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软弱层变形和刺穿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广雪 李君 +1 位作者 刘勇 史经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9-36,共8页
黄河三角洲刺穿体分布在废弃三角洲叶瓣水下斜坡的下部,成因与密西西比三角洲有很大差别,其形成与软弱层变形(内因)和海洋侵蚀(外因)密切相关。高分辨率黄河三角洲典型的地震地层和解释地层剖面、浅地层剖面和钻孔资料联合解释表明,海... 黄河三角洲刺穿体分布在废弃三角洲叶瓣水下斜坡的下部,成因与密西西比三角洲有很大差别,其形成与软弱层变形(内因)和海洋侵蚀(外因)密切相关。高分辨率黄河三角洲典型的地震地层和解释地层剖面、浅地层剖面和钻孔资料联合解释表明,海底刺穿的发源层来自于河口沙坝下部的前三角洲相软弱层变形。三角洲特有的地层结构造成软弱层上覆的物质压力分布不均,普遍存在一个沿三角洲斜坡下部分布的低压异常带,三角洲堆积过程中,软弱层在低压异常带中的变形已经存在,形成前三角洲上部的凸出地形。黄河口摆动后,海底快速冲刷,在最大冲刷中心也是最大压力释放中心刺穿体形成,随着海洋侵蚀速率减缓,刺穿作用将逐渐减弱,最终将被冲刷消亡。软弱层变形及刺穿对海洋工程设施危害极大。类似这种三角洲特有的地层压力结构在平原海岸地区广泛存在,深入研究软弱层变形机理,对近海工程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刺穿 软弱层 低压异常带 海洋工程灾害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墨西哥湾盆地石油的来源和分类 被引量:5
2
作者 成海燕 龚建明 张莉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46,共7页
通过对墨西哥湾岸盆地大量原油样品的抽样调查,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原油的成因类型主要有5组,即①上侏罗统牛津阶海相泥灰岩;②上侏罗统牛津阶海相碳酸盐岩;③上侏罗统提塘阶海相泥灰岩;④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蒸发岩;⑤第三系海相三角... 通过对墨西哥湾岸盆地大量原油样品的抽样调查,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原油的成因类型主要有5组,即①上侏罗统牛津阶海相泥灰岩;②上侏罗统牛津阶海相碳酸盐岩;③上侏罗统提塘阶海相泥灰岩;④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蒸发岩;⑤第三系海相三角洲碎屑岩。每一组都与特定的烃源岩有关。烃源岩为多源输入,多相(石油—天然气)变化,已达到成熟,并经历了后期填充蚀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原油成因 墨西哥湾
下载PDF
基于遥感分析渤海湾冬季表层悬浮体浓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思婷 徐继尚 +3 位作者 李广雪 刘雪 乔璐璐 周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8-264,共7页
渤海湾是三面环陆的半封闭浅水海湾,海底泥沙悬浮与输运对海洋工程与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冬季是渤海泥沙输运、海床冲刷和海底灾害的主要发生季节,但冬季观测(特别是连续观测)难度大,观测资料相对缺乏,研究冬季悬浮体分布与输运规律对... 渤海湾是三面环陆的半封闭浅水海湾,海底泥沙悬浮与输运对海洋工程与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冬季是渤海泥沙输运、海床冲刷和海底灾害的主要发生季节,但冬季观测(特别是连续观测)难度大,观测资料相对缺乏,研究冬季悬浮体分布与输运规律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工程维护等具有指导意义,对认识近海物质及能量循环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基于海洋水色卫星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遥感影像资料,对渤海湾冬季悬浮体浓度进行了长达8年监测,提取2011-2017年冬季(11、12、1、2月)悬浮体浓度(Total Suspended Sediment,TSS)月平均数据,对渤海湾冬季悬浮体分布情况及输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冬季的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呈现近岸高离岸低、南岸高北岸低的规律,悬浮体浓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黄河口附近以及渤海湾南岸一带,该海域冬季TSS在80mg/L以上,最高可达200mg/L;海河口及辽东湾沿岸流区域各存在一个低值区,悬浮体浓度介于0-40mg/L。冬季大风天气对水体扰动剧烈,导致渤海湾海底泥沙再悬浮,风速与悬浮体浓度存在正相关性。同时,冬季渤海湾沿岸流等环流增强,使黄河口再悬浮的沉积物向渤海湾西部和北部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 冬季 悬浮体 遥感技术
下载PDF
雅浦海沟南缘海底表层矿物碎屑粒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康 徐继尚 +4 位作者 李广雪 田举 杨继超 周尚 孙思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7,共12页
