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外科教学查房中互动式结合提问式教学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傅祥炜 徐亮 +2 位作者 姬安龙 王石坚 曾祥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4期1806-1808,共3页
目的针对普外科教学查房过程中,互动式与提问式教学结合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7月在本院外科实习的本科实习生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名。观察组学生实施互动式与提问式教学... 目的针对普外科教学查房过程中,互动式与提问式教学结合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7月在本院外科实习的本科实习生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名。观察组学生实施互动式与提问式教学相结合模式开展普外科教学查房教学;对照组学生实施传统普外科查房教学,针对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两组学生教学效果对比发现,观察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测试、总成绩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相关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观察组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改良后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力,并有效增强了学习兴趣。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动式与提问模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普外科教学查房中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实习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此外,通过改良后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实习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值得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外科教学查房 互动式 提问式 教学方法
下载PDF
通关藤对胃癌小鼠Src/FAK信号通路及Th1/Th2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姬安龙 曾祥勇 +1 位作者 刘彦合 傅祥炜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9期1760-1765,共6页
目的探讨通关藤对胃癌小鼠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黏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 kinase,FAK)信号通路及Th1/Th2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PF级成年雌雄各半C57BL/6小鼠6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 目的探讨通关藤对胃癌小鼠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黏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 kinase,FAK)信号通路及Th1/Th2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PF级成年雌雄各半C57BL/6小鼠6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环磷酰胺组(注射环磷酰胺)、通关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注射0.1 ml、0.2 ml、0.4 ml通关藤注射液),每组各10只。干预1次/2 d,于干预第21天时处死所有小鼠,颈部取血。测量小鼠体质量以及胸腺、脾、肿瘤质量。HE染色观察小鼠瘤体病理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CD4^(+)、CD8^(+)以及CD4^(+)/CD8^(+)水平,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rc、磷酸化Src(p-Src)、FAK、磷酸化FAK(p-FA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通关藤各干预组脾指数、胸腺指数水平升高,且随通关藤剂量增加,脾指数、胸腺指数水平、抑瘤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低于各通关藤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组和通关藤高剂量组抑瘤率明显高于通关藤低、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肿瘤细胞排列整齐且密集,而环磷酰胺组和通关藤各剂量组肿瘤细胞密度有所减少,且分布不均,并呈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坏死灶。与模型组比较,通关藤各干预组IL-2、INF-γ水平升高,IL-4、IL-10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环磷酰胺组,通关藤低、中、高剂量组IL-2、INF-γ水平升高,IL-4、IL-10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关藤干预剂量越高,IL-2、INF-γ水平升高越明显,IL-4、IL-10水平降低越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环磷酰胺组和通关藤各干预组CD4^(+)、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环磷酰胺组比较,通关藤低、中、高剂量组CD4^(+)、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关藤干预剂量越高,CD4^(+)、CD4^(+)/CD8^(+)水平升高越明显,CD8^(+)水平降低越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环磷酰胺组和通关藤各干预组p-Src/Src、p-FAK/FAK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环磷酰胺组比较,通关藤低、中、高剂量组p-Src/Src、p-FAK/FAK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关藤干预剂量越高,p-Src/Src、p-FAK/FAK蛋白水平降低越明显。结论通关藤可调节胃癌小鼠Src/FAK信号通路及Th1/Th2相关因子水平,从而发挥抑癌作用,且剂量越高,效果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关藤 胃癌 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 黏着斑激酶 Th1/Th2
下载PDF
促甲状腺激素抑制疗法对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CD44V6、FT3、FT4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燕 潘在用 林志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0-1113,共4页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疗法对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44变异型(CD44V)6、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的影响。方法老年甲状腺癌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疗法对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44变异型(CD44V)6、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的影响。方法老年甲状腺癌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观察组采用TSH抑制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CD3^+、CD4^+、CD8^+水平及血清CD44V6、FT3、FT4水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CD3^+、CD4^+、FT3、FT4水平显著升高,CD8^+、CD44V6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CD3^+、CD4^+、FT3、FT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CD44V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H抑制疗法可改善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CD44V6水平,提高血清FT3、FT4水平,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甲状腺激素抑制疗法 甲状腺癌 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44变异型6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游离甲状腺素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与5-氟尿嘧啶对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马刚 刘宁 +3 位作者 徐亮 刘哲 宋从浩 王丹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1-434,共4页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对5-氟尿嘧啶(5-FU)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协同效应。