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集中度研究海南省常见肠道传染病的季节性
1
作者 陈安培 林武 《旅行医学科学》 1997年第4期171-173,共3页
作者运用向量合成表示法——集中度对海南省1983—1992年5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时间、频率特征进行统计分析。10年资料统计结果,霍乱集中度最高为0.901,具有较强的月份发病聚集性,9—10月份发病数占全年的84.13%;伤寒和脊髓灰质炎次之... 作者运用向量合成表示法——集中度对海南省1983—1992年5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时间、频率特征进行统计分析。10年资料统计结果,霍乱集中度最高为0.901,具有较强的月份发病聚集性,9—10月份发病数占全年的84.13%;伤寒和脊髓灰质炎次之,集中度分别为0.502及0.501,有明显的季节性;痢疾及病毒性肝炎虽然集中度低,但也有一定的月发病集中趋势,痢疾于5—8月份发病占全年的43.37%。本文简要分析了5种传染病发病聚集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调整肠道传染病防治措施及监测咨询策略,以控制肠道传染病流行及降低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度 肠道传染病 季节性
原文传递
海南岛四十年(1950—1989年)疟疾发病时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安培 陈波 《旅行医学科学》 1997年第4期145-147,共3页
海南岛是我国当前疟疾的主要流行区,为探讨海南岛疟疾的后期监测管理和提出相应防制对策提供依据,作者应用动态分析及园形分布等方法对全岛1950—1989年疟疾发病时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四十年中疟疾发病2,195,324例,年平均发病率1,073... 海南岛是我国当前疟疾的主要流行区,为探讨海南岛疟疾的后期监测管理和提出相应防制对策提供依据,作者应用动态分析及园形分布等方法对全岛1950—1989年疟疾发病时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四十年中疟疾发病2,195,324例,年平均发病率1,073.41/10万,各年代发病例数如下:1950—1959年为1,169,593例,1960—1969年为489,441例,1970—1979年为305,536例,1980—1989年为150,754例。疟疾发病呈单峰季节性,各年代发病日期估计分别为6月15日,7月17日,7月17日及7月15日,全年各月都有发病病例。据资料分析,四十年中曾出现三次疟疾爆发流行,第一次在1955年,为历史上发病最高一年,前后持续六年(1954—1959年);第二次在1969年,前后持续五年(1969—1973年);第三次在1978年,但该次发病高峰低,持续时间短,前后只有三年。作者根据疟疾发病时态变化受按蚊消长制约的特点,提出病原监测应在高发病月份及时灭蚊,同时指出,海南岛疟疾发病虽逐年有下降趋势,但根据资料分析十年左右有一次流行的规律,目前已进入流行危险期,以及旅行人数与日俱增,防蚊措施与预防性服药是防止感染疟疾的两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动态 园形分布 发病时态
原文传递
海口外来人员及本地回归人员疟疾监测分析
3
作者 汪莉 黄廷学 雷颖 《旅行医学科学》 1997年第2期80-81,共2页
本文报导了1994—1996年海口外来人员及部分从省外、国外返回人员疟疾监测结果。监测对象共2,924人,其中外来人员为2,714人,从省外、国外返回人员为210人。作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疟原虫DNA,用血液涂片检查疟原虫。检测样本共2,... 本文报导了1994—1996年海口外来人员及部分从省外、国外返回人员疟疾监测结果。监测对象共2,924人,其中外来人员为2,714人,从省外、国外返回人员为210人。作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疟原虫DNA,用血液涂片检查疟原虫。检测样本共2,924份,PCR检出阳性674份,阳性率为23.05%(674/2,924);血液涂片检出阳性337份,阳性率为11.52%(337/2,914)。外来人员样本共2,714份,PCR检出阳性667份,阳性率为24.58%(667/2,714),血液涂片检出阳性332份,阳性率12.23%(332/2,714);从省外、国外返回人员样本210份PCR检出阳性7份,阳性率3.33%(7/210);血液涂片检出阳性5份,阳性率2.38%(5/210)。作者指出,1996年海南省流动人口达100万,这一人群活动性大,居住分散,如不加强疟疾监测,将成为海南疟疾扩散、流行及传入传出的重要因素。作者建议对旅行者应加强宣传防疟知识,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预防疟疾的药物,以防止旅行者及旅行地人群感染疟原虫以致发病或进一步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疟疾 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