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微塑料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叶景雯 姜双城 +2 位作者 钟崇铭 潘文涛 林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34,共9页
【目的】综述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转录组学在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分子层面上的毒理效应和机理机制研究领域更为广泛与高效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阐述转录组学发展历程及... 【目的】综述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转录组学在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分子层面上的毒理效应和机理机制研究领域更为广泛与高效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阐述转录组学发展历程及其在海洋生物毒理学应用的基础上,综述转录组学在鱼类、贝类、藻类和甲壳类毒理学上的研究进展;概括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体内基因与蛋白质转录本的变化,并对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毒理学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结果】利用转录组学技术阐明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微塑料会对海洋生物的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都造成显著影响。但是在后续研究中仍需丰富海洋生物基因信息组信息,加强低浓度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全周期毒理学研究与微塑料联合毒性研究。【结论】转录组学主要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情况,已是目前海洋生物毒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学 微塑料 海洋环境 生态毒理
下载PDF
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悬浮重矿物组成与颗粒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梦佳 黄湘通 +4 位作者 连尔刚 胡忠亚 岳伟 王中波 杨守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5,共15页
沉积物重矿物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揭示沉积物源和水动力分选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然而,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长江细粒沉积的重矿物组成和物源、水动力分选之间关系的探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利用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对长江口... 沉积物重矿物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揭示沉积物源和水动力分选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然而,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长江细粒沉积的重矿物组成和物源、水动力分选之间关系的探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利用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对长江口—东海内陆架不同水层悬浮物的重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电子探针分析对细粒级重矿物自动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长江口悬浮物中特征重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铁质金属矿物,与长江下游沉积物特征重矿物组合一致。长江口悬浮物与长江下游沉积物的重矿物组成具有极好的相关性,指示其来源与长江有关。而长江口外悬浮物中赤/磁铁矿相对富集,可能是强潮作用导致的中等密度重矿物再搬运和扩散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在舟山群岛附近站位悬浮物样品中发现了铬铁矿的异常富集,推测与海区人类生产活动有关。长江口悬浮重矿物颗粒绝大部分为粗粉砂—极细砂,富集在悬浮物中的较粗粒级(Φ<D_(0.5))中,主要由径流携带搬运。不同水层悬浮物中不同类型重矿物的粒径无明显差异,受沉降差异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内陆架 细粒沉积物 重矿物 TIMA技术
下载PDF
VUV/UV/NaClO及UV/NaClO去除百里香酚:降解机制及水质影响因素
3
作者 袁雨瑾 肖习羽 +3 位作者 李青松 李玉瑛 吴俊文 戴惠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8-340,共13页
采用VUV/UV/NaClO及UV/NaClO工艺去除百里香酚(Tml),对比考察pH、CO_(3)^(2-)、NO_(3)^(-)和腐殖酸(HA)等因素对Tml去除的影响,鉴定识别Tml的降解产物并推测了降解途径,探究VUV/UV/NaClO工艺中反应溶液的急性毒性变化,通过反应溶液组分... 采用VUV/UV/NaClO及UV/NaClO工艺去除百里香酚(Tml),对比考察pH、CO_(3)^(2-)、NO_(3)^(-)和腐殖酸(HA)等因素对Tml去除的影响,鉴定识别Tml的降解产物并推测了降解途径,探究VUV/UV/NaClO工艺中反应溶液的急性毒性变化,通过反应溶液组分毒性鉴定评估结合ECOSAR软件模拟识别了毒性较大的产物。结果表明,UV/NaClO和VUV/UV/NaClO工艺中Tml的去除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obs均随着pH的增大先减少后增加,且均在pH为7时达到最小,分别为0.183 6 min-1和0.554 7 min-1;CO_(3)^(2-)的存在有利于Tml的去除,在VUV/UV/NaClO工艺中,低浓度NO_(3)^(-)对Tml的去除有轻微抑制作用,高浓度则反之;而在UV/NaClO工艺中,NO_(3)^(-)的存在有利于Tml的去除;HA对Tml的去除有抑制作用。相同条件下不同水质因素对VUV/UV/NaClO工艺的促进或抑制更为显著,约为UV/NaClO工艺的1.05~3.57倍。VUV/UV/NaClO工艺中Tml主要发生了自由基的取代、加成和氧化分解反应,生成了氯代、醌和醛类中间产物。VUV/UV/NaClO处理后的溶液毒性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生成的丙酸乙烯基酯和戊醛类等小分子有机物导致了反应后期反应溶液急性毒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UV/UV/NaClO UV/NaClO 百里香酚(Tml) 水质 自由基
