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热带地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特征研究
1
作者 李振振 刘敏 +4 位作者 钱昊 戚悠飞 肖占祥 刘震东 许语阳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本地居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特征。方法本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3年4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26例海南本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临床分级(Ruth...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本地居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特征。方法本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3年4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26例海南本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临床分级(Rutherford分级)及影像学分型(TASCⅡ分型)进行分组,比较组间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疗效的差异。结果626例患者中,男性占比(χ^(2)=62.449,P<0.001)、吸烟率(χ^(2)=39.979,P<0.001)、糖尿病患病率(χ^(2)=30.575,P<0.001)、空腹血糖(F=10.674,P<0.001)及甘油三酯(F=12.612,P<0.001)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升高,而女性占比(χ^(2)=62.449,P<0.001)、收缩压(F=3.579,P=0.028)、高血压患病率(χ^(2)=15.401,P<0.001)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Rutherford4~6级[即严重下肢缺血(CLI)]占89.94%(563/626),Rutherford4~6级组踝肱指数(ABI)低于Rutherford1~3级组(0.36±0.22比0.48±0.20,t=4.275,P<0.001);TASCⅡC~D型占70.61%(442/626),TASCⅡC~D型组ABI低于TASCIA~B型组(0.32±0.21比0.48±0.22,t=8.247,P<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Rutherford4~6级占比增大,治疗有效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3,P=0.002;χ^(2)=6.261,P=0.043)。TASCⅡ C~D组中CLI患者占比更高(92.53%比83.70%,χ^(2)=11.212,P=0.001),CLI组中TASCⅡC~D型占比更高(72.65%比52.38%,χ^(2)=11.21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海南本地ASO患者的病变以TASCⅡC~D型和Rutherford4~6级为主,年龄越大,分级越高。吸烟、男性、高血糖、高血脂等可能是ASO患病年轻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热带地区 患病特征 踝肱指数
原文传递
导管吸栓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吴鸿飞 曾昭凡 +1 位作者 戚悠飞 肖占祥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导管吸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行CDT后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114例CDT治疗后仍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 目的探讨导管吸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行CDT后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114例CDT治疗后仍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是否采用导管吸栓技术抽吸残余血栓分为吸栓组(64例)和观察组(5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评分分析导管吸栓的治疗效果。结果导管吸栓技术成功率100%,吸栓有效率为90.6%,平均抽出血量(606.5±104.7)ml,无血管损伤、败血症、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吸栓组术后12个月瓣膜反流发生率低于观察组(35.9%vs 58.0%,P=0.019)。吸栓组术后6、12、18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发生率低于观察组(31.7%vs 52.0%,P=0.031)。两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栓组术后12、18、24个月的生活质量均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导管吸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行CDT后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安全、可靠,技术成功率高,近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溶栓 血栓切除术 导管接触性溶栓
下载PDF
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鸿飞 肖占祥 +1 位作者 曾昭凡 戚悠飞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2期157-161,171,共6页
目的探讨髂静脉支架应用于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86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否... 目的探讨髂静脉支架应用于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86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否接受髂静脉支架植入而分为支架组(213例)和对照组(173例),比较并发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和生活质量CIVID-2评分。结果支架组术后12个月的累积一期通畅率为76.5%,一期辅助通畅率为79.1%,二期通畅率为84.7%,术后12个月瓣膜反流(P=0.013)和下肢DVT复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37)。支架组的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PT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2个月:P=0.026;24个月:P=0.014),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12个月:P=0.033;24个月:P=0.006)。结论髂静脉支架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DVT安全性高,瓣膜反流发生率低,支架通畅率高等优点,且能降低中期的PTS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支架 置管溶栓 血管成形 COCKETT综合征
