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山当地物源和南极底层水对富钴结壳成矿作用的影响——来自海山周围水柱化学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5
1
作者 武光海 刘捷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2-98,共7页
为了了解海山富钴结壳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其形成环境,对中太平洋某海山周围两个站位(一个位于海山斜坡上部,另一个位于海山外围较远处)进行了海水水柱综合水化学分析,发现两个站位溶解氧、pH及营养盐的分布是一致的,反映了两个站位海水... 为了了解海山富钴结壳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其形成环境,对中太平洋某海山周围两个站位(一个位于海山斜坡上部,另一个位于海山外围较远处)进行了海水水柱综合水化学分析,发现两个站位溶解氧、pH及营养盐的分布是一致的,反映了两个站位海水化学环境的相似性,而剖面上金属元素含量却存在很大差异,位于海山斜坡上部站位的金属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离海山较远的站位,说明海山结壳的主要金属来源于海山当地的水岩反应甚至低温热液活动。尽管存在差异,但在两个不同站位均存在近底层金属元素含量高,这印证了通过势温分布推断的本区存在南极底层水(AABW)影响的判断,说明AABW在本研究区确实存在,并且是维持海山斜坡强氧化环境的主要因素,AABW可能同时起着输运部分成矿元素的作用,但两个站位水柱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主要揭示了海山区存在水岩反应或者低温热液等当地物质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平洋 富钴结壳 海山当地源 水化学分析 南极底层流
下载PDF
中太平洋海山铁锰结壳生物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武光海 PULYAEVA I A +1 位作者 刘捷红 李雪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9-139,共11页
用生物地层学方法对位于中太平洋同一座海山上的2块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生物地层学详细研究,发现2块样品的生长层位对应,生物组合也相同。经鉴定,2块结壳的主要生长期都是晚古新世、中始新世至晚始新世、中中新世至上新世、上新世至更新... 用生物地层学方法对位于中太平洋同一座海山上的2块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生物地层学详细研究,发现2块样品的生长层位对应,生物组合也相同。经鉴定,2块结壳的主要生长期都是晚古新世、中始新世至晚始新世、中中新世至上新世、上新世至更新世,2个主要的结壳生长间断分别在渐新世和早始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平洋 海山铁锰结壳 生物地层学
下载PDF
2008年夏季白令海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子琳 陈建芳 +3 位作者 刘艳岚 高生泉 李宏亮 张海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2008年7月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在白令海不同区域设立BR断面、NB断面和BS断面,对200 m以浅海水进行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对部分观测站进行微型、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粒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白令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 2008年7月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在白令海不同区域设立BR断面、NB断面和BS断面,对200 m以浅海水进行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对部分观测站进行微型、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粒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白令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区域性特征明显,深海海盆中BR断面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0.190~0.976μg/dm3,平均值为0.442μg/dm3;在陆架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0.142~22.405μg/dm3,平均值为2.077μg/dm3;在BR断面叶绿素浓度大大低于陆架区的NB断面和BS断面;50 m以浅真光层上部浅水层的叶绿素浓度高于真光层下部深层水,观测站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大多出现在30~40 m水层;水柱平均叶绿素a浓度呈现白令海峡大于白令陆架区大于白令海盆区大于北太平洋西部海域大于白令陆坡区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在8个观察站真光层内潜在初级生产力(C)为0.173~0.918 mg/(m3.h),平均初级生产力为0.50 mg/(m3.h));陆架海区的初级生产力高于深海区;光合作用同化指数为0.29~1.03 mg/(mg.h),平均生产力指数为0.74 mg/(mg.h);观测区浮游生物细胞以粒径小于20μm的微型加微微型浮游生物居重要位置,两者对总叶绿素a浓度和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45.08%和69.48%,细胞粒径大于20μm的微小型浮游生物对总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54.92%和30.52%,其中陆架区微小型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高于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初级生产力 粒度分级 白令海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于培松 扈传昱 +2 位作者 朱根海 潘建明 张海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1-186,共6页
1引言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被分为生命和非生命物质两部分,生命部分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生命体,而非生命部分也被称为有机碎屑,主要是陆源输入物质以及海洋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残骸和粪便... 1引言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被分为生命和非生命物质两部分,生命部分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生命体,而非生命部分也被称为有机碎屑,主要是陆源输入物质以及海洋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残骸和粪便。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POC通过沉降向海洋底层输送,为底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浮游植物 生物硅 普里兹湾 南极
下载PDF
夏季长江口无机氮的加入与转移 偏移理论稀释曲线的解释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奎 陈建芳 +6 位作者 徐杰 金明明 金海燕 李宏亮 高生泉 卢勇 黄大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87,共11页
利用2006年夏季长江口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铵盐(NH4+)大面分布,NO3-浓度呈近岸高、外海低的特征,NO2-和NH4+浓度在上海市排污口位置有高值区并向外扩散。NO3-,NH4+浓度总体上符合咸淡水混... 利用2006年夏季长江口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铵盐(NH4+)大面分布,NO3-浓度呈近岸高、外海低的特征,NO2-和NH4+浓度在上海市排污口位置有高值区并向外扩散。NO3-,NH4+浓度总体上符合咸淡水混合之稀释效应,与盐度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15,0.255,呈保守行为,而NO2-浓度与盐度的相关性系数为0.074,呈非保守行为。在确定了淡水端元和咸水端元的基础上,做出理论稀释曲线TDL(theoretical dilution line),由于上海市污染物的输入,淡水端元NO3-,NO2-,NH4+浓度不同程度地正偏于TDL,在外海深层水范围内有机颗粒矿化再生亦呈加入态势。对应高溶解氧的盐度羽状峰处,由于真光层初级生产较强,表层NO3-浓度负偏于TDL约1~19μmol/dm3,NO2-,NH4+浓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小。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由于高浓度悬浮物吸附NH4+而呈现明显的迁出机制。外海表层海水三氮营养盐浓度数据点偏离TDL程度较小,但在底层由于来自上层的有机颗粒耗氧分解而再生出营养盐,使NO3-,NO2-,NH4+浓度数据一般在TDL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硝酸盐 亚硝酸盐 铵盐 理论稀释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束毛藻的大尺度分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东声 王春生 +2 位作者 王小谷 刘镇盛 高晓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8-154,共7页
利用2008年大洋环球航次,研究了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中束毛藻丰度的大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束毛藻藻丝平均丰度较高,分别为25.2×103和33.3×103m-3,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 利用2008年大洋环球航次,研究了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中束毛藻丰度的大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束毛藻藻丝平均丰度较高,分别为25.2×103和33.3×103m-3,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束毛藻平均丰度较低,分别为1.76×103,0.87×103和1.52×103m-3。各海区束毛藻丰度与水温无明显相关关系。总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束毛藻不同,在太平洋呈西低、东高,在热带东南亚海域较高而在南印度洋较低,从总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看,微微型浮游植物(0.2~2μm)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微型浮游植物(2~20μm),小型浮游植物(〉20μm)所占比重最低。各海区束毛藻对总叶绿素a贡献的比例不同,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较高,分别占总叶绿素a的7.79%和3.92%,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占总叶绿素a的比例较低,均低于1%。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束毛藻固氮占真光层总新氮输入量的比例较高,这是该海域新氮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在热带中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束毛藻固氮对真光层新氮的贡献比例则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毛藻 叶绿素A 固氮 大尺度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