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念珠菌血流感染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曹云 宋少婷 +4 位作者 李帅 方文捷 廖万清 潘炜华 熊林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根据血培养真菌阳性标本,进行病原学与药敏试验分析,探讨念珠菌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6月至2018年9月的血培养结果为真菌的临床资料,对真菌种类、阳性报警时间(TTP)、标本送检科室、病原菌来源和氟康... 目的根据血培养真菌阳性标本,进行病原学与药敏试验分析,探讨念珠菌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6月至2018年9月的血培养结果为真菌的临床资料,对真菌种类、阳性报警时间(TTP)、标本送检科室、病原菌来源和氟康唑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培养分离出真菌共86株,非重复分离株为50株,44株为念珠菌属。排在前3位的念珠菌分别为白念珠菌18株(40.91%),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各10株各占(22.73%);近平滑念珠菌TTP[(56.14±7.22)h]最长,热带念珠菌TTP[(19.36±1.24)h]最短,白念珠菌[(34.67±2.98)h]与光滑念珠菌[(38.16±4.12)h]TTP接近居中;念珠菌血症前3位科室为神经外科10株(22.73%)、肿瘤血液科6株(13.64%)、重症监护病房5株(11.36%);泌尿系统为最常见感染来源,其次为腹腔引流感染和导管相关感染;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率均为100%,白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分别为88.89%和70%,克柔酵母菌和酿酒酵母菌各1株为耐药和敏感。结论本院念珠菌血流感染最常见为白念珠菌,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如果血培养需氧瓶阳性且TTP大于40 h,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可能较大,临床或实验室应高度重视。泌尿系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念珠菌血症的重要感染源。大部分念珠菌对氟康唑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血流感染 TTP
下载PDF
黑色丘疹性皮病与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组织病理对比分析
2
作者 王晓莉 邹丹丹 +3 位作者 刘彤云 姚国泰 王中志 陈江汉 《皮肤病与性病》 2020年第5期625-627,共3页
目的通过黑色丘疹性皮病(DPN)与脂溢性角化病(SK)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明确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上海长征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DPN和SK各20例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通过黑色丘疹性皮病(DPN)与脂溢性角化病(SK)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明确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上海长征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DPN和SK各20例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DPN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SK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DPN与SK患者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好发于面颈部、胸腹部,表现为米粒至绿豆大小、褐色扁平丘疹;SK好发于面颈部,表现为黄豆至钱币大小,深褐色、黑色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皮损表面粗糙,底部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边界清楚。DPN患者的皮损组织病理特征与SK相似,以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为主,SK组织病理分型有5型,以棘层肥厚型和疣状型为主。结论黑色丘疹性皮病是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种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丘疹性皮病 脂溢性角化病 临床病理 组织病理
下载PDF
黑色丘疹性皮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晓莉 姚国泰 +1 位作者 徐涛 陈江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90-1192,共3页
黑色丘疹性皮病是一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性皮肤病。典型皮损表现为面颈部、胸腹部黑色或褐色扁平小丘疹,主要见于深色皮肤(Fitzpatrick skin phototypesⅣ-Ⅴ型皮肤)。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种族、紫外线辐射、雌激素等因素有关... 黑色丘疹性皮病是一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性皮肤病。典型皮损表现为面颈部、胸腹部黑色或褐色扁平小丘疹,主要见于深色皮肤(Fitzpatrick skin phototypesⅣ-Ⅴ型皮肤)。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种族、紫外线辐射、雌激素等因素有关。治疗上可采用直接刮除、CO_(2)激光、液氮冷冻等方法。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黑色丘疹性皮病的研究进展,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提高皮肤科医师临床认识与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丘疹性皮病 脂溢性角化病 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