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今天,我们要再提备课 被引量:2
1
作者 顾志能 《小学教学参考》 2019年第3期1-2,共2页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所教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为实现教师有效备课,提高上课质量,需要重提备课,以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备课 教学 独立思考 实际意义 管理策略
下载PDF
关注真问题 实现真学习——“百分数”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顾志能 吴培钢 《小学教学参考》 2019年第17期10-13,共4页
通过前测落实学生的真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在“百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引导学生聚焦真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疑问,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 真问题 真学习 百分数
下载PDF
趣·动·思:让数学课堂更显魅力——数学拓展课“九宫图的秘密”教学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顾志能 张斌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第7期136-139,共4页
“九宫图的秘密”是四年级的一节数学拓展课。在不少学校,上数学拓展课已经成为了学生们非常企盼的时刻。开发一节有意义的数学拓展课,最应该关注的应是三个要素:趣(趣味性)、动(活动性)、思(思维性)。因为只有内容有趣,学生才... “九宫图的秘密”是四年级的一节数学拓展课。在不少学校,上数学拓展课已经成为了学生们非常企盼的时刻。开发一节有意义的数学拓展课,最应该关注的应是三个要素:趣(趣味性)、动(活动性)、思(思维性)。因为只有内容有趣,学生才会喜欢,才会愿学、乐学,这是学习的前提。而课堂中的操作、展示、交流等学习活动,则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能为学习的深入推进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拓展课 九宫图 教学设计 秘密 学习活动 实践能力 合作能力
下载PDF
从学习的视角看语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红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5年第12期20-21,共2页
教师是否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是否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能否“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进行教学设计,是语文活动开展成功的关键;课堂活动的开展有没有增加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是衡量课堂活动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 教师是否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是否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能否“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进行教学设计,是语文活动开展成功的关键;课堂活动的开展有没有增加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是衡量课堂活动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我们要花大量的工夫去研究语文课堂活动,努力探寻语文活动合适的、多样化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活动 有效性 学科特征
下载PDF
“学生提问·以问引学”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顾志能 何月丰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第28期18-22,共5页
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借助学生的问题推进课堂,指向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生本课堂的显现。教学实施中,需把握住问题的含义及类型,设计好蕴藏问题的提问材料,规划好"以问引学"的课堂结构... 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借助学生的问题推进课堂,指向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生本课堂的显现。教学实施中,需把握住问题的含义及类型,设计好蕴藏问题的提问材料,规划好"以问引学"的课堂结构,运用好激发提问的教学手段,组织好"以问引学"的展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提问 以问引学 提问材料 课堂结构
下载PDF
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的新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顾志能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第7期89-91,共3页
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获取数学知识.而不是教师将知识生吞活剥地灌输给学生。——题记。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方法 “再创造” 知识建构 数学知识 学生 灌输 教师 题记
下载PDF
学生都知道了,课怎么上?——《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教学创新与思考
7
作者 顾志能 《教育视界》 2016年第10期16-20,共5页
教《三角形内角和》,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个学情——上课前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相关内容和结论。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这样的课,我们又该怎么去上呢?
