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浅析
1
作者 郭响 《中国经贸》 2008年第22期123-123,共1页
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就业观,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的作用等方面对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就业 综合素质 道德教育
下载PDF
当代服装设计中剪纸艺术的运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谢军 赵平 +1 位作者 周晓梅 李梅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96-97,114,共3页
剪纸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源自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剪纸艺术造型活泼、图案夸张、色彩明快简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使之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当代服装设计领域中,服装设计师大胆采用剪纸艺术语言,使服... 剪纸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源自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剪纸艺术造型活泼、图案夸张、色彩明快简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使之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当代服装设计领域中,服装设计师大胆采用剪纸艺术语言,使服装设计和剪纸艺术完美结合,让现代服装更具艺术性与文化传承性,有效地推动了服装设计行业积极健康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纸艺术 服装设计 结合 运用价值
下载PDF
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三贴近”原则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8-40,共3页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其核心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实现...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其核心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结合实际需求,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贴近;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的贴近;应用信息平台,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的贴近;依托第二课堂,实现思想政课教学实践的贴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课 “三贴近” 学生主体 教学模式 信息平台 第二课堂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主导地位影响因素及强化路径
4
作者 赵平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30-33,共4页
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主导地位的内涵因素主要有道德情操、专业知识和家国情怀,能力因素包括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能力、理解和解释我国社会现实的能力及解读世界舆情变化的能力。内涵因素是基础、核心、前提,能力... 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主导地位的内涵因素主要有道德情操、专业知识和家国情怀,能力因素包括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能力、理解和解释我国社会现实的能力及解读世界舆情变化的能力。内涵因素是基础、核心、前提,能力因素是关键、保证、体现,两者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主导地位须从政治素养、责任担当、危机感和成就感四个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主导地位
下载PDF
“五种能力”导向下“财政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5
作者 赵平 田淑英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0-43,共4页
学习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代高校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五种能力。以此结合“财政学”课程教学特点,进一步探索五种能力和“财政学”课程教学的揉嵌,重点论述“财政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学习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代高校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五种能力。以此结合“财政学”课程教学特点,进一步探索五种能力和“财政学”课程教学的揉嵌,重点论述“财政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种能力 “财政学”课程 揉嵌 教学模式 改革
下载PDF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
6
作者 刘碧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11-111,共1页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心理素质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 人才素质
下载PDF
文学作品中西施浣纱形象探源
7
作者 肖伟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5-27,共3页
西施浣纱是古时越地女子日常劳作的实景,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西施浣纱的形象并非来自提供了西施题材原型的文献作品之中,而是直至南朝萧梁时代才出现。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和审美风尚有很大的关系,体现了我国古典... 西施浣纱是古时越地女子日常劳作的实景,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西施浣纱的形象并非来自提供了西施题材原型的文献作品之中,而是直至南朝萧梁时代才出现。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和审美风尚有很大的关系,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到文学自觉时期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政治托寓色彩淡薄,转为玩赏性的实写以及追求飘逸清丽、虚幻绮美、颖悟旷达的特点,也是对我国"女子-水-情爱"模式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浣纱 越地实景 文化内涵 文学自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