下载PDF
类鼻疽感染性腹主动脉瘤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鸿飞 曾昭凡 +1 位作者 戚悠飞 肖占祥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分析类鼻疽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3例类鼻疽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有明确农田接触史,住院期间静脉抗感染(23.2±17.... 目的分析类鼻疽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3例类鼻疽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有明确农田接触史,住院期间静脉抗感染(23.2±17.3)d,院外口服抗感染(8.6±6.1)个月。7例患者行开放手术,5例行EVAR,1例单纯抗感染治疗。围术期2例患者开放手术后分别因肠瘘、腹腔出血再次手术;1例支架感染,取出支架后行双侧腋-股动脉转流术;2例患者死亡。患者平均随访25.3(3~60)个月,腋-股动脉转流患者术后2个月右侧人工血管血栓形成,术后6个月左侧血栓形成;1例EVAR术后3年感染症状未控制。结论类鼻疽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多有湿润土壤接触史,病情比较复杂,足量的抗感染治疗是基础,合适的外科手术能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 伯克霍尔德菌 腹主动脉瘤 感染
下载PDF
不同压力球囊扩张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鸿飞 曾昭凡 +1 位作者 戚悠飞 肖占祥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BD)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CDT)的临床资料,分为CDT组(A组)、CDT+低压力BD组(B组)、CDT+足压力BD组(C组),通过随...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BD)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CDT)的临床资料,分为CDT组(A组)、CDT+低压力BD组(B组)、CDT+足压力BD组(C组),通过随访症状及生活质量回顾性分析三组治疗效果。结果共28例放置腔静脉滤器;55例患者放置60枚支架。三组患者血栓溶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8);大腿、小腿周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89、P=0.452)。术后6个月三组患者Villalta评分、CIVID-2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Villalta评分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A组低于C组(P=0.008),CIVID-2评分A组高于B组(P=0.01)、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术后18个月Villalta评分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CIVID-2评分A组低于C组(P=0.036);余结果符合C组大于B组,A组大于B组,C组大于A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支架通畅率为8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结论低压力球囊扩张治疗下肢DV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成功率高,远期疗效好;足压力球囊扩张增加PT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导管溶栓 球囊扩张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治疗策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戚悠飞 王惠暄 +7 位作者 刘飒华 陈浩 张文波 吴鸿飞 刘震东 许语阳 肖占祥 李振振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8-925,共8页
背景与目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以其微创且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已成为腹主动脉瘤(AAA)的首选治疗。髂支闭塞(ILO)是EVAR术后常见并发症,但其处理存在很多难点。因此,本文探讨EVAR术后ILO的治疗策略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以其微创且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已成为腹主动脉瘤(AAA)的首选治疗。髂支闭塞(ILO)是EVAR术后常见并发症,但其处理存在很多难点。因此,本文探讨EVAR术后ILO的治疗策略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8月—2022年8月间14例EVAR术后发生ILO的病例资料。以同期435例无ILO的EVAR病例作为对照,分析EVAR术后发生ILO危险因素。结果:14例患者行腔内或杂交手术治疗的平均手术时间(183.9±32.6)min,术中出血量(187.1±70.2)mL。10例经杂交手术取栓恢复腔内血流,2例杂交手术失败后行双侧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术,2例采用吸栓导管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恢复腔内血流。清除髂支内血栓后,对髂支及远端髂外动脉(EIA)残余狭窄性病变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完全缓解。随访期,所有患者未再发下肢缺血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EIA起始端直径(P=0.045)、髂动脉扭曲≥60°(P=0.003)、髂动脉狭窄≥50%(P=0.007)、髂支远端锚定于EIA(P=0.015)、髂支远端放大率≥15%(P=0.028)等因素与EVAR术后ILO的发生有关。结论:腔内或杂交手术治疗是EVAR术后ILO的首选治疗。关注ILO的危险因素,并在EVAR方案设计和操作时积极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手术后并发症 移植物闭塞 血管
原文传递
