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念珠菌血流感染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
被引量:
10
1
作者
曹云
宋少婷
+4 位作者
李帅
方文捷
廖万清
潘炜华
熊林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根据血培养真菌阳性标本,进行病原学与药敏试验分析,探讨念珠菌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6月至2018年9月的血培养结果为真菌的临床资料,对真菌种类、阳性报警时间(TTP)、标本送检科室、病原菌来源和氟康...
目的根据血培养真菌阳性标本,进行病原学与药敏试验分析,探讨念珠菌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6月至2018年9月的血培养结果为真菌的临床资料,对真菌种类、阳性报警时间(TTP)、标本送检科室、病原菌来源和氟康唑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培养分离出真菌共86株,非重复分离株为50株,44株为念珠菌属。排在前3位的念珠菌分别为白念珠菌18株(40.91%),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各10株各占(22.73%);近平滑念珠菌TTP[(56.14±7.22)h]最长,热带念珠菌TTP[(19.36±1.24)h]最短,白念珠菌[(34.67±2.98)h]与光滑念珠菌[(38.16±4.12)h]TTP接近居中;念珠菌血症前3位科室为神经外科10株(22.73%)、肿瘤血液科6株(13.64%)、重症监护病房5株(11.36%);泌尿系统为最常见感染来源,其次为腹腔引流感染和导管相关感染;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均为100%,白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分别为88.89%和70%,克柔酵母菌和酿酒酵母菌各1株为耐药和敏感。结论本院念珠菌血流感染最常见为白念珠菌,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如果血培养需氧瓶阳性且TTP大于40 h,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可能较大,临床或实验室应高度重视。泌尿系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念珠菌血症的重要感染源。大部分念珠菌对氟康唑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血流感染
TTP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色丘疹性皮病与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组织病理对比分析
2
作者
王晓莉
邹丹丹
+3 位作者
刘彤云
姚国泰
王中志
陈江汉
《皮肤病与性病》
2020年第5期625-627,共3页
目的通过黑色丘疹性皮病(DPN)与脂溢性角化病(SK)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明确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上海长征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DPN和SK各20例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通过黑色丘疹性皮病(DPN)与脂溢性角化病(SK)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明确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上海长征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DPN和SK各20例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DPN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SK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DPN与SK患者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好发于面颈部、胸腹部,表现为米粒至绿豆大小、褐色扁平丘疹;SK好发于面颈部,表现为黄豆至钱币大小,深褐色、黑色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皮损表面粗糙,底部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边界清楚。DPN患者的皮损组织病理特征与SK相似,以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为主,SK组织病理分型有5型,以棘层肥厚型和疣状型为主。结论黑色丘疹性皮病是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种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丘疹性皮病
脂溢性角化病
临床病理
组织病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色丘疹性皮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晓莉
姚国泰
+1 位作者
徐涛
陈江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90-1192,共3页
黑色丘疹性皮病是一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性皮肤病。典型皮损表现为面颈部、胸腹部黑色或褐色扁平小丘疹,主要见于深色皮肤(Fitzpatrick skin phototypesⅣ-Ⅴ型皮肤)。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种族、紫外线辐射、雌激素等因素有关...
