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球蛋白重链在不同年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中的表达
1
作者 李芳 龙登虹 +1 位作者 邓斯元 吴挺飞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6期930-933,共4页
目的观察肌球蛋白重链(MyHC)在不同年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于海南省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儿童组(0~6岁)(n=36)、少年组(7~17岁)(n=35... 目的观察肌球蛋白重链(MyHC)在不同年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于海南省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儿童组(0~6岁)(n=36)、少年组(7~17岁)(n=35)、青年组(18~40岁)(n=31)。于斜视矫正手术中取患者内直肌标本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法和BCA法观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重链13(MYH 13)、肌球蛋白重链1(MYH 1)在不同年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中的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三者表达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MYH 13、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表达水平:儿童组>少年组>青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17.743、6.087、36.871,P<0.05);3组MYH 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YH 13、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表达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1、-0.479、-0.262,P均<0.05)。结论低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中MYH 13、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且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球蛋白重链 肌动蛋白 间歇性外斜视 眼外肌 年龄
下载PDF
非侵入性药物治疗方法成功治愈外伤性眼内炎 被引量:1
2
作者 魏丽丽 刘立涛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8期146-147,共2页
目的:评价非侵入性药物治疗方法治愈外伤性眼内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住确诊为眼内炎,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非侵入性药物性治疗外因性眼内炎14例14眼,平均38岁,致病因素均为眼球穿通伤后。结果随访4~8月,平均6月,14... 目的:评价非侵入性药物治疗方法治愈外伤性眼内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住确诊为眼内炎,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非侵入性药物性治疗外因性眼内炎14例14眼,平均38岁,致病因素均为眼球穿通伤后。结果随访4~8月,平均6月,14眼炎症均得到控制。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指数11眼,提高至0.05以上3眼。结论非侵入性药物治疗对于外伤性眼内炎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炎 眼感染/治疗 非侵入性药物治疗
下载PDF
TORIC人工晶体植入用于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魏丽丽 刘立涛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7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TORIC 人工晶体(IOL)植入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观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 TORIC IOL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1.00D的患者15例(16只眼),检查术前、术后1d,1月,3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余散光... 目的:探讨TORIC 人工晶体(IOL)植入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观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 TORIC IOL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1.00D的患者15例(16只眼),检查术前、术后1d,1月,3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及人工晶体轴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4%术后3月裸眼视力>0.5,81%术后3月裸眼视力>0.8,94%最佳矫正视力>0.8,术后角膜散光由术前的(2.60±0.86)D降至(0.36±0.18)D,与术前预期残余散光(0.39±0.41)D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d平均偏离轴位3.75+4.70°,术后3月平均偏离5.01+6.73°。结论 TORIC IOL矫正角膜散光效果可靠,SN60TT TORIC IOL矫正散光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及旋转稳定性,用于矫正白内障患者散光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散光 SN60TT TORIC IOL
下载PDF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角膜接触镜佩戴者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朝霞 陈海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66-68,78,共4页
目的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SCL)佩戴者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根据术前是否佩戴SCL,将42例(84眼)行LASIK术的近视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44眼)和配镜组20例(40眼),比较2组行LASIK术前,术后1周、1月及3月的眼... 目的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SCL)佩戴者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根据术前是否佩戴SCL,将42例(84眼)行LASIK术的近视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44眼)和配镜组20例(40眼),比较2组行LASIK术前,术后1周、1月及3月的眼表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地形图表面规则性指数(SRI)和表面不对称性指数(SAI)。结果 2组术后1周及1月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配镜组术后1周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周、1月及3月BUT均较术前明显减少;配镜组术后1周及3个月BU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及1月,2组SRI及SA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配镜组术后1周、1月及3月SRI和术后1周及3月S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CL佩戴者较框架眼镜佩戴者LASIK术后更易发生泪膜稳定性下降,术前筛查及术后实施人工泪液等预防保护措施可逐渐缓解或恢复泪膜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性角膜接触镜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泪膜稳定性 荧光素染色
下载PDF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史贻玉 曾朝霞 杨静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18期2770-2771,共2页
目的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认知状况及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60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测量结果调查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发生... 目的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认知状况及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60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测量结果调查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并将其分为认知功能损害组和不伴认知功能损害组,比较两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和焦虑抑郁情况,分析影响患者认知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认知功能损害患者39例,发生率为65.0%,认知功能损害组和不伴认知功能损害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罹患率及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及睡眠功能障碍是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伴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很高,年龄大、体重指数高和睡眠障碍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盐酸丙美卡因联合0.5%利多卡因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史贻玉 《临床眼科杂志》 2015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中,表面麻醉剂盐酸丙美卡因和0.5%利多卡因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78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中,35只眼采用单纯表面麻醉盐酸丙美卡因进行麻醉;43只眼采用盐酸... 目的探讨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中,表面麻醉剂盐酸丙美卡因和0.5%利多卡因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78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中,35只眼采用单纯表面麻醉盐酸丙美卡因进行麻醉;43只眼采用盐酸丙美卡因联合0.5%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记录手术前后的矫正视力\眼压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眼压单用盐酸丙美卡因组比联合应用利多卡因组略有减少,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单用盐酸丙美卡因组和联合应用利多卡因组术后视力提高者分别28例(80%)和34例(79.1%),无视力下降及丧失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用盐酸丙美卡因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者13例(37.1%);联合应用利多卡因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者10例(23.3%),其中角膜上皮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中联合应用表面麻醉剂有助于手术的安全、顺利实施,并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小梁切除手术 表面麻醉剂 青光眼
下载PDF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降低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出血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陈慧 蔡锐君 +1 位作者 唐俪丹 陈应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161-162,共2页
研究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吻合术后进行干预措施对降低术后出血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将2020年8月~2020年12月期间进... 研究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吻合术后进行干预措施对降低术后出血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将2020年8月~2020年12月期间进行手术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56只眼),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进行手术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54只眼)。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防出血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情况,护理前后心理应激反应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26.79%(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SAS有改善,但研究组改善较为明显(P<0.05)。结论: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术后护理中实施术后出血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减轻出血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护理 术后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