方法 选取PANC-1人胰腺癌细胞系,分别用PDCD4表达质粒PEGFP-N1/PDCD4和空载体质粒进行细胞转染,建立转染组和对照组细胞系,依次加入10、50、100...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对5-氟尿嘧啶(5-FU)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协同效应。方法 选取PANC-1人胰腺癌细胞系,分别用PDCD4表达质粒PEGFP-N1/PDCD4和空载体质粒进行细胞转染,建立转染组和对照组细胞系,依次加入10、50、100、500μg/m L的5-FU,应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荧光显微镜计数凋亡细胞,Western boltting检测PDCD4和细胞色素C(CytC)表达水平。结果 5-FU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且该效应在转染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浓度5-FU作用下,转染组的胰腺癌细胞中CytC表达增高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PDCD4能够增强5-FU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并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增强5-FU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胰腺癌 5-氟尿嘧啶 凋亡 协同作用
下载PDF
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及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38
5
作者 刘彦合 宋杰峰 +2 位作者 李慧 叶晓谊 曾祥勇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4期416-420,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242(CA242)及糖链抗原724(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84例胃癌患者为A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8例胃良性疾病者...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242(CA242)及糖链抗原724(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84例胃癌患者为A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8例胃良性疾病者和58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B、C组。采集血液标本,检测上述对象CEA、CA19-9、CA242、CA724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胃癌不同分期患者上述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并观察上述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预测价值,探讨血清CEA、CA19-9、CA242、CA724联合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A组CEA、CA19-9、CA242、CA724均显著高于B、C组(P <0. 05),B组上述血清肿瘤标志物较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胃癌Ⅰ期患者CEA、CA19-9、CA242、CA724显著高于Ⅱ、Ⅲ、Ⅳ期患者(P <0. 05),Ⅱ期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Ⅲ、Ⅳ期者(P <0. 05),Ⅲ期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Ⅳ期者(P <0. 05)。经ROC曲线处理,结果显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CA724对胃癌均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07、0. 764、0. 823、0. 816。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CA724联合诊断胃癌灵敏度为94. 05%,特异度为63. 79%。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CA724联合诊断胃癌灵敏度较高,联合检测CEA、CA19-9、CA242及CA724有助于胃癌的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胚抗原 糖链抗原19-9 糖链抗原242 糖链抗原724 胃癌
下载PDF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温小龙 李繁 陈成辉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7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抑郁症状和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150例老年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 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抑郁症状和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150例老年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对照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术后给予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镇痛。比较2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术后抑郁和焦虑情况,血清5-HT、NE水平变化,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8 h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和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低/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时的Ramsay镇静评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评分、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3 d B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1 d、3 d血清5-HT、NE水平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血清5-HT、N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 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可缓解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抑郁症状,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直肠癌根治术 地佐辛 舒芬太尼 抑郁 神经递质
下载PDF
大肠癌患者术后口渴的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晨 曾冬阳 +2 位作者 龚智逊 叶晓谊 陈文雪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年第1期198-201,共4页
大肠癌手术患者受疾病以及禁饮食、药物作用等,术后易产生严重的口渴感。本研究从大肠癌患者术后口渴的影响因素、口渴的相关评价指标及护理干预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制定有效的大肠癌术后口渴干预提供策略。
关键词 大肠癌 口渴 加速康复外科 胃肠蠕动 麻醉 中医针灸
下载PDF