黑色丘疹性皮病是一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性皮肤病。典型皮损表现为面颈部、胸腹部黑色或褐色扁平小丘疹,主要见于深色皮肤(Fitzpatrick skin phototypesⅣ-Ⅴ型皮肤)。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种族、紫外线辐射、雌激素等因素有关。治疗上可采用直接刮除、CO_(2)激光、液氮冷冻等方法。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黑色丘疹性皮病的研究进展,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提高皮肤科医师临床认识与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丘疹性皮病
脂溢性角化病
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念珠菌血流感染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
被引量:
10
1
作者
曹云
宋少婷
李帅
方文捷
廖万清
潘炜华
熊林
机构
延安市人民
医院
检验科
延安
大学
医学院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
延安市人民
医院
皮肤科
出处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1期7-10,共4页
基金
延安市科技攻关项目(2018KS-15)
文摘
目的根据血培养真菌阳性标本,进行病原学与药敏试验分析,探讨念珠菌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6月至2018年9月的血培养结果为真菌的临床资料,对真菌种类、阳性报警时间(TTP)、标本送检科室、病原菌来源和氟康唑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培养分离出真菌共86株,非重复分离株为50株,44株为念珠菌属。排在前3位的念珠菌分别为白念珠菌18株(40.91%),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各10株各占(22.73%);近平滑念珠菌TTP[(56.14±7.22)h]最长,热带念珠菌TTP[(19.36±1.24)h]最短,白念珠菌[(34.67±2.98)h]与光滑念珠菌[(38.16±4.12)h]TTP接近居中;念珠菌血症前3位科室为神经外科10株(22.73%)、肿瘤血液科6株(13.64%)、重症监护病房5株(11.36%);泌尿系统为最常见感染来源,其次为腹腔引流感染和导管相关感染;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均为100%,白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分别为88.89%和70%,克柔酵母菌和酿酒酵母菌各1株为耐药和敏感。结论本院念珠菌血流感染最常见为白念珠菌,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如果血培养需氧瓶阳性且TTP大于40 h,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可能较大,临床或实验室应高度重视。泌尿系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念珠菌血症的重要感染源。大部分念珠菌对氟康唑仍敏感。
关键词
念珠菌
血流感染
TTP
Keywords
Candida
bloodstream infection
TTP
分类号
R519.3 [医药卫生—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色丘疹性皮病与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组织病理对比分析
2
作者
王晓莉
邹丹丹
刘彤云
姚国泰
王中志
陈江汉
机构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
昆明医科
大学
第一
附属
医院
皮肤科
出处
《皮肤病与性病》
2020年第5期625-627,共3页
基金
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shslczdzk01001)。
文摘
目的通过黑色丘疹性皮病(DPN)与脂溢性角化病(SK)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明确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上海长征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DPN和SK各20例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DPN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SK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DPN与SK患者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好发于面颈部、胸腹部,表现为米粒至绿豆大小、褐色扁平丘疹;SK好发于面颈部,表现为黄豆至钱币大小,深褐色、黑色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皮损表面粗糙,底部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边界清楚。DPN患者的皮损组织病理特征与SK相似,以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为主,SK组织病理分型有5型,以棘层肥厚型和疣状型为主。结论黑色丘疹性皮病是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种亚型。
关键词
黑色丘疹性皮病
脂溢性角化病
临床病理
组织病理
Keywords
Dermatosis papulosanigra
Seborrheic keratosis
Clinicopathology
Histopathology
分类号
R751.02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739.5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色丘疹性皮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晓莉
姚国泰
徐涛
陈江汉
机构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
出处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90-1192,共3页
基金
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shslczdzk01001)。
文摘
黑色丘疹性皮病是一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性皮肤病。典型皮损表现为面颈部、胸腹部黑色或褐色扁平小丘疹,主要见于深色皮肤(Fitzpatrick skin phototypesⅣ-Ⅴ型皮肤)。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种族、紫外线辐射、雌激素等因素有关。治疗上可采用直接刮除、CO_(2)激光、液氮冷冻等方法。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黑色丘疹性皮病的研究进展,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提高皮肤科医师临床认识与诊治水平。
关键词
黑色丘疹性皮病
脂溢性角化病
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
治疗
Keywords
Dermatosis papulose nigra
Seborrheic keratosis
Research progress
Pathogenesis
Treatment
分类号
R758.6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念珠菌血流感染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
曹云
宋少婷
李帅
方文捷
廖万清
潘炜华
熊林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9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黑色丘疹性皮病与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组织病理对比分析
王晓莉
邹丹丹
刘彤云
姚国泰
王中志
陈江汉
《皮肤病与性病》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黑色丘疹性皮病的研究进展
王晓莉
姚国泰
徐涛
陈江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