下载PDF
保护生物学思想在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4
作者 林剑青 叶绍潘 +1 位作者 王树启 杜虹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1-586,共6页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遗传因子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保护遗传学是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高等院校缺乏专门开设保护遗传学课程,当前的《遗传学》课本中也没有...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遗传因子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保护遗传学是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高等院校缺乏专门开设保护遗传学课程,当前的《遗传学》课本中也没有直接体现生物保护的内容。本文作者在《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渗透保护生物学思想,以案例的形式,结合相关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将保护生物学(尤其是保护遗传学)思想和知识渗透到《遗传学》课堂教学和讨论环节中。由此,提升本科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实现“掌握遗传学基础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学科交叉思维”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为培养既掌握扎实基础遗传学知识又具备生态文明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 学科交叉 保护遗传学 本科教学 课程思政
下载PDF
Progress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n yardangs
5
作者 DING Zhaojing LAI Zhongping WANG Jiang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566-582,共17页
Background,aim,and scope Yardang is a kind of typical wind-eroded landform in arid zones both on Earth and other planets.Their geomorphic process records the surface changes and climate,which may play a vital role in ... Background,aim,and scope Yardang is a kind of typical wind-eroded landform in arid zones both on Earth and other planets.Their geomorphic process records the surface changes and climate,which may play a vital role in exploring the coupled landform-atmosphere system in arid zones.Recently,significant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in this research field,and a review is still absent,which is the aim of the paper.Materials and methods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composition,morphology,and climatic driving force of yardang landform were reviewed.Results Earth yardang’s three evolutionary models were generalized:morphology evolution model,altitude evolution model and climate driven evolution model.Extraterrestrial yardang and its evolution are also summarized:the morphology is dominated by long ridges on Venus and Titan,and three yardang evolution hypotheses and an indirect dating method based on stratigraphic contact have been studied on Mars.Discussion In this study,firstly,the definition and morphology of yardang were described to define its characteristics.Secondly,we argue that yardang evolution has two dimensions:short-term variation and longterm variation.In the short-term variation,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yardang on eart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embryonic stage,juvenile stage,mature stage,and demise stage.In the long-term variation,the evolution of yardang on earth is climate-driven,i.e.,it is controlled by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nges during glacial-interglacial periods.Thirdly,yardang research on extraterrestrial bodies was also summarized:yardang has been found on Mars,Venus,and Titan,and the research focus by far are on geomorphology only.Conclusions(1)Yardang landform is an erosion landform with alternating ridges and troughs,with main form of whale back shape and fluctuations in the range of aspect ratios;(2)the short-term variation of yardang is manifested in its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height change,while the long-term variation is climate-driven;(3)based on Earth yardang,extraterrestrial yardang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Mars,Venus,and