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屈原》激烈的倾诉与光明的抨击
1
作者 孙元花 王世焱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23期91-95,共5页
《屈原(节选)》是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作者是郭沫若,文体是戏剧。课文内容节选了剧本第五幕第二场。本文的背景是屈原处战国楚怀王时代,屈原因“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故楚怀王用之为“左徒”。时秦国欲吞并天下,屈原... 《屈原(节选)》是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作者是郭沫若,文体是戏剧。课文内容节选了剧本第五幕第二场。本文的背景是屈原处战国楚怀王时代,屈原因“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故楚怀王用之为“左徒”。时秦国欲吞并天下,屈原为楚国出使到齐国,结为楚齐连横。秦惠王知后,便派相国张仪到楚国,行贿楚国贵臣靳尚、令尹子兰、司马子椒,还内赂楚怀王宠姬郑袖,共同谮言构陷屈原,放逐屈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令尹子兰 郑袖 课文内容 张仪 楚怀王 秦惠王 楚国
下载PDF
上策莫如自治——苏轼、苏过居儋民族观的形成
2
作者 王世焱 《中国苏轼研究》 2019年第2期274-294,共21页
苏轼、苏过父子于绍圣四年(1097)七月抵儋,居儋生活近三年,于元符三年(1100)六月北归。其居儋期间,从对琼岛怀有猜测、陌生与恐慌,以及对"投之生黎,俾勿冠履"[1]1040的生活产生疑问与疑虑;到摒弃成见接纳儋耳,入乡随俗,近民亲... 苏轼、苏过父子于绍圣四年(1097)七月抵儋,居儋生活近三年,于元符三年(1100)六月北归。其居儋期间,从对琼岛怀有猜测、陌生与恐慌,以及对"投之生黎,俾勿冠履"[1]1040的生活产生疑问与疑虑;到摒弃成见接纳儋耳,入乡随俗,近民亲民,与儋人同乐,"晚途更著黎衣冠"[1]1090地融入儋耳社会;再到最后"但使俚俗相恬安"[1]1090,产生了维护与保护儋人利益的思想。在此过程中,他们与儋人产生了感情,并对儋人受欺谩产生同情,在苏轼"咨尔汉黎,均是一民"[1]1039"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1]1070民族平等观的影响之下,苏过提出了"上策莫如自治"[2]494的政治主张,即给黎族人民"许以官而用"[2]494,并使黎人有"编户之家"[2]495的民族怀柔政策,为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做了历史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户 苏过 历史性贡献 入乡随俗 怀柔政策 儋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