主动脉管壁纤维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戚悠飞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9-935,共7页
主动脉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其中,中膜层是组织结构最复杂、承载功能最多的部位,也是主动脉疾病的最主要病因和病变部位。主动脉中膜层主要结构成分是弹力纤维(EF)和胶原纤维(CF)组成的细胞外基质(ECM)。EF和CF不仅参与主动脉... 主动脉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其中,中膜层是组织结构最复杂、承载功能最多的部位,也是主动脉疾病的最主要病因和病变部位。主动脉中膜层主要结构成分是弹力纤维(EF)和胶原纤维(CF)组成的细胞外基质(ECM)。EF和CF不仅参与主动脉壁局部微环境的构成,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共同维持主动脉管壁的正常形态和力学特性,EF与管壁良好的顺应性有关,CF则与管壁的极限强度有关,两者交织在一起,使主动脉既有弹性又有韧性。笔者从主动脉管壁纤维结构的组成,各成分合成、表达及功能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弹性组织 胶原 细胞外基质 平滑 血管 蛋白赖氨酸6-氧化酶 综述
原文传递
经小腿深静脉入路行CDT治疗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吴鸿飞 曾昭凡 +1 位作者 戚悠飞 肖占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5-662,共8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主流入路是腘静脉,但对于混合型DVT及一些体位要求无法行腘静脉入路的患者,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可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探讨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 背景与目的: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主流入路是腘静脉,但对于混合型DVT及一些体位要求无法行腘静脉入路的患者,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可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探讨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行CDT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72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通过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穿刺组);54例通过暴露胫后静脉,直视下穿刺胫后静脉行CDT治疗(切开组);29例行足背浅静脉溶栓(浅静脉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穿刺组86例(96.6%)穿刺成功,其中胫后静脉37例,腓静脉21例,胫前静脉28例;切开组患者均成功从胫后静脉置入血管鞘(100%)。穿刺组2例消化道出血,2例脑出血;切开组3例消化道出血;浅静脉组1例消化道出血,三组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溶栓通畅率,穿刺组为86.5%(77/89),切开组为59.3%(3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穿刺组大腿周径减少值、尿激酶用量均明显大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小腿周径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2,P=0.320)。三组术后6、12、18、24个月轻中度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P=0.860;χ^(2)=0.875,P=0.646;χ^(2)=3.010,P=0.222;χ^(2)=4.446,P=0.108),三组均无重度PTS发生。三组术后6个月Villalt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7,P=0.302),但术后12、18、24个月穿刺组Villalta评分均优于另两组,除术后12个月的穿刺组与切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08),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18、24个月穿刺组CIVID-2评分均优于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较暴露深静脉置管溶栓及浅静脉溶栓具有更高血栓溶解率,同时没有增加重大出血事件,是急性混合型DVT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机械溶栓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原文传递
孕产期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6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振振 刘敏 +2 位作者 曾昭凡 肖占祥 戚悠飞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42-747,共6页
背景与目的:孕产妇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人群。由于此时血液呈高凝状态,腹腔门静脉系统长时处于受胀大子宫压迫,门脉血流变缓,静脉壁内皮因受压而损伤,容易导致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该病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容易误... 背景与目的:孕产妇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人群。由于此时血液呈高凝状态,腹腔门静脉系统长时处于受胀大子宫压迫,门脉血流变缓,静脉壁内皮因受压而损伤,容易导致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该病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而一旦诊治不及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总结近2年来我科收治的孕产期A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孕产期ASM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9月我科收治6例孕产期A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以腹痛、腹胀入院,由增强CT明确诊断;年龄2734岁;入院时起病26 d;5例剖宫产术后,1例引产术后,发病时间为术后730 d;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例行肠切除和直接置管溶栓、1例行直接置管溶栓、1例行间接置管溶栓,另3例仅行抗凝治疗。6例均随访,恢复良好。结论:ASMVT起病急,无特异性表现,孕产妇处于高凝状态,是血栓好发人群,应加强筛查与防控,早诊断、早治疗能明显提高母婴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静脉 妊娠 产褥期 血栓形成倾向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会诊与治疗体会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振振 刘敏 +4 位作者 张帅 曾昭凡 陈浩 肖占祥 戚悠飞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6-812,共7页