对取自雅浦海沟南缘海域的1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矿物碎屑粒度特征和粒度组分分离分析,探讨了矿物碎屑的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碎屑主要粒级是粉砂和黏土。使用粒度组分分离方法,由细到粗共分离出四个组分:M1... 对取自雅浦海沟南缘海域的1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矿物碎屑粒度特征和粒度组分分离分析,探讨了矿物碎屑的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碎屑主要粒级是粉砂和黏土。使用粒度组分分离方法,由细到粗共分离出四个组分:M1、M2、M3和M4,其中M1和M2为风尘物质,遍布整个研究区;M3和M4为火山碎屑和硅质生物碎屑,主要分布在雅浦海沟和西加洛林海槽附近。雅浦海沟和西加洛林海槽内矿物碎屑偏粗,峰态值偏小,分选差,反映物源复杂;西加洛林海盆内矿物碎屑偏细,峰态值偏小,分选较差,物源多样;西加洛林海脊处矿物碎屑最细,峰态值普遍较大,分选好,优势粒级明显,物源相对单一。从海脊、海盆到海槽与海沟,矿物碎屑粒径变粗,分选变差,物源逐渐变得复杂,表明矿物碎屑分布与构造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矿物碎屑 粒度特征 物源 雅浦海沟
下载PDF
西太暖池区生物组分对海底表层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周尚 徐继尚 +6 位作者 刘勇 李广雪 李安龙 曹立华 翟科 徐继正 权永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132,共14页
西太平洋暖池区是指位于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海表温度常年在28℃以上的海域,是全球海表温度最高的深海区,构造环境与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物中的生物组分含量差异较大,生物组分会对深海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产生显著影响,但目前对沉积... 西太平洋暖池区是指位于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海表温度常年在28℃以上的海域,是全球海表温度最高的深海区,构造环境与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物中的生物组分含量差异较大,生物组分会对深海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产生显著影响,但目前对沉积物中生物组分含量和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核心部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现场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和室内涂片鉴定,研究深海表层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生物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含水率范围为61.1%~435.1%,天然密度范围为1.04~1.76 g/cm^(3),贯入阻力范围为0~100 kPa,十字板剪切强度范围为0~8.6 kPa,整体具有高含水率、低密度、低强度等典型的深海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特点。西加洛林海脊、海山等CCD以浅的区域为钙质生物组分>50%的钙质沉积区;西加洛林海槽西南部及其周边的深水沟槽地区一般为硅质生物组分>50%的硅质沉积;西加洛林海盆内部则主要为黏土沉积区。随钙质生物组分减少和硅质生物组分增多,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别为钙质沉积物、黏土沉积物和硅质沉积物,天然含水率变高,天然密度、贯入阻力和十字板剪切强度降低,表明深海表层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生物组分含量密切相关:贯入阻力、十字板剪切强度、天然密度与钙质生物组分含量呈正相关,与硅质生物组分含量呈负相关;而天然含水率正好相反,与钙质生物组分含量呈负相关,与硅质生物组分含量呈正相关。本文建立了深海沉积物中生物组分与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沉积物生物组分含量与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拟合公式,可以为深海沉积物工程性质的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表层沉积物 生物组分 天然含水率 天然密度 贯入阻力 十字板剪切强度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
6
作者 侯啸林 徐继尚 +5 位作者 姜兆霞 曹立华 张强 李广雪 王双 翟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4,共12页
