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地区油茶藻斑病田间发生规律调查分析
1
作者 赵志祥 严婉荣 +3 位作者 谭诗梦 王宝 李道敏 肖彤斌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7期61-65,共5页
近年,藻斑病在海南油茶树上普遍发生。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藻斑病对海南油茶产业造成的损失,采用野外定点调查法对不同气候、不同品种、不同生长环境和不同空间部位的油茶藻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海南,油茶藻... 近年,藻斑病在海南油茶树上普遍发生。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藻斑病对海南油茶产业造成的损失,采用野外定点调查法对不同气候、不同品种、不同生长环境和不同空间部位的油茶藻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海南,油茶藻斑病于3月开始发病,6月高温高湿季节进入第一次发病高峰,随后有所减缓,8—10月台风暴雨频繁,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所有品种均能感病,但以海油3号最易感病,其次为琼东8号和海大油茶2号,琼东9号发病率最低,年发病率一般不超过8.0%;不同种植环境下,发病率差异显著,胡椒套种发病最重,其次为平地种植,山坡向阳地种植发病最轻;同一植株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发病严重,且嫁接苗老叶比新叶严重。本研究探明了海南油茶藻斑病病原物类型及发病规律,为后续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藻斑病 发病率 发病规律 海南地区
下载PDF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海南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防治效果
2
作者 冯玉洁 谢圣华 +4 位作者 梁延坡 陈焕水 符洲 吴灿 吉训聪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5期151-153,共3页
为验证不同种子处理剂对海南玉米出苗的安全性、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试验选用48%溴氰虫酰胺FSC、50%氯虫苯甲酰胺FSC、40%溴酰·噻虫嗪FSC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玉米苗期后10天,经过48%溴... 为验证不同种子处理剂对海南玉米出苗的安全性、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试验选用48%溴氰虫酰胺FSC、50%氯虫苯甲酰胺FSC、40%溴酰·噻虫嗪FSC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玉米苗期后10天,经过48%溴氰虫酰胺FSC包衣处理的玉米出苗率最高,为82.0%~83.3%。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出苗率差异不显著,但株高显著不同,这表明这种处理对玉米的生长有一定影响。48%溴氰虫酰胺FSC和50%氯虫苯甲酰胺FSC处理对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苗后10天防效均达到85%以上,有效控制时间为苗后 15~2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处理剂 草地贪夜蛾 玉米苗期 防治效果
下载PDF
6种性诱剂对海南玉米草地贪夜蛾成虫田间诱捕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双 陈海燕 +2 位作者 贾静静 林珠凤 吉训聪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4期154-155,共2页
选择6个草地贪夜蛾毛细管性诱剂诱芯诱捕草地贪夜蛾,比较诱捕效果。草地贪夜蛾成虫首次迁入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石岩村,这两年来,已成为海南玉米主要害虫。草地负夜蛾是一种新入侵的重大害虫,生产上亟须建立有效的预测、防控技术体... 选择6个草地贪夜蛾毛细管性诱剂诱芯诱捕草地贪夜蛾,比较诱捕效果。草地贪夜蛾成虫首次迁入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石岩村,这两年来,已成为海南玉米主要害虫。草地负夜蛾是一种新入侵的重大害虫,生产上亟须建立有效的预测、防控技术体系,为了筛选出对草地贪夜蛾种群诱杀效果较好、专一性强的诱芯,便于田间监测与控制种群数量,特进行本试验,以掌握海南地区草地贪夜蛾成虫的诱捕效果,并用于监测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草地贪夜蛾 性诱剂 效果
下载PDF
海南澄迈稻瘟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4
作者 曾向萍 何舒 +5 位作者 黄蕊 王会芳 赵志祥 严婉荣 黄伟康 符美英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77,共3页
选择8种杀菌剂在海南省澄迈县开展田间防治稻瘟病试验,比较不同药剂的防病效果,发现苯甲·嘧菌酯、戊唑·咪鲜胺、稻瘟酰胺在两次药后10d的调查中均表现出较高的病指防效,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药剂,在第2次药后10d,三者防效均达80%... 选择8种杀菌剂在海南省澄迈县开展田间防治稻瘟病试验,比较不同药剂的防病效果,发现苯甲·嘧菌酯、戊唑·咪鲜胺、稻瘟酰胺在两次药后10d的调查中均表现出较高的病指防效,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药剂,在第2次药后10d,三者防效均达80%以上,推荐在当地稻瘟病防治中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杀菌剂 田间试验
原文传递
99份长荚豇豆种质资源及其枯萎病抗性相关分析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琴 黄伟康 +4 位作者 符启位 黄国宋 朱朝华 孔祥义 罗丰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80,85,共12页