背景与目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需要长时间输注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静脉治疗通道,然而,随着PICC在临床上的普及,血栓、感染、静脉炎、导管脱落、移位等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尤其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 背景与目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需要长时间输注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静脉治疗通道,然而,随着PICC在临床上的普及,血栓、感染、静脉炎、导管脱落、移位等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尤其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严重干扰肿瘤相关科室的诊疗活动,同时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肿瘤患者CRT的会诊意见及处理结果,探讨肿瘤患者CRT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3日—2020年1月10日由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会诊的92例放疗科CR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无症状74例(80.4%),感染症状9例(9.8%),血栓症状9例(9.8%)。会诊的主要问题包括:拔管时机及能否续用;是否进行抗栓治疗;是否需要制动等。结果:48例(52.2%)建议直接拔除导管(无症状者43例、感染症状者3例、血栓症状者2例);30例(32.6%)建议继续使用导管(无症状者23例、感染症状者3例、血栓症状者4例);14例(15.2%)建议延迟拔管并暂停使用导管(无症状者8例、感染症状者3例、血栓症状者3例)。32例(34.8%)建议行抗凝和(或)抗血小板等的抗栓治疗(无症状者20例、感染症状者4例、血栓症状者8例),另外60例(62.5%)未建议受抗栓治疗。共4例(4.3%)建议行患肢制动(感染症状者1例,血栓症状者3例),余88例(95.7%)未建议患肢制动或会诊中未提及。所有92例患者遵照会诊意见处理,无症状性或致死性肺栓塞发生,无血栓新发或加重事件等发生。在74例无症状患者中分析显示,是否行抗栓治疗以及患肢是否制动均对该类患者肺栓塞的发生无明显影响(均χ^(2)=0,P>0.05)。结论:无症状CRT患者可直接拔管或继续使用导管,并适当活动患肢,抗栓治疗无明显临床获益。合并感染患者应个体化处理,感染较重者,可适当抗凝、制动;感染较轻,不推荐抗凝,并可适当活动患肢。症状性CRT患者建议按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规范及相关指南行规律抗凝及制动等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导管插入术 外周 血栓溶解疗法 肺栓塞
原文传递
髂静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闭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鸿飞 肖占祥 +2 位作者 曾昭凡 戚悠飞 张堃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05-1611,共7页
背景与目的:髂静脉支架置入术(IVS)能有效解除左下肢深静脉流出道梗阻、降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发生率,然而,IVS后支架闭塞仍然难以避免。因此,本研究探讨下肢静脉疾病患者行IVS后支架闭塞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自2015年3月—2020年8月由... 背景与目的:髂静脉支架置入术(IVS)能有效解除左下肢深静脉流出道梗阻、降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发生率,然而,IVS后支架闭塞仍然难以避免。因此,本研究探讨下肢静脉疾病患者行IVS后支架闭塞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自2015年3月—2020年8月由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83行IV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支架闭塞的危险因素,以及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1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NIVCS)4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VT)92例、血栓后综合征患者(PTS)44例。NIVCS患者、下肢DVT患者和PTS患者IVS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4%、81.5%、5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超过腹股沟韧带、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支架术后侧支存在、流入道有血栓、放置多个支架、支架长度与发生支架闭塞发生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95%CI=1.144~5.477,P=0.022),支架术后侧支存在(OR=2.506,95%CI=1.155~5.431,P=0.020)为支架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预测静脉支架闭塞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23(95%CI=0.522~0.725,P=0.015),敏感度为45.2%,特异度为79.4%;支架术后有侧支存在的AUC为0.607(95%CI=0.506~0.707,P=0.036),敏感度为47.6%,特异度为73.8%。结论: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及支架术后有侧支存在患者IVS术后发生支架闭塞的可能性更大,应加强随访,酌情延长抗凝时间。同时,随访期间发现有支架狭窄时应尽早外科干预,降低支架闭塞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 支架 移植物闭塞 血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