Titan.Recommendations and perspectives We then proposed that:(1)yardang formation ages,due to the erosion characteristics,are difficult to constraint;(2)the wind erosion capacity in the yardang areas might have been severely underestimated,making it essential to re-evaluate the previous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in the closed basins with limited chronological data;(3)yardang evolution is driven by climate change,bu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ardang geomorphy and the air circulation is still unclear.Finally,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1)more chronological data are needed,as well as the wind erosion capacity for yardang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2)the co-evolution of mid-low latitude landforms involved in yardang long-term vari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rdang landform evolutionary model CHRONOLOGY wind erosion surface process
下载PDF
水生植物联合反硝化菌对黑臭水体的修复研究
6
作者 田秀芳 李平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0期116-118,共3页
本研究采用汕头郊区某农村黑臭水体为介质,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凤眼莲、大薸、反硝化菌、凤眼莲+反硝化菌、大薸+反硝化菌5种试验组对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及植物生物活性指标变化。研究表明:各试验组对CODCr、氨氮和总磷均具备良好的去除... 本研究采用汕头郊区某农村黑臭水体为介质,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凤眼莲、大薸、反硝化菌、凤眼莲+反硝化菌、大薸+反硝化菌5种试验组对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及植物生物活性指标变化。研究表明:各试验组对CODCr、氨氮和总磷均具备良好的去除能力,对三组指标的去除效果顺序为:凤眼莲+反硝化菌>大薸+反硝化菌>微生物>凤眼莲>大薸,其中凤眼莲+反硝化菌对CODCr、氨氮和总磷去除率高达60.70%、93.84%、84.44%;各试验组对CODCr、氨氮和总磷去除能力表现为:氨氮>总磷>CODCr;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组合中,前期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微生物净化起到主要作用,后期植物净化起到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菌 凤眼莲 大薸 黑臭水体 去除效果
下载PDF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及核污水排海进入中国海路径及其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吴俊文 陈吉生 +1 位作者 赵化德 王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144,共10页
自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其对中国海的影响一直备受国内高度关注。基于近10年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中国海的海洋传输路径主要为表层环流和模态水(亚热带模态水和中央模态水)... 自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其对中国海的影响一直备受国内高度关注。基于近10年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中国海的海洋传输路径主要为表层环流和模态水(亚热带模态水和中央模态水),经表层环流和模态水到达中国海的时间尺度分别在10—15年和2—3年之间。对比分析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前后可知:南海^(137)Cs活度持平,黄海^(137)Cs活度稍有降低,但东海^(137)Cs活度有所升高。鉴于目前有限的监测站位和短期的观测时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中国海的影响程度大小还有待于长期监测和进一步的评估。同时针对日本政府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海计划,分析了其潜在的风险和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中国海 福岛核污水 黑潮 134Cs 137Cs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12 位作者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大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下载PDF
韩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营养盐和溶解有机质的河口化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枭 颜秀利 +5 位作者 孙振宇 余翔翔 王德利 黄邦钦 李炎 郭卫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96,共12页
韩江三角洲(包括韩江、榕江和练江)为我国六大三角洲之一,但该海域生源要素的河口化学特征知之甚少.2010年夏季开展了韩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来源、分布及河口行为的初步调查.走航及断面温、盐分布显示,韩江口夏... 韩江三角洲(包括韩江、榕江和练江)为我国六大三角洲之一,但该海域生源要素的河口化学特征知之甚少.2010年夏季开展了韩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来源、分布及河口行为的初步调查.走航及断面温、盐分布显示,韩江口夏季存在南、北两个羽流区且水体层化明显.溶解无机氮、硝酸盐、硅酸盐与吸收系数(a 350)、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呈表观保守混合行为,而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及类蛋白质组分随盐度波动较大.北羽流混合区硅酸盐河端外推值高于南羽流混合区,说明韩江流域硅酸盐风化作用强于榕江流域.北羽流混合区a 350以及类腐殖质组分的河端外推值高于韩江干流及入海口,表明在河口低盐度区存在添加作用.与东南沿海其他河流相比,韩江具有特征性的高硅酸盐∶溶解有机氮浓度比(1.9)和低CDOM丰度,人为影响程度相对较小,韩江口海域表现为潜在性磷限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口 营养盐 溶解有机质 光谱分析 河口行为