为充分挖掘与利用长荚豇豆种质资源,筛选优质且抗枯萎病的豇豆种质,试验收集了99份长荚豇豆品种材料,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相关性分析以及灰色关联法,综合比对了99份长荚豇豆品种的23个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参试的99份长荚豇豆品种... 为充分挖掘与利用长荚豇豆种质资源,筛选优质且抗枯萎病的豇豆种质,试验收集了99份长荚豇豆品种材料,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相关性分析以及灰色关联法,综合比对了99份长荚豇豆品种的23个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参试的99份长荚豇豆品种的变异系数大多大于10%,其中叶片含水率的变异系数最小,性状最稳定,而枯萎病田间发病率的变异系数最大,可作为豇豆抗病选育的方向。23个农艺性状可转化为10个主成分,10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1.654%,能较好代替23个农艺性状来评价99份长荚豇豆品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9份长荚豇豆材料在Euclidean距离为4.5时可分为四大类,其中Ⅱ类综合表现优良,抗病等级较高,适合推广种植,也可作为抗枯萎病育种材料,Ⅳ类抗枯萎病能力弱,不适合推广种植。综合主成分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南繁五号、林丰真如意、林丰如意三号、彩绿二号、泰国十一号、美美满满、翠深似海、吉丰608、F-1815和大富豪10个品种,豆荚性状表现优良,抗枯萎病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荚豇豆 抗枯萎病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灰色关联法
下载PDF
红麻种质资源对根结线虫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会芳 曾向萍 +4 位作者 戴志刚 吴智 杨泽茂 陈绵才 粟建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522,共9页
为鉴定我国红麻种质资源对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本研究采用SCAR引物对侵染红麻的根结线虫种群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及盆栽接种鉴定的的方法,对220份红麻野生或栽培种质资源的根结线虫抗性进行了鉴定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侵染... 为鉴定我国红麻种质资源对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本研究采用SCAR引物对侵染红麻的根结线虫种群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及盆栽接种鉴定的的方法,对220份红麻野生或栽培种质资源的根结线虫抗性进行了鉴定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侵染红麻的线虫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田间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高抗红麻资源有133份,占资源总数量的60.45%,玫瑰茄、红叶木槿和金钱吊芙蓉全部表现为高抗,高抗比率最高。盆栽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免疫资源有7份,占资源总数的3.18%;高抗资源有98份,占资源总数的44.55%;玫瑰茄均鉴定为高抗等级。红麻种质在田间自然发病和盆栽发病抗性鉴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方法鉴定结果一致的种质资源共有98份,其中高抗资源69份,占交集资源数量的70.41%;高抗资源中有49份来源于栽培红麻,10份来源于野生近缘,其余来源于玫瑰茄、玫瑰麻和红叶木槿,1份高感品种来自于野生近缘。本研究结果为红麻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根结线虫 抗性鉴定
下载PDF
番茄病毒病种类及主要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7
作者 严婉荣 王宝 +5 位作者 吉训聪 肖彤斌 林珠凤 王会芳 曾向萍 赵志祥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357-5367,共11页
番茄病毒病是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明确近几年国内外番茄病毒病发生动态,本研究对2012—2022年以来,世界各地首次报道的番茄病毒病新种类、地区新记录进行了统计,对统计到的22种病毒从发现的时间地点、分布范围、传... 番茄病毒病是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明确近几年国内外番茄病毒病发生动态,本研究对2012—2022年以来,世界各地首次报道的番茄病毒病新种类、地区新记录进行了统计,对统计到的22种病毒从发现的时间地点、分布范围、传播方式及症状进行了阐述。明确了侵染中国番茄的病毒数量和种类,将中国报道的番茄病毒病种类由35种更新至44种。本研究从番茄病毒病的多种鉴定方法,针对一些常见病毒和新型病毒,提供了全面、快速的RT-PCR(PCR)检测方法。预测了可能会对中国番茄产业造成入侵危害的新病毒。为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发展和检测提供了最新数据,为做好番茄病毒病的全面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病毒病 新病毒 鉴定方法 RT-PCR检测
原文传递
海南辣椒尖孢镰刀菌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宝 严婉荣 +3 位作者 肖彤斌 陈圆 马瑞 赵志祥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6767-6775,共9页
为了获得对辣椒尖孢镰刀菌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内生细菌,课题组于2022年1~3月份在海口、定安、澄迈、临高和陵水等海南辣椒主产区采样,并从健康辣椒样品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192株,其中39株对辣椒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CMTT4-1... 为了获得对辣椒尖孢镰刀菌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内生细菌,课题组于2022年1~3月份在海口、定安、澄迈、临高和陵水等海南辣椒主产区采样,并从健康辣椒样品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192株,其中39株对辣椒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CMTT4-1有拮抗作用,分别来源于根系(23株)、茎秆(2株)、叶片(8株)和果实(6株),有拮抗作用菌株占比20.31%,抑菌率为10.68%~59.02%。通过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细菌36株、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p.) 1株、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p.) 1株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 1株。研究结果为辣椒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株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尖孢镰刀菌 内生细菌 分离鉴定