β-catenin、Cyclin D1、MMP-9和VEGF与结肠癌病理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傅祥炜 徐亮 +2 位作者 王石坚 芮选铖 曾祥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9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结肠癌病理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20例,...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结肠癌病理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20例,收集结肠癌组织、癌旁组织(距肿瘤2 cm)和结肠正常组织(距肿瘤5 c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组织中β-catenin、Cyclin D1、MMP-9和VEGF表达情况。结果:β-catenin、Cyclin D1、MMP-9和VEGF在结肠癌组织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71.67%、76.67%与88.33%,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P<0.05)。β-catenin、Cyclin D1、MMP-9和VEGF阳性表达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无远处转移、Dukes分期和TNM分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直径无关(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β-catenin、Cyclin D1、MMP-9和VEGF高表达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结肠癌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Β-连环蛋白 细胞周期蛋白D1 金属基质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高表达PD-L1和EGFR三阴性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石坚 李丽 许铁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构建和鉴定高表达PD-L1和EGFR的人源性三阴性乳腺癌动物模型,为高表达PD-L1和EGFR的三阴性乳腺癌寻找新治疗方法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人源乳腺癌细胞MDA-MB-231胰酶消化去除上清,用PBS洗两遍,最后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数量为1×... 目的:构建和鉴定高表达PD-L1和EGFR的人源性三阴性乳腺癌动物模型,为高表达PD-L1和EGFR的三阴性乳腺癌寻找新治疗方法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人源乳腺癌细胞MDA-MB-231胰酶消化去除上清,用PBS洗两遍,最后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数量为1×10~5个/mL,取0.1 mL接种至Balb/c裸鼠右腹股沟区乳脂垫,成瘤后观察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等过程。第8周末处死"荷瘤鼠",取瘤体,经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固定,石蜡包埋,制成4μm厚度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Ki-67、EGFR及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MDA-MB-231乳腺癌细胞接种第6天,接种区可及一结节,第9天开始对其进行测量并记录,第4周时瘤体体积(0.970±0.073)cm^3。第8周时瘤体体积(3.280±0.145)cm^3,瘤体生长较均匀、周围血管丰富、中央坏死少,瘤区皮肤无溃疡。HE染色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Ki-67(+,85%)、EGFR(+,90%)和PD-L1(+,80%)。结论:成功构建PD-L1和EGFR高表达的人源性三阴性乳腺癌小动物模型,为研究表达PD-L1和EGFR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精准医疗提供了一种小动物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PD-L1 EGFR 精准医疗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根治术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彦合 姬安龙 +1 位作者 傅祥炜 曾祥勇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443-447,共5页
目的探讨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根治术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18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中间入路组(n=99)和侧方入路组(n=81),中... 目的探讨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根治术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18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中间入路组(n=99)和侧方入路组(n=81),中间入路组行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根治术,侧方入路组行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相关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术后康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中间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侧方入路组(P<0.05);术后7 d时中间入路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侧方入路组(P<0.05);术后7 d时中间入路组IgA、IgM、IgG水平,CD3^(+)、CD4^(+)、CD8^(+)T淋巴细胞高于侧方入路组(P<0.05);中间入路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侧方入路组(P<0.05);中间入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8%,低于侧方入路组的18.51%(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根治术并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快速恢复肠道功能,促进术后康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右半结肠根治术 结直肠癌 中间入路 侧方入路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下载PDF
加速康复联合肠内支架在梗阻性结直肠癌手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彦合 姬安龙 +1 位作者 傅祥炜 曾祥勇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究加速康复联合肠内支架在梗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两组均行内镜下支架植入手术,... 目的探究加速康复联合肠内支架在梗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两组均行内镜下支架植入手术,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腔镜围手术期处理,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应激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4 h、3 d的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内镜下肠内支架植入手术的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手术疗效,改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 肠内支架植入 围手术期 梗阻性 结直肠癌
下载PDF
lncRNA CASC11靶向调控miR-146a-3p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12