下载PDF
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阚志毅 陈光程 +4 位作者 陈彬 陈顺洋 马志远 俞炜炜 杜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796-7806,共11页
红树林在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抵御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天然屏障。热带气旋是红树林面临的最主要自然威胁之一,削弱了红树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及生物多性维持等功能发挥。然而,尽管... 红树林在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抵御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天然屏障。热带气旋是红树林面临的最主要自然威胁之一,削弱了红树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及生物多性维持等功能发挥。然而,尽管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日益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缺乏对该领域研究进展的系统分析和总结。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5—2021年间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影响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图谱绘制,以厘清该领域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并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该领域研究年发文量随时间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尤其2013年后迅速增加,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前列,美国的中介中心性最高,其次是德国,美国广泛地与德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有密切合作;(3)美国佛罗里达、加勒比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南部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区域;(4)研究热点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从红树林植被的干扰损害逐渐发展到固碳储碳、海岸防护等功能的影响。全球变化背景下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红树林对热带气旋干扰的弹性、基于遥感和大数据处理的模型模拟等日益受到关注,量化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功能的影响、探明热带气旋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及对红树林影响、构建完善的观测体系数据集等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对长期关于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定量和可视化分析,可为预测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和风险、及减缓和应对其风险等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红树林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VUV/UV/NaClO工艺降解百里香酚协同效应及活性物质贡献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习羽 李青松 +2 位作者 吴俊文 李国新 陈国元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33-2241,共9页
采用VUV/UV/NaClO与UV/NaClO工艺降解百里香酚(Tml),以协同因子(R)为评价指标,探究了NaClO浓度和pH对Tml去除及协同效应的影响;以硝基苯(NB)和苯甲酸(BA)为探针化合物,确定了不同工艺中HO·和Cl·的稳态浓度及其与Tml的二级反... 采用VUV/UV/NaClO与UV/NaClO工艺降解百里香酚(Tml),以协同因子(R)为评价指标,探究了NaClO浓度和pH对Tml去除及协同效应的影响;以硝基苯(NB)和苯甲酸(BA)为探针化合物,确定了不同工艺中HO·和Cl·的稳态浓度及其与Tml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并对比了两种工艺中不同物质对Tml降解的贡献。结果表明,VUV/UV/NaClO与UV/NaClO工艺降解Tml均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其一级动力学常数k_(VUV/UV/Cl)和k_(UV/Cl)分别为0.0113 s^(-1)和0.00479 s^(-1),且均与NaClO浓度呈正相关;VUV/UV/NaClO和UV/NaClO工艺对Tml的降解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相应的协同因子(R_(VUV/UV/Cl)、R_(UV/Cl))随NaClO的浓度的增加及溶液pH的增大均先增加再降低;当NaClO浓度为0.3 mg·L^(-1)和pH=7时,R_(VUV/UV/Cl)和R_(UV/Cl)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和2.1,对应的协同增效为90%和110%。VUV/UV/NaClO和UV/NaClO工艺中HO·的贡献率分别为42.7%和37.6%,Cl·的贡献率分别为42.4%和28.5%。两种工艺中HO·和Cl·均为主要贡献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里香酚 VUV/UV/NaClO 协同效应 自由基 贡献率
下载PDF
卫星影像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晓昇 杨亮亮 《四川环境》 2023年第1期306-314,共9页
