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热塑腕手矫形器辅助疗法对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1
作者 翟云 余文明 +1 位作者 濮晓霞 魏旭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60-0063,共4页
低温热塑腕手矫形器辅助疗法对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符合研究的患者40例,均为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疾病,研究时间为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收诊的患者随机分组,对低温热塑腕手矫形器辅助疗法价值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 低温热塑腕手矫形器辅助疗法对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符合研究的患者40例,均为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疾病,研究时间为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收诊的患者随机分组,对低温热塑腕手矫形器辅助疗法价值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Brunnstrom分期上肢与手部分级对比没有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上肢与手部分级对比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腕手)评分对比有差异;两组患者组间治疗前后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分级对比没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患者MBI评分治疗前后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内数据对比有差异(P=0.001/0.001<0.05)。结论 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患者采取低温热塑腕手矫形器辅助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患者腕部和手部能够明显改善,并且患者的腕关节屈肌肌张力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增强,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腕部稳定性,这种康复措施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塑 腕手矫形器 脑卒中 功能障碍
下载PDF
微针刀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钱堃 杨艺 +2 位作者 濮晓霞 唐建锋 余文明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5期210-213,共4页
目的:观察微针刀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针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微针刀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针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FMA、VAS、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针刀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显著,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单的特点,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微针刀 运动疗法 肩关节运动功能 改良BARTHEL指数 视觉模拟评分法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章晓英 左惠榕 +1 位作者 孙晓东 钱开林 《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5年第2期12-16,共5页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对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浙江省海宁市康华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3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对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浙江省海宁市康华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3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CIMT治疗15例(实验组),所有治疗方案均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自愿情况制定,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步态训练、医疗体操等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CIMT(主要包括限制健侧肢体使用及强化患侧肢体活动两方面,强化训练包括进食训练、洗漱训练、穿脱上衣训练、穿脱裤子训练、如厕训练、床椅转移训练、上下便器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后均采用Fugl-Meyer assessment(FAM)方法评定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FIM)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内FIM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FMA及FIM评分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为31±21,对照组为37±26;t=1.76,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为48±22,对照组为43±26;t=2.01,P>0.05);治疗3、4周后实验组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FMA评分分别为64±22、75±20,对照组分别为47±30、55±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2、14.26,均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目FIM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前进食、洗漱、穿上衣、穿裤子、如厕、床椅转移、上下便器的FIM评分分别为3.4±0.5、3.3±0.5、3.3±0.5、3.4±0.6、3.2±0.4、3.9±0.5、3.6±0.6,对照组治疗前分别为3.7±0.5、3.5±0.5、3.6±0.5、3.7±0.5、3.5±0.5、3.9±0.5、3.7±0.6;t=1.89、1.12、1.47、1.29、1.95、0.37、0.60,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目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实验组治疗后FIM评分分别为5.5±0.6、5.2±0.7、5.3±0.6、5.3±0.6、5.1±1.0、6.1±0.6、5.8±0.7;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4.9±0.6、4.7±0.7、4.8±0.6、4.7±0.6、4.5±0.5、5.5±0.5、4.8±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9、10.64、14.49、11.30、9.37、11.12、9.89,6.86、9.03、11.23、9.03、10.25、12.22、9.03;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项目FIM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2.09、2.48、2.46、2.08、2.95、4.05,均P<0.05)。结论 CIMT疗法能够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强制性计划 脑卒中 偏瘫 日常生活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