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重建作文教学中的受体系统 |
廖万军
|
《学语文》
|
2003 |
0 |
|
2
|
副词“都”的语义网络系统 |
彭砺志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0 |
|
3
|
关于广义"被"字句 |
郜峰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4
|
《儒林外史》与史传文学人物的类型 |
杜志军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3 |
1
|
|
5
|
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及意识形态焦虑——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 |
王烨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2
|
|
6
|
解读《铁木前传》的深层意蕴 |
李永建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7
|
由“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中的智谋描写 |
秦晓钟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1
|
|
8
|
浅论汪曾祺小说的“非情节化” |
许宗华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1
|
|
9
|
说“喻之二柄”与“喻之多边” |
高玲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10
|
模糊修辞的原则和方法初探 |
王振宇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11
|
莫言创作心态探源 |
段海霞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12
|
情节在小说中 |
陈晓红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13
|
发现·选择·再创造——审美欣赏中主体性浅析 |
姚德勇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0 |
|
14
|
“倒有些确实是诗”——略论郭沫若历史剧诗性审美品格 |
古大勇
|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15
|
董仲舒的“开阴”求雨与女性诱雨的人类学经验 |
朱学忠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16
|
在汉民族散曲韵律技巧中别出机杼──谈维吾尔作家贯云石散曲的用韵 |
郭全芝
|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3
|
|
17
|
从东巴经文看纳西人审美意识 |
王政
|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
|
|
18
|
《诗集传》与《诗毛氏传疏》 |
郭全芝
|
《古籍研究》
|
2002 |
1
|
|
19
|
《毛诗后笺》的经学色彩 |
郭全芝
|
《古籍研究》
|
2002 |
0 |
|
20
|
《毛诗后笺》与《诗毛氏传疏》比较 |
郭全芝
|
《古籍研究》
|
199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