经济发展常伴随着水环境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不仅造成环境破坏大,而且治理修复所需成本高。环境监测可实现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传统的定点采样监测方式,不仅费时费力,且以点代面,无法实现大时空尺度下的... 经济发展常伴随着水环境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不仅造成环境破坏大,而且治理修复所需成本高。环境监测可实现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传统的定点采样监测方式,不仅费时费力,且以点代面,无法实现大时空尺度下的环境监测。而卫星遥感可以对整个区域环境变化进行连续监测,获取到常规监测手段无法获取的环境信息,实现大时空尺度下的水污染监测。水环境遥感监测常用Landsat与Terra/Aqua等对悬浮固体、油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表温等多种环境参数进行监测。但卫星遥感可监测参数有限,且监测精度不够高,存在一定的劣势,未来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提升实际应用效果,为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 遥感 水污染 监测
下载PDF
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标准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蕴芳 文静 +4 位作者 张雨萱 林健聪 刘跃丹 洪伟 易皓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02-2812,共11页
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是我国土地执法监察和司法诉讼的现实需求。由于耕地破坏类型复杂多样,加之鉴定标准可操作性不足,大量耕地破坏鉴定结论的公正客观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司法鉴定公信力。本文对比了国家及省市出台的20个相关政策文件,分析... 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是我国土地执法监察和司法诉讼的现实需求。由于耕地破坏类型复杂多样,加之鉴定标准可操作性不足,大量耕地破坏鉴定结论的公正客观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司法鉴定公信力。本文对比了国家及省市出台的20个相关政策文件,分析其在鉴定程序、内容、指标体系、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对比可知:《耕地破坏程度鉴定办法》与《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技术规范》分别聚焦于鉴定工作机制和鉴定规程,两者在内容上有少量交叉。各规范对鉴定单元划定、对照区选取仅作原则性规定。地类查证依据、鉴定指标体系存在显著差异。监测方法的系统性、全面性尚存不足,部分规范同一指标的采样方法、检测方法不同。各标准一般采用极限条件法确定破坏等级。种植条件严重毁坏的标准值存在显著差异,土壤严重污染的标准值基本一致。建议各地立足区域耕地种植条件,结合耕地破坏的类型与特点,本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结果准确的鉴定指标体系。鉴定指标应与国家、行业标准相衔接,重点关注破坏主导因素,鉴定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破坏面积、深度、坡度、裂缝密度,土壤容重、pH、有机质、含盐量、砾石含量,农作物种类变化度、农产品产量及质量,土壤微生物种类变化度,配套条件(灌溉、排水、道路、采光通风等),恢复成本等。同一指标应统一监测方法。建议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提高标准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坏 鉴定标准 指标 等级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钻孔年代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鹏辉 李宏卫 +4 位作者 詹伟琪 凌恳 宋盈瑾 徐晓琳 赖忠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33-335,共3页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海的北部大陆边缘,其两套海侵—海退旋回沉积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已有研究大多基于14C测年,存在由于测年上限(<45 ka)导致对全新世以前地层年代框架的低估问题;而光释光(OSL)测年在珠三角的全新世以前的地层...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海的北部大陆边缘,其两套海侵—海退旋回沉积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已有研究大多基于14C测年,存在由于测年上限(<45 ka)导致对全新世以前地层年代框架的低估问题;而光释光(OSL)测年在珠三角的全新世以前的地层年代已有应用,但已发表数据仍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珠江三角洲 光释光测年 碳十四测年 沉积演化
下载PDF
丹霞崖壁的形成机制初探——以丹霞山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燕文 李宏卫 +2 位作者 程亮开 涂华 赖忠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3-116,共4页
丹霞地貌是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彭华等,2020),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落等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郭福生等,2020),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丹霞崖壁与方山、石墙、石柱、石峰、丘陵、孤石、崩积堆和崩积巨石8类地貌... 丹霞地貌是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彭华等,2020),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落等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郭福生等,2020),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丹霞崖壁与方山、石墙、石柱、石峰、丘陵、孤石、崩积堆和崩积巨石8类地貌共同组成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中丹霞崖壁特指坡度>60°,高度>10 m的陡崖坡。以往丹霞地貌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丹霞崖壁的研究多关注崖壁上蜂窝状洞穴、顺层洞穴等微观形态的形成机制(彭华等,2014;陈留勤等,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山 丹霞地貌 崖壁后退 崩塌
下载PDF
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表层沉积物类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16
作者 王中波 田浩正 +6 位作者 武宗荟 王保军 王洋 褚宏宪 温珍河 李杰 张训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60,共12页