西太平洋暖池(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指位于热带太平洋中、西部(包括南海南部和苏禄海)年平均水温超过28℃的广大海域。由于巨厚的表层暖水覆盖,西太平洋暖池成为全球热量和水汽交互的重要源区,对驱动温盐环流、调节全球气... 西太平洋暖池(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指位于热带太平洋中、西部(包括南海南部和苏禄海)年平均水温超过28℃的广大海域。由于巨厚的表层暖水覆盖,西太平洋暖池成为全球热量和水汽交互的重要源区,对驱动温盐环流、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东亚冬季风(EAWM)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可能会通过寒潮侵入热带地区,引起深层对流,以此加强暖池区的对流活动和降水异常,从而影响赤道地区的潜热释放。但地质历史时期西太平洋暖池与东亚冬季风的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明确。由于东亚冬季风携带的风尘中往往包含有大颗粒的高矫顽力磁性矿物,我们可以通过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组合、含量、颗粒大小和形态变化,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环境变化和风尘物质的输入情况,进而反演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变化。本文对取自热带西太平洋B10钻孔的岩心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测试,以揭示地质历史时期西太平洋暖池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磁铁矿,属于亚铁磁性矿物,并含有少量高矫顽力磁性矿物。沉积物中的磁性颗粒以准单畴(PSD)颗粒为主。高矫顽力的磁性矿物含量和细颗粒磁铁矿相对含量在冰期和间冰期呈现出显著相对变化,对东亚冬季风的变化有敏感响应:冰期沉积物中高矫顽力矿物含量增多,磁性颗粒粒径变大;间冰期沉积物中高矫顽力矿物含量降低,磁性颗粒粒径变细。在干燥、寒冷的冰期,由风尘携带而来的高矫顽力磁性矿物相对含量增加,沉积物中的磁性颗粒粒径变大,反映冰期东亚冬季风强度增大;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间冰期,风尘的输入量较小,由风尘携带的高矫顽力磁性矿物含量相对较低,沉积物中的磁性颗粒粒径变小,反映间冰期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东亚冬季风 环境磁学 磁铁矿
下载PDF
孤东海堤堤前冲刷机制及冲刷极限研究
7
作者 孙健 徐继尚 李广雪 《海洋湖沼通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8,共11页
海堤是沿海地区防御风暴潮的重要设施,但海堤建成之后,堤前海床常遭受侵蚀,威胁海堤安全。本文利用孤东海域近20年水深数据分析了堤前侵蚀过程,探讨海床冲刷机理,并计算极限冲刷深度。结果表明:(1)孤东海堤处于黄河水下三角洲废弃叶瓣... 海堤是沿海地区防御风暴潮的重要设施,但海堤建成之后,堤前海床常遭受侵蚀,威胁海堤安全。本文利用孤东海域近20年水深数据分析了堤前侵蚀过程,探讨海床冲刷机理,并计算极限冲刷深度。结果表明:(1)孤东海堤处于黄河水下三角洲废弃叶瓣侵蚀背景之下,堤前500 m以内海底侵蚀更严重,本文分别称之为背景冲刷和堤脚冲刷,堤前水深由2000年的2~3 m加深到当前6 m左右,堤脚最大水深已超过7 m。(2)背景冲刷主要是由于黄河改道及黄河入海泥沙减少造成的,波浪是其主要动力因素;堤脚冲刷是由于堤前波浪反射、波浪破碎、堤前湍流、沿岸流、离岸流等复杂水动力过程所致。(3)研究区背景冲刷极限深度为7 m,堤脚冲刷极限深度1.7~2.5 m,据此计算堤前极限水深为8.7~9.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孤东海堤 冲刷
原文传递
青岛南部海岸地质特征及地质环境开发利用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君 康颖 +3 位作者 李朋朋 李荫刚 成海燕 马传通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在阐述青岛-崂山凸起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岩石和断裂构造的基础上,论文针对南部海岸存在的旅游、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论文指出海岸属性及在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事项。论文对提高青岛城市防震减灾水平,促进城市国土... 在阐述青岛-崂山凸起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岩石和断裂构造的基础上,论文针对南部海岸存在的旅游、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论文指出海岸属性及在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事项。论文对提高青岛城市防震减灾水平,促进城市国土资源规划、利用,发展青岛的蓝色海洋经济,优化和拓展青岛旅游空间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南部海岸 地质特征 地质环境分析
原文传递
青岛-崂山南部海岸形成的控制因素及与构造线方向的几何分类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君 康颖 +3 位作者 尹春英 包敏 马传通 李卓轩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61,共7页
根据遥感图像和野外地质填图,本论文图示并阐述了青岛-崂山南部海岸地质、地貌特征。认为控制海岸方向主要因素是断裂构造及酸性岩墙。海岸的形成归因于构造作用,属于构造海岸。根据海岸与构造线方向,将区内海岸划分为纵海岸、横海岸和... 根据遥感图像和野外地质填图,本论文图示并阐述了青岛-崂山南部海岸地质、地貌特征。认为控制海岸方向主要因素是断裂构造及酸性岩墙。海岸的形成归因于构造作用,属于构造海岸。根据海岸与构造线方向,将区内海岸划分为纵海岸、横海岸和斜海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崂山南部海岸 控制因素 构造线方向 纵、横、斜海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