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8
1
作者 廖明朗 文宠佩 林志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4901-4903,共3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胶质瘤的诊断、鉴别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脑胶质瘤患者21例,接受MRI扫描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检查。结果脑胶质瘤MRI表现主要是病变区域呈现弥漫性斑片状,且T1WI上主要表现低信号和等信号,而T2WI和T2FL...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胶质瘤的诊断、鉴别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脑胶质瘤患者21例,接受MRI扫描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检查。结果脑胶质瘤MRI表现主要是病变区域呈现弥漫性斑片状,且T1WI上主要表现低信号和等信号,而T2WI和T2FLAIR则是均匀高信号。根据MRI扫面诊断结果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脑肿瘤的分类标准进行病理类型分类,其中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最多(42. 86%);胶质瘤主要分布在额叶(38. 10%)。少量出血患者MRI瘤体征象和出血征象并存,而大量出血者MRI则主要表现为出血征象。H-MRS分析显示,瘤体区、瘤周区及正常对照区主要代谢物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NAA/肌酸(Cr)瘤体区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区和瘤周区,而瘤体区Cho/Cr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区和瘤周区(P<0. 05)。结论 MRI可以有效对脑胶质瘤进行诊断,并且结合H-MRS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脑胶质的诊断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史丽 周升 林志东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1期29-31,3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06月我院接诊的110例急性非ST段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12导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按照QRS...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06月我院接诊的110例急性非ST段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12导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按照QRS时限、ST段压低的导联数以及程度、T波倒置分为四组,根据记录信息对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QRS≥100 ms时,冠状动脉造影3支及左主干病变数为42.7%,和QRS<100 m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支和双支的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ST段下移≥1 mm时,冠状动脉造影3支及左主干病变数为53.33%,明显高于ST段下移<1 mm,但两组间单支和双支的病变例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导联数≥6时,冠状动脉造影3支及左主干病变数为75.56%,明显高于导联数<6时,两组中单支和双支的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波倒置对冠脉血管病变无影响(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结果多符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可从ST段下移程度、QRS时限以及ST段压低的导联数等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为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了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非ST段抬高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鹏翔 苏庆杰 +5 位作者 李传资 王柏平 曾超胜 龙发青 陈聪 张余辉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10期1597-1599,共3页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皮质脊髓束(CST)进行三维重建,评估CST的形态改变,同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判断患者肢体功能及评估预后.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39例急性...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皮质脊髓束(CST)进行三维重建,评估CST的形态改变,同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判断患者肢体功能及评估预后.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发病,病程在3d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瘫痪,梗死灶仅累及白质而无皮质灰质受侵,符合中国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2.03 &#177;5.57)岁,所有病例均行MRI、DWI及DTI检查,39例患者通过DTI检查后按锥体束受累情况不同分为3组.各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ADL评定,依据ADL分值判定患者肢体功能损伤程度.所得数据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ST受累程度低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肢体功能恢复比CST受累程度高的患者好(F=26.76,F=30.22,P<0.05).并且CST受累程度较轻(CST受累为1级和2级)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其肢体功能在逐渐恢复(t=5.38和t=3.21,P<0.05);CST受累较重(CST受累为3级)的患者虽然经较长时间的积极治疗,但其肢体功能恢复不明显(t =0.62,P>0.05).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无创、直观显现梗死病灶对皮质脊髓束的损害,可对神经纤维损伤情况进行判定,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脑梗死 肢体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