表层沉积物类型图是海洋地质系列图的主要图件之一,可直观反映出海底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海底沉积物类型调查和研究程度差异明显,中国海域调查程度较高,底质数据详细可靠,马六甲海峡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区... 表层沉积物类型图是海洋地质系列图的主要图件之一,可直观反映出海底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海底沉积物类型调查和研究程度差异明显,中国海域调查程度较高,底质数据详细可靠,马六甲海峡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区相对较好,而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大部分地区资料较为缺乏。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是陆源碎屑沉积物、生物源-陆源碎屑沉积物、深海沉积物、生物源沉积物和火山源沉积物,综合已有资料划分为三个沉积区。东亚大陆边缘海沉积区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西太平洋大陆坡沉积区以陆源碎屑沉积物和生物源-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远洋沉积区以内源成因沉积为主。影响该区海底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物物源、地形、水动力环境以及构造活动等。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图的编制可为深入理解不同地质和气候背景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沉积物分布及规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盟海区 海底沉积物 沉积物类型 研究现状 展望
下载PDF
障壁沉积体系研究进展及我国障壁岛研究展望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宏月 王洋 +4 位作者 王红兵 罗晓枫 麦咏欣 黄旭弘 王中波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2期3-12,F0002,共11页
障壁沉积体系(障壁岛)是滨岸浅海的主要沉积体系之一,常见于以波浪为主的陆源碎屑海岸地区.由于构造过程、基底地形、波浪潮汐作用等因素,全球障壁岛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东南和西北部、亚欧大陆、非洲西部等沿岸地区.而我国障壁... 障壁沉积体系(障壁岛)是滨岸浅海的主要沉积体系之一,常见于以波浪为主的陆源碎屑海岸地区.由于构造过程、基底地形、波浪潮汐作用等因素,全球障壁岛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东南和西北部、亚欧大陆、非洲西部等沿岸地区.而我国障壁岛分布较少,零星出现于渤海湾和海南岛等地.本文系统综述障壁沉积体系理论的发展过程,全球障壁岛的分布以及国内外障壁岛研究现状,并基于粤东韩江三角洲障壁岛提出我国障壁岛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壁沉积体系 研究进展 中国障壁岛 海岸沉积 韩江三角洲
下载PDF
洋中脊俯冲的动力学过程
18
作者 廖杰 卿佳容 +2 位作者 吴扬名 李伦 高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34-2546,共13页
洋中脊和俯冲带是两个端元的地质构造单元,分别代表离散型和汇聚型的板块边界.但是,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如洋中脊以不同形式参与俯冲.我们总结了洋中脊参与俯冲的几种主要形式,即构造环境转变后的洋中脊反转俯... 洋中脊和俯冲带是两个端元的地质构造单元,分别代表离散型和汇聚型的板块边界.但是,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如洋中脊以不同形式参与俯冲.我们总结了洋中脊参与俯冲的几种主要形式,即构造环境转变后的洋中脊反转俯冲,汇聚作用下洋中脊与其他构造单元在俯冲启动上的竞争关系,以及洋中脊随俯冲板块输入俯冲带;并概述了与之相关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这些研究对理解洋中脊参与俯冲的动力学过程给出了新的认识.(1)在构造汇聚作用下,洋中脊可以反转俯冲;洋中脊的热结构和弱流变强度为俯冲启动提供了重要条件.消亡洋中脊随着温度扩散、强度增加,俯冲难度增大.(2)洋中脊反转俯冲的自然实例相对较少,可能的原因是,与其他洋内及陆缘构造单元(如大洋拆离断层、裂谷型陆缘等)存在竞争关系.模拟揭示了洋中脊与洋内及陆缘构造单元的俯冲竞争关系,并定量阐述了重要物理参数的控制作用.(3)没有形成俯冲带的洋中脊,一个重要归宿是随俯冲板块一并输入到俯冲带.其中,近平行输入和垂直输入是两种端元模式,二者都会影响俯冲过程.洋中脊近平行输入到俯冲带的过程可以用二维模型近似模拟,模拟结果揭示了洋中脊的输入会导致俯冲板块在海沟附近和在板内断离两种形式.洋中脊垂直输入俯冲带可能会导致俯冲板块撕裂并形成板块窗,其动力学过程需要用三维模型系统检验.除了上述介绍的几种洋中脊俯冲过程,更多的洋中脊俯冲模式(如洋中脊倾斜输入俯冲带,洋中脊与转换断层竞争下的俯冲启动)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俯冲带 洋中脊俯冲 动力学模拟
原文传递
粤东海产品中全氟类新污染物富集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19
作者 詹心怡 陈振威 +4 位作者 刁洁怡 孙琼萍 林兰芳 谈佩欣 王铁宇 《海洋环境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937-944,共8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是一类广受关注且被列入我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研究在粤东海域采集了鱼、虾、贝、蟹等12种典型海产品,并采用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是一类广受关注且被列入我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研究在粤东海域采集了鱼、虾、贝、蟹等12种典型海产品,并采用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方法,分析了海产品中的16种PFAS的生物富集特征。研究发现,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和全氟丁酸(perfluorobutanoic acid,PFBA)是主要的污染物类型,不同种类海产品对PFAS的富集能力有差异,这可能与捕食关系、迁徙行为和代谢能力差异等因素有关。基于问卷调查发现,煮制、清蒸和油炸是粤东居民最为普遍的海产品烹饪方式,本文进一步评估了海产品烹饪后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烹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海产品中PFAS含量,尤其是降低了全氟羧酸类化合物(perfluoroalkyl carboxylic acids,PFCAs)的含量。居民通过食用海产品摄入PFAS的估计每日摄入量(estimate daily intake,EDI)低于参考剂量,食用海产品对居民造成的健康危害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生物富集 饮食习惯 烹饪方式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