)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前瞻性收集16家参研中心的结直肠息肉内镜图像,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结肠镜医师在结直肠息肉内镜图像中标注息肉的基本信息(位置、大小、形态、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并圈出息肉轮廓以供人工智能息肉鉴别系统开发。以息肉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白光模式、窄带成像技术(NBI)模式、白光联合NBI模式,以及结肠镜医师对息肉性质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应用McNemar检验和Kappa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共收集15441张合格结肠镜图像,其中白光模式图像9109张,NBI模式图像6332张。在实验室水平,白光模式和NBI模式对息肉性质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3%、98.3%、89.8%、98.4%、97.2%和90.5%、92.5%、92.3%、90.6%、91.5%。临床验证阶段纳入5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共78枚息肉。白光模式和NBI模式对息肉性质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0.3%、82.1%、78.8%、74.4%、76.3%和78.4%、87.2%、85.3%、81.0%、82.9%。结肠镜医师、白光模式和NBI模式的判断结果分别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McNemar检验,P均>0.05),但是一致性一般,Kappa值分别为0.632、0.525和0.657(P均<0.01)。白光与NBI模式串联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的Kappa值为0.575,两者的一致性一般,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4)。结论建立的人工智能息肉鉴别系统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作用,但准确性仍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 人工智能 息肉 腺瘤
原文传递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诊治规范(2018,广州) 被引量:3
10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 李兆申 廖专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71-875,共5页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ancreatic exocrine insufficiency,PE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酶分泌不足或胰酶分泌不同步,而导致患者出现营养消化吸收不良等症状[1]。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牵头内科、外科、病理、...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ancreatic exocrine insufficiency,PE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酶分泌不足或胰酶分泌不同步,而导致患者出现营养消化吸收不良等症状[1]。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牵头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多学科专家,参照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多部国际权威指南,对2012年版《中国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诊治规范(草案)》进行了修订,供临床诊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外分泌 功能不全 诊治 中国医师协会 广州 循证医学证据 慢性胰腺炎 专业委员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