关键词 内角和 三角形 教学创新 学生 数学教学
下载PDF
奋进在专业发展之路上
8
作者 顾志能 《教育视界》 2019年第8期34-35,共2页
何月丰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我是最清楚的。他不仅是我的徒弟,更是我的好友,我们一起研究教学,一起进步成长。十多年来,他的学习与实践,他的思考与探索,我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时常感叹,月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的艰辛付出,注定了他... 何月丰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我是最清楚的。他不仅是我的徒弟,更是我的好友,我们一起研究教学,一起进步成长。十多年来,他的学习与实践,他的思考与探索,我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时常感叹,月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的艰辛付出,注定了他是一个成功者,而他的一些优秀品质,一定会让他走得更高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发展 研究教学 成功者 老师 学习
下载PDF
在过程中彰显学习的价值——“正方体展开图”备课思考和教学
9
作者 顾志能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7年第7期91-94,共4页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经常会碰到判断一个图形能不能围成正方体的题目(如图1)。这样的判断题,学生错误很多。不得已,学生会“发明”一些办法,如把展开图描在纸上,再剪下来折一折,用实践检验能不能围成...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经常会碰到判断一个图形能不能围成正方体的题目(如图1)。这样的判断题,学生错误很多。不得已,学生会“发明”一些办法,如把展开图描在纸上,再剪下来折一折,用实践检验能不能围成正方体。看着学生经受如此的“折磨”,我觉得要想个办法帮助学生摆脱困境,于是就萌发了针对“正方体展开图”专门上一节课的念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方体展开图 学习 学生错误 教学 备课 价值 实践检验 表面积
下载PDF
构建一个共情的课堂——以大班社会活动“第一次自己睡觉”为例
10
作者 徐彩华 《动漫界(幼教365)》 2018年第4期76-77,共2页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和情感,也是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领域学习应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大方面,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能尊重他...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和情感,也是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领域学习应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大方面,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能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情绪,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幼儿的共情能力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应注重真实的课堂体验,从幼儿的心理需要出发,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体验 社会活动 共情 睡觉 大班 理解他人 情感基础 儿童学习
下载PDF
回答对了就好了吗?——例析“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教学片断中的追问
11
作者 沈顺良 王生飞 《福建中学数学》 2021年第3期12-14,共3页
学生正确的课堂回答,有时隐含着学习的生成价值,通过适时的追问,能自然地引导生成其教学价值.下面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的教学片断为例加以分析.1教学片断呈现2.1片断1(课题引入)你会解下列方程吗?(1)x^(2)=9;(2)(x−4)^(2)=9;(3)... 学生正确的课堂回答,有时隐含着学习的生成价值,通过适时的追问,能自然地引导生成其教学价值.下面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的教学片断为例加以分析.1教学片断呈现2.1片断1(课题引入)你会解下列方程吗?(1)x^(2)=9;(2)(x−4)^(2)=9;(3)x^(2)+2x+1=9.生1:(1)x=±3;(2)x−4=±3;(3)(x+1)^(2)=9,x+1=±3,x=2或x=−4.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元二次方程 课题引入 配方法 教学片断 教学价值 引导生成 生成价值 追问
下载PDF
一道函数题的求解思路
12
作者 沈顺良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15年第11期23-23,25,共2页
试题如图1,在x轴的上方,直角∠BOA绕原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若∠BOA的两边分别与函数y=-x^-1、u=x^-2的图象交于B、A两点,
关键词 函数题 求解思路 旋转 时针 直角
下载PDF
表扬的学问
13
作者 邱守 王晓岚 徐彩华 《动漫界(幼教365)》 2018年第44期8-9,共2页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自信心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评价的现象,表扬这种积极、正向的教育手段有其用武之地。因为,恰如其分的表扬将会大大增强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认同和...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自信心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评价的现象,表扬这种积极、正向的教育手段有其用武之地。因为,恰如其分的表扬将会大大增强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教师 自我评价 概念形成 教育手段 自我认同 自我意识 自信心
下载PDF
活用变式技巧 创新教学过程——以“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为例
14
