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扇贝、海湾扇贝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群体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妍 黄晓婷 +3 位作者 胡丽萍 王师 王春德 包振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共5页
本研究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PP)、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Ⅱ)、正交子一代(紫扇贝♀×海湾扇贝♂,PI)及反交子一代(海湾扇贝♀×紫扇贝♂,PⅠ)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用5对A... 本研究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PP)、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Ⅱ)、正交子一代(紫扇贝♀×海湾扇贝♂,PI)及反交子一代(海湾扇贝♀×紫扇贝♂,PⅠ)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用5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88.45%;正反交子代中的扩增位点大部分(97.23%)来源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扩增中出现了非孟德尔遗传位点,如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部分扩增位点在杂交子代中丢失,正反交子代中出现12个紫扇贝和海湾扇贝中没有的扩增位点;通过多态位点比率、Nei’s基因多样性、香农式多样性指数、遗传距离和AMOVA分析发现,正反杂交子代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小,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遗传分化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杂交 AFLP
下载PDF
扇贝科染色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胡丽萍 黄晓婷 +2 位作者 张玲玲 陆维 包振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0-136,共7页
扇贝科(Pectinidae)有300多个现存种,是双壳贝类中重要的一支,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洋中,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栉孔扇贝(Chlamysfa,.reri)、海湾扇贝似rgopectenirradial'lS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 扇贝科(Pectinidae)有300多个现存种,是双壳贝类中重要的一支,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洋中,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栉孔扇贝(Chlamysfa,.reri)、海湾扇贝似rgopectenirradial'lS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华贵栉孔扇贝(Mimachlamysnobilis)是我国主要的扇贝养殖种类。养殖年产量达120万t多,居世界首位。随着近年来扇贝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其遗传育种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细胞遗传学是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也是开展遗传育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贵栉孔扇贝 染色体 遗传育种 养殖种类 扇贝养殖业 细胞遗传学 双壳贝类 经济价值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及科学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俊江 李三忠 +10 位作者 陆敬安 康冬菊 牟泽霖 赵彦彦 陈朝晖 张晓华 杨国明 吴佳庆 宋德磊 王长盛 熊梓翔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16-1426,共11页
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活跃区域开展了一次综合的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和生态环境调查,10个站位分布在水深1000~4000 m范围内的陆坡和深水盆地区域,是南海北部油气活跃的重要区域和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域.航次主要对10个海底站位进行了... 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活跃区域开展了一次综合的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和生态环境调查,10个站位分布在水深1000~4000 m范围内的陆坡和深水盆地区域,是南海北部油气活跃的重要区域和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域.航次主要对10个海底站位进行了表层沉积物箱式和重力活塞柱状取样.针对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域,开展了一台"海燕"水下滑翔机的海洋物理环境连续走航剖面观测.利用海底地震仪在两个站位开展了连续海底地震和微振动观测.进行了站位的分层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微生物学实验研究.初步航次结果展示了沉积物为黏土和软泥.站位和水下滑翔机走航观测提供了水体内海洋物理环境参数变化特征.海底地震仪观测展示了研究区天然地震活动和可能与水合物活动有关的微震动和短持续事件记录.微生物学实验揭示了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细菌群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海底地震仪 水下滑翔机 箱式和重力活塞沉积样 海洋物理环境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ISSR标记在牙鲆(♀)×圆斑星鲽(♂)杂交子代中的分离方式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正睿 王兴莲 张全启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117,共8页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母本,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为父本进行科间远缘杂交,利用ISSR标记对2个家系杂交子代进行扩增,分析了双亲位点在杂交子代中的传递分离方式以及双亲与杂交子代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6...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母本,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为父本进行科间远缘杂交,利用ISSR标记对2个家系杂交子代进行扩增,分析了双亲位点在杂交子代中的传递分离方式以及双亲与杂交子代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6个引物在0401#和0402#2个家系中扩增的位点数为136和144个,其中多态性位点数量为90和91个,分别占66.18%和63.19%,2个家系间没有明显差异。2个家系中双亲与杂交子代的共有位点数量分别达34.56%和38.89%,表明遗传物质传递给了杂交子代,证明了科间远缘杂交的成功。2个家系中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位点分别占32.35%和22.92%,出现分离但偏孟德尔分离位点占23.53%和27.78%,2个家系中均观察到部分非亲位点。在这2个家系中,杂交子代与母本牙鲆的遗传距离分剐为0.2941、0.3182,而与父本星鲽的遗传距离分剐为0.3645、0.3750,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上偏向母本牙鲆。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杂交群体同时构建牙鲆和星鲽的遗传连锁图谱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圆斑星鲽 杂交 ISSR标记 多态性 分离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