原文传递
25份长荚豇豆品种萌芽期耐冷性综合评价
9
作者 黄伟康 符启位 +3 位作者 郭静依 冯青 贾静静 罗丰 《长江蔬菜》 2023年第6期40-45,共6页
本研究以25份长荚豇豆品种资源为材料,通过测量14℃低温胁迫下与25℃常温下的发芽率、胚根长、胚根质量、总鲜质量,并计算相对值等6个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长荚豇豆耐冷性。结果表明,低温... 本研究以25份长荚豇豆品种资源为材料,通过测量14℃低温胁迫下与25℃常温下的发芽率、胚根长、胚根质量、总鲜质量,并计算相对值等6个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长荚豇豆耐冷性。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对2号和18号品种RGR无影响,对18号品种RGI无影响,对4号和20号品种RTM无影响,但对其他品种的RGR、RGI、RVI、RRL、RRM、RTM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为RGI,其变异系数高达42.07%,其次为RRM,变异系数为36.06%,RTM最小,变异系数为7.44%。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将6个单项指标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权重和隶属函数的分析得到耐冷性综合评价D值,并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25份豇豆品种的耐冷性分为3类,Ⅰ类为耐冷较差型共有8个品种,Ⅱ类为中度耐冷型共有16个品种,Ⅲ类为耐冷型共有1个品种,为18号品种。通过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豇豆萌芽期耐冷性评价最优回归方程为:D=-1.27+0.004X_(1)+0.01X_(2)+0.01X_(3)+0.005X_(4)+0.04X_(5)+0.002X_(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荚豇豆 耐冷性 萌芽期
下载PDF
烟碱类杀虫剂的不同处理对黄曲条跳甲的杀虫活性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青 林珠凤 +2 位作者 潘飞 黄伟康 吉训聪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6-928,共3页
为探究烟碱类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室内生物测定的最佳方法,选取8种烟碱类杀虫剂,采用浸叶法、浸虫法、浸叶+浸虫法3种方法进行室内生测试验。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浸叶+浸虫或浸叶法对杀虫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杀虫... 为探究烟碱类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室内生物测定的最佳方法,选取8种烟碱类杀虫剂,采用浸叶法、浸虫法、浸叶+浸虫法3种方法进行室内生测试验。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浸叶+浸虫或浸叶法对杀虫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杀虫活性与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320;采用浸叶+浸虫法或浸虫法对杀虫活性存在显著影响(P<0.05),杀虫活性与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502。黄曲条跳甲对浸叶+浸虫法和浸叶法的染毒较为敏感,浸虫法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碱类杀虫剂 黄曲条跳甲 杀虫活性
下载PDF
巴氏钝绥螨对普通大蓟马的功能反应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伟康 陈积杰 +3 位作者 郭静依 符启位 黄国宋 罗丰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98,共7页
为明确巴氏钝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对豇豆上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 Bagrall)的控害能力,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巴氏钝绥螨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田间释放捕食螨对普通大蓟马的防效。结果表明,随着蓟马密度增... 为明确巴氏钝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对豇豆上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 Bagrall)的控害能力,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巴氏钝绥螨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田间释放捕食螨对普通大蓟马的防效。结果表明,随着蓟马密度增加,捕食螨日取食量逐渐增加。不同温度下捕食螨对1龄和2龄蓟马若虫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Ⅲ模型。捕食螨对1龄和2龄蓟马若虫的捕食效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对1龄和2龄蓟马若虫的搜寻效应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随着捕食螨密度增加,个体间自我干扰能力增加,其捕食作用率反而减小,在猎物固定而捕食螨数量增加的条件与猎物捕食螨成比例增加的条件下,干扰反应模型分别为E=0.0841P^(-0.708)、E=0.6126P^(-2.907)。综合可知,在田间释放捕食螨400头·m^(-2)时,3 d时的防效可达59.65%,且连续释放2次捕食螨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普通大蓟马 巴氏钝绥螨 捕食效能 功能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