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化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类型的判定与测度 被引量:1
1
作者 邢国繁 王爽 王涛 《当代经济》 2016年第35期11-13,共3页
本文根据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类型进行测度,得出结论:中国文化服务贸易模式以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增量也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依靠产品差异、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中国... 本文根据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类型进行测度,得出结论:中国文化服务贸易模式以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增量也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依靠产品差异、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中国文化服务产业内贸易偏向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即文化服务的进口与出口之间主要存在服务质量的差异。最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化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升与类型优化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服务 产业内贸易 水平 类型 测度
下载PDF
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涛 石丹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48-58,共11页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结果并不一致。为探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引入产业结构失衡指标,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产...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结果并不一致。为探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引入产业结构失衡指标,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失衡情况进行重新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失衡对区域经济增长造成的结构负担显著,各地产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发展失衡;(2)金融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通过缓解产业结构以及第一产业发展失衡造成的结构负担而得以体现;(3)金融发展对于结构负担的缓解程度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分层降低,存在门槛效应。同时,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利弊权衡表明金融发展存在最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水平 资本存量 门槛效应
下载PDF
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涛 《旅游研究》 2018年第3期31-41,共11页
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文章在引入污染治理技术的前提下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在参数校准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五种旅游资源保护模式进行稳态分析和脉冲相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投入一定经费进行... 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文章在引入污染治理技术的前提下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在参数校准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五种旅游资源保护模式进行稳态分析和脉冲相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投入一定经费进行污染治理和旅游资源保护可以显著地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在市场机制和实现最优税率的前提下,由政府作为污染治理主体更能够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和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与未投入经费进行旅游资源保护的情况相比,投入的情况下经济体受到治理技术冲击的影响相对来说更大,而在相同的治理技术冲击下,私人治理模式下的响应程度则更大;旅游产品的垄断定价机制是一种价格相对稳定的定价机制,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也相对更加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保护 可持续发展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参数校准
下载PDF
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保护模式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石丹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年第3期213-215,共3页
旅游资源保护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逐步受到市场参与主体及其政府管理层的重视。文章根据旅游资源保护主体、旅游产品定价机制提出五种旅游资源保护模式,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五种旅游资源保护模式下的旅游资源存量和社... 旅游资源保护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逐步受到市场参与主体及其政府管理层的重视。文章根据旅游资源保护主体、旅游产品定价机制提出五种旅游资源保护模式,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五种旅游资源保护模式下的旅游资源存量和社会福利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不管是私人治理还是政府治理垄断定价机制都要优于完全竞争定价机制,治理经费投入比例或所得税率随着污染自然降解水平的提高而同等幅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保护 最优均衡 可持续发展 资源存量 福利水平 可持续性发展 旅游 旅游产业发展 产业
原文传递
地方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及其演出效应评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反事实分析
5
作者 王涛 石丹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20年第1期239-255,共17页
文章在中国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进程阶段性划分基础上,根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4—2017年转企改制事件构造反事实分析框架,并运用倍差法对转企改制的演出效应进行因果识别。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首先,转企改制提高了企业性质艺术表演团... 文章在中国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进程阶段性划分基础上,根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4—2017年转企改制事件构造反事实分析框架,并运用倍差法对转企改制的演出效应进行因果识别。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首先,转企改制提高了企业性质艺术表演团体的平均演出收入水平(即期效应和滞后效应);但降低了事业性质艺术表演团体的平均演出收入水平(滞后效应);其次,转企改制具有自我强化性,实现了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有效结合;再次,转企改制的演出效应具有阶段性差异,但在巩固提高阶段推进转企改制却不会继续提高演出收入水平;最后,在集中推广阶段,转企改制的同群效应显著为正,表明转企改制的经验与教训在区域间得到了相互借鉴。基于上述结论,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给出有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企改制 即期效应 滞后效应 预期效应 同群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