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irc_0001821靶向miR-203调控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1
1
作者 肖传柳 林鸿昌 +1 位作者 罗杨 崔丽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93-899,共7页
目的:探讨circ_0001821通过靶向miR-203调控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A431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CSCC患者的癌及配对... 目的:探讨circ_0001821通过靶向miR-203调控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A431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CSCC患者的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以及人CSCC细胞系A431,用qPCR法检测CSCC癌和癌旁组织中circ_0001821的表达水平。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si-circ_0001821、si-NC、miR-203 mimic、miR-NC、si-circ_0001821与anti-miR-NC、si-circ_0001821与anti-miR-203转染至A431细胞,用qPCR法检测转染细胞中circ_0001821和miR-203的表达水平,MTT法、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A431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WB法检测细胞中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Circinteractome数据库预测circ_0001821与miR-203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irc_0001821与miR-203的靶向关系。结果:CSCC组织中circ_000182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转染si-circ_0001821可显著降低细胞中circ_0001821的表达水平(P<0.01),降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1),提高细胞凋亡率(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circ_0001821可靶向结合miR-203。转染miR-203 mimic可显著降低A43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1),提高细胞凋亡率(P<0.01)。共转染si-circ_0001821与anti-miR-203可明显逆转下调circ_0001821表达对A4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调控作用。结论:circ_0001821通过靶向miR-203调控CSCC细胞A431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_0001821 miR-203 皮肤鳞状细胞癌 A431细胞 增殖 凋亡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玉屏风颗粒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FN-γ、IL-4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符文好 刘军麟 +4 位作者 陈启红 肖传柳 彭程 罗杨 张欢欢 《中国性科学》 2017年第4期102-105,共4页
目的:研究玉屏风颗粒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1和治疗组2(各50例),其中治疗... 目的:研究玉屏风颗粒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1和治疗组2(各50例),其中治疗组1口服泛昔洛韦片,治疗组2冲服玉屏风颗粒,并从门诊体检处选取50例正常人群作为正常组,对比治疗组1、治疗组2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水平。结果:两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水平均有明显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治疗前后的变化明显大于治疗组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在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过程中能明显升高血清IFN-γ、降低IL-4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屏风颗粒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血清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4
下载PDF
不同剂量20%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外阴尖锐湿疣患者疗效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符文好 陈启红 《中国性科学》 2017年第3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20%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外阴尖锐湿疣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外阴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0.5m L 20%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对照组采用0.25m L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20%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外阴尖锐湿疣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外阴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0.5m L 20%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对照组采用0.25m L 20%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疣体清除、治疗后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2、3次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5.0%、95.0%及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2%、69.4%及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3周疣体清除率分别为76.9%、94.2%及9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7%、73.9%及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周及24周复发率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对照组为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m L 20%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较0.25m L20%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外阴尖锐湿疣更有助于清除疣体,降低复发,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 剂量 外阴 尖锐湿疣
下载PDF
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娈 崔丽霞 +1 位作者 刘鹏月 韩秀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1-703,共3页
患儿男,生后1d,自出生时发现全身皮肤呈紫红色网状花纹样改变。内科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面部见少量淡红色网状斑,躯干下部、四肢广泛分布紫红色血管扩张,呈网状及树枝状分布,部分皮疹处皮肤及皮下组织萎缩,双下肢粗细不... 患儿男,生后1d,自出生时发现全身皮肤呈紫红色网状花纹样改变。内科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面部见少量淡红色网状斑,躯干下部、四肢广泛分布紫红色血管扩张,呈网状及树枝状分布,部分皮疹处皮肤及皮下组织萎缩,双下肢粗细不同。诊断: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随访3个月,患儿皮疹颜色较生时浅淡,仍有双下肢粗细差异与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毛细血管 扩张性 大理石样皮肤
下载PDF
小白菊内酯通过调控微小RNA-637表达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肖传柳 林鸿昌 +3 位作者 罗杨 崔丽霞 万多艳 刘琨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915-1919,共5页
目的研究小白菊内酯是否通过调控微小RNA-637(miR-637)表达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方法分离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处理)、低、中、高剂量实验组(5,10,20μmol... 目的研究小白菊内酯是否通过调控微小RNA-637(miR-637)表达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方法分离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处理)、低、中、高剂量实验组(5,10,20μmol·L^(-1)小白菊内酯)、miR-NC组(转染miR-NC)、miR-637组(转染miR-637 mimic)、PTL+anti-miR-NC组(20μmol·L^(-1)小白菊内酯+转染anti-miR-NC)、PTL+anti-miR-637组(20μmol·L^(-1)小白菊内酯+转染miR-637 inhibitor)。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637的表达情况。结果低、高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miR-NC组、miR-637组、PTL+anti-miR-NC和PTL+anti-miR-637组的增殖能力(光密度值)分别为0.71±0.04,0.39±0.03,0.84±0.05,0.82±0.07,0.44±0.03,0.38±0.03和0.73±0.05,迁移细胞数分别为(93.75±7.35),(58.18±3.57),(124.31±9.87),(125.05±8.08),(63.15±5.04),(57.57±3.23)和(103.79±6.68)个,侵袭细胞数分别为(81.60±6.16),(42.40±3.09),(105.75±7.80),(106.41±9.96),(52.82±4.19),(40.27±4.11)和(90.51±6.96)个,miR-637表达水平分别为1.78±0.15,3.36±0.28,1.00±0.05,1.00±0.07,2.77±0.20,1.00±0.05和0.29±0.03。低、高剂量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miR-637组的上述指标与miR-NC组比较,PTL+anti-miR-637组的上述指标与PTL+anti-miR-N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miR-637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8和0.4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白菊内酯通过增加miR-637的表达水平,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小白菊内酯 微小RNA-637 增殖 迁移 侵袭
原文传递
血清脂溶性维生素水平与儿童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肖传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7期791-793,801,共4页
目的探讨脂溶性维生素A、D、E水平与儿童特应性皮炎(AD)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有效防治儿童A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3月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的AD患儿64例为AD组和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4例... 目的探讨脂溶性维生素A、D、E水平与儿童特应性皮炎(AD)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有效防治儿童A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3月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的AD患儿64例为AD组和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4例为对照组,通过SCORAD评分评估AD患儿疾病严重程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VitA)和维生素E(VitE)水平,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结果 AD组血清VitA和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6、4.312,P<0.05),AD患儿SCORAD评分为(37.8±15.3)分,轻、中、重度AD患儿血清25(OH)D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5,P<0.05),血清25(OH)D3水平与SCORAD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1),血清VitA和VitE水平与SCORAD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AD患儿存在VitA、VitD缺乏或不足,血清VitD水平与AD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脂溶性维生素 儿童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