作者 顾志能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7年第12期49-52,共4页
变式教学是中国数学教育的鲜明特色。变式教学常用的技巧有“反、跟、拓、跳”等。对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 变式教学 教学创新
下载PDF
学生提问:让数学课堂更具内涵 被引量:2
15
作者 顾志能 《小学数学教师》 2018年第12期4-5,共2页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教学领域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可是在繁荣景象的背后,不尽人意的一面随之显现:新兴的教育名词、时髦的教学理念更迭变换,令人应接不暇、疲于抉择;教学技术的革新极易流于形式,难以触及教育的内核……我们呼唤能经得起...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教学领域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可是在繁荣景象的背后,不尽人意的一面随之显现:新兴的教育名词、时髦的教学理念更迭变换,令人应接不暇、疲于抉择;教学技术的革新极易流于形式,难以触及教育的内核……我们呼唤能经得起时间淬炼和实践检验、真正使师生受用的观点及方法——“问题教学”无疑是其中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顾志能老师与其团队的研究主题并不新奇,但是,只要细细品读这组文章…,其鲜明的研究特色便呼之欲出:关注问题价值,聚焦课堂细节,敢于教学创新。他们在思索中领悟,只有源于学生内心对知识的真实疑问,才能引发高质量的思维活动,有效推进课堂教学;他们于实践中感悟,教师的细节意识往往决定了课堂延展与改进的可能,只要悉心挖掘,一招一式中都能营造学生提问的空间;他们从突破中顿悟,积极创新“学为中心”的课堂形态,或许能够成就学生提问、以问引学、学中生趣的课堂精彩。这组文章还具备了小而美的特色,不涉及艰深的学术理论,简明扼要,浅显易懂。期待您有所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生提问 实践检验 教学创新 教学领域 信息时代 教学理念 教学技术
原文传递
学生提问让课堂展现别样精彩--“年、月、日”一课的创新求变与教学感悟 被引量:2
16
作者 顾志能 汤燕利 《小学数学教师》 2018年第12期11-16,共6页
课前思考“年、月、日”一课,这些年来比较典型的教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教法,教师给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如多张年历),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如观察每个月的天数并填入表格),然后师生比较和归纳,总结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 课前思考“年、月、日”一课,这些年来比较典型的教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教法,教师给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如多张年历),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如观察每个月的天数并填入表格),然后师生比较和归纳,总结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忆。这种教法,我们不妨称之为观察归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学生 教学感悟 创新求变 课堂 学习材料 归纳法 教法 师生比
原文传递
用百分数造句 造出一片新景象 被引量:1
17
作者 顾志能 《小学数学教师》 2019年第4期22-23,32,共3页
前些天的课堂仿佛还在眼前,尤其是请学生用百分数造句的环节。那是一位胖嘟嘟的男孩,在众多举手的同学中笑得特别灿烂,于是我请他第一个回答。男孩起立后,眼睛里泛着诡谪的笑意,说道:“顾老师,我能造句,不过,我造的句您可不要生气啊!”
关键词 百分数 造句 景象 男孩 课堂 学生 同学 老师
原文传递
让学情充分暴露 引思维激烈碰撞——“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教学所思所行 被引量:1
18
作者 顾志能 《小学数学教师》 2015年第12期19-23,共5页
课堂,应当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状况开展教学;数学课堂,还应将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作为重要的目标来追求。备"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一课时,萦绕在我耳旁的,时刻呼唤着我的,就是这两条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学生思维 教学理念 计数单位 学情 碰撞 数学课堂 知识状况 课时
原文传递
老师,你真坏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志能 《小学数学教师》 2019年第6期61-62,共2页
学生在课堂上当场说我“坏”,我还真是第一次遇到。但这是一次难忘的遭遇,是一个甜蜜的责怪。这个“坏”,也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地去追求教学的创新,即使是课堂上的细枝末节。那是在合肥的翡翠小学.我执教的内容是“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关键词 老师 计数单位 课堂 学生 教学 执教 小学
原文传递
直面重难点 巧构教学路——“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1
20
作者 顾志能 《小学数学教师》 2017年第5期21-26,共6页
教前思考 “平均数”的教学,早已从以前的单纯追求“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转向更为正确、更有价值的方向——“理解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感受其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的转变,在还原了平均数本真面貌的同... 教前思考 “平均数”的教学,早已从以前的单纯追求“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转向更为正确、更有价值的方向——“理解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感受其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的转变,在还原了平均数本真面貌的同时,也明晰了教师们教学研究的思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研究 平均数 统计量 意义 还原 学生 教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