作者 廖薇薇 傅祥炜 +1 位作者 温必盛 杨维忠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3-809,共7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癌症易感候选基因11(lncRNA CASC11)通过靶向调控miR-146a-3p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人结肠癌组织源细胞及3种不同的人...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癌症易感候选基因11(lncRNA CASC11)通过靶向调控miR-146a-3p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人结肠癌组织源细胞及3种不同的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SW620及SW480中lncRNA CASC11、miR-146a-3p的表达量,同时体外培养SW620细胞系并分为对照组(未处理组)、lncRNA CASC11 siRNA组、lncRNA CASC11 siRNA阴性对照组及lncRNA CASC11 siRNA+miR-146a-3p inhibitor共转染组,分别予以相应处理后,用MTT法及EdU染色检测各组SW620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各组SW620细胞侵袭能力;免疫荧光染色(ICF)检测各组SW620细胞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情况;q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SW620细胞miR-146a-3p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Vimentin、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SW620细胞中lncRNA CASC11对miR-146a-3p的靶向调控作用;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W620细胞中lncRNA CASC11对c-Met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与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相比,HCT116、SW480、SW620中lncRNA CASC11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而miR-146a-3p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CASC11 siRNA组细胞活性、EdU阳性率、侵袭细胞数及Vimentin mRNA表达降低(均P<0.05),细胞Bax/Bcl-2比值、miR-146a-3p及E-cadherin mRNA表达均升高(均P<0.05);lncRNA CASC11 siRNA阴性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lncRNA CASC11 siRNA组相比,共转染组细胞活力、EdU阳性率、侵袭细胞数、Vimentin mRNA表达升高(均P<0.05),细胞Bax/Bcl-2比值、miR-146a-3p及E-cadherin mRNA表达均降低(均P<0.05)。在SW620细胞中,lncRNA CASC11可靶向下调miR-146a-3p的表达,上调下游c-Met基因的表达。结论lncRNA CASC11通过靶向下调miR-146a-3p介导结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敲低lncRNA CASC11基因可促进miR-146a-3p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CASC11 miR-146a-3p 结肠癌 增殖 侵袭
下载PDF
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长智 李平 +2 位作者 叶晓谊 曾祥勇 梁月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128-1134,共7页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及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及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629例患者中58例(9.2%)有第253组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pT分期、pN分期、癌结节、脉管癌栓和术前CA19-9水平与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分层分析显示,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对pN1、pN2a和pN2b期患者预后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Ⅲ期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5.9%和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倾向匹配后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证实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是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1.474,95%CI:1.072~2.498;P=0.037)。结论: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是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第253组淋巴结状态对肿瘤分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存在该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第253组淋巴结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吡咯啉-5-羧酸盐还原酶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4
作者 廖薇薇 温必盛 +1 位作者 蔡仁颂 傅祥炜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吡咯啉-5-羧酸盐还原酶2(PYCR2)蛋白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行手术切除的CRC组织180例和镜检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50例。检测CRC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PYCR2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 目的探讨吡咯啉-5-羧酸盐还原酶2(PYCR2)蛋白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行手术切除的CRC组织180例和镜检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50例。检测CRC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PYCR2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PYCR2蛋白表达水平CRC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率。结果CRC组织中PYCR2蛋白高表达率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1)。不同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和TNM分期及是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CRC患者PYCR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YCR2蛋白高表达的CRC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低于PYCR2蛋白低表达者(P<0.05,P<0.01)。结论PYCR2蛋白在CR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CRC发生发展相关,PYCR2蛋白高表达的CRC患者生存率低于高表达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吡咯啉-5-羧酸盐还原酶2 生存率 肿瘤浸润
下载PDF
胃肠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及mTOR信号通路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傅祥炜 曾祥勇 +4 位作者 刘彦合 姬安龙 赵丁民 芮选铖 叶晓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292-3296,共5页
目的分析胃肠外科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患... 目的分析胃肠外科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患者98例为感染组,同期术后PICC未感染患者50例为未感染组。收集末端导管进行病原菌鉴定,并检测CD_(16)^(+)、CD_(56)^(+)和CD_(59)^(+)和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D_(16)^(+)、CD_(56)^(+)、CD_(59)^(+)和mTOR通路对于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响胃肠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革兰阴性菌是胃肠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感染组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外周血p-mTOR、p-S6K1和p-4EBP1的表达上调(P<0.05)。当CD_(16)^(+)、CD_(56)^(+)和CD_(59)^(+)水平低于0.837%、5.172%和1.625%以及p-mTOR、p-S6K1和p-4EBP1表达高于2.435、1.955和2.074时诊断PICC相关性感染的价值最高(P<0.05)。高水平p-mTOR、p-S6K1和p-4EBP1、盲穿法穿刺方式、夏季置管和PICC脱落均是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水平降低,mTOR通路激活,二者或可用于预测和诊断胃肠外科术后PICC相关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自然杀伤细胞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