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I合并HF患者血清cTnI、MYO、CK-MB与心力衰竭分级、心室重塑及预后关系
1
作者 朱峰 程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501-505,共5页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及与心力衰竭分级、心室重塑及预后关系。方法 前瞻性随机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2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71例...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及与心力衰竭分级、心室重塑及预后关系。方法 前瞻性随机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2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71例AMI合并HF患者(AMI合并HF组)及同期46例单纯AMI患者(单纯AMI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及血清cTnI、MYO、CK-MB水平差异,将AMI合并HF患者根据Killip心力衰竭分级评估法分为Ⅱ级10例、Ⅲ级42例、Ⅳ级19例,比较不同心力衰竭分级患者血清cTnI、MYO、CK-MB水平及心室重塑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舒张末左心室后壁厚度(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分数(LVMI)];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究血清cTnI、MYO、CKMB水平与心室重塑指标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究血清cTnI、MYO、CK-MB对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终点事件预测价值。结果 AMI合并HF组与单纯AMI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合并HF组血清cTnI、MYO、CK-MB水平均较单纯AMI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心力衰竭分级AMI合并HF患者血清cTnI、MYO、CK-MB水平及LVEDD、IVSD、LVEF、LVM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nI、CK-MB、IVSD、LVMI均表现为Ⅳ级>Ⅲ级>Ⅱ级(P<0.05),MYO在Ⅳ级中较Ⅲ级、Ⅱ级明显升高(P<0.05),LVEDD在Ⅳ级、Ⅲ级中较Ⅱ级明显升高(P<0.05),LVEF表现为Ⅳ级<Ⅲ级<Ⅱ级(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TnI、MYO、CK-MB均与LVEDD、IVSD、LVMI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随访1年内,32例(45.07%)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其中事件组血清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非事件组(P<0.05)。血清cTnI、CK-MB水平预测心血管终点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886(P<0.05)。结论 AMI后HF患者血清cTnI、MYO、CK-MB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心功能、心室重塑相关,其中cTnI、CK-MB对心血管终点事件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心室重塑 心肌钙蛋白 肌红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下载PDF
安徽淮南地区160例幽门螺杆菌培养结果分析及药敏试验指导临床治疗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房小妹 杨选峰 +3 位作者 方大楼 洪亮 王丽莉 李方林 《传染病信息》 2022年第5期452-456,共5页
目的 了解安徽淮南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培养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治HP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1年12月于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就诊的1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取胃窦黏膜病灶组织进行H... 目的 了解安徽淮南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培养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治HP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1年12月于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就诊的1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取胃窦黏膜病灶组织进行HP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并分析结果。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HP培养阳性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经验四联疗法治疗方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药敏试验选择耐药率较低的抗菌药物四联疗法方案(甲硝唑、呋喃唑酮、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胶囊)指导临床治疗,2组患者均完成2周药物治疗,比较2组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 G-17)、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 I,PGI)、胃蛋白酶原II(pepsinogenII,PGII)水平,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60例患者完成HP培养,其中56例患者阳性,阳性率为35.00%(56/16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耐药率排在前2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96.43%,54/56)和四环素(92.86%,52/56)。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血清G-17、PGI及PGI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 0.05),治疗2周后,血清G-17、PGI及PGI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血清G-17、PGI及PGII水平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疗程完毕后,随访4、8、12个月时HP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结论 安徽淮南地区HP感染后培养阳性率较高,且对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HP培养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不仅有助于改善血清学水平,提高HP根除率,而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淮南地区 幽门螺杆菌 培养 耐药性 血清学水平 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多重PCR快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真菌及棘阿米巴角膜炎 被引量:3
3
作者 吴静 胡东 +4 位作者 杨小康 张荣波 顾志波 孙丹 张世武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317-2320,共4页
目的建立多重PCR体系对单纯疱疹病毒(HSV)、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同时诊断,并对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真菌进行菌属鉴定。方法建立两个多重PCR体系,检测HSVⅠ型、HSVⅡ型、4株棘阿米巴分离株及9种主要真菌性角膜炎致病真菌,比较该体系... 目的建立多重PCR体系对单纯疱疹病毒(HSV)、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同时诊断,并对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真菌进行菌属鉴定。方法建立两个多重PCR体系,检测HSVⅠ型、HSVⅡ型、4株棘阿米巴分离株及9种主要真菌性角膜炎致病真菌,比较该体系对真菌临床菌株、人类基因组及其他血液常见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效果。结果根据DNA模板,该体系可扩增出不同特异性条带,能够准确检测HSV和棘阿米巴,并将9种待测真菌分为4个菌属。84株真菌受试菌株中81株的鉴定结果与常规鉴定结果一致。该体系对人类基因组及其他血液常见致病微生物DNA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模板最低阳性扩增的浓度均为10 fg。结论通过两个多重PCR体系可同时诊断HSV、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并可将真菌性角膜炎在菌属水平进行鉴定。该方法具有高效、简便、特异、灵敏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 棘阿米巴角膜炎 多重PCR
下载PDF
眼部铁线虫感染1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朱玉霞 万淑敏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45,共1页
患者,男,23岁,淮南市洛河镇人。因右眼严重不适,分泌物增多,伴充血红肿、刺痛、异物感,时有虫爬或蠕动样感觉。于2009年8月2日自行挑出线虫1条,随即赴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眼科诊治。检查发现,右眼下睑结膜近内侧处有一不规则... 患者,男,23岁,淮南市洛河镇人。因右眼严重不适,分泌物增多,伴充血红肿、刺痛、异物感,时有虫爬或蠕动样感觉。于2009年8月2日自行挑出线虫1条,随即赴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眼科诊治。检查发现,右眼下睑结膜近内侧处有一不规则似囊肿状的凸起物,结膜充血。挑破囊肿物,取出线虫2条,随即浸于70%乙醇,8月7日送本教研室鉴定。虫体黄棕色,线状。体壁较厚且粗糙,前后粗细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线虫感染 眼部 结膜充血 分泌物增多 医院集团 淮南市 异物感 睑结膜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侯成功 詹景红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9年第9期1609-1610,共2页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87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筛选出了4个危险因素,即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升高...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87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筛选出了4个危险因素,即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升高、血清IgG水平降低和住院天数。结论尽量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及早纠正患者蛋白营养不良,防止。肾功能损害或恶化,对降低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交叉感染
原文传递
肝硬化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崔春吉 赞景红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3 573例肝硬化患者与168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LDL-C水平,并分析血清LDL-C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分级以及某些并发症等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LD...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3 573例肝硬化患者与168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LDL-C水平,并分析血清LDL-C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分级以及某些并发症等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LDL-C水平为(1.67±0.94) 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2±0.67) mmol/L(t =4.67,P<0.01).肝硬化患者中死亡组LDL-C水平为(1.30±1.11) mmol/L,显著低于存活组的(1.73±0.90) mmol/L(t=9.45,P<0.01);肝功能B级组LDL-C水平为(1.74±0.92) mmol/L,显著低于A级组的(2.04±0.76) mmol/L(q=11.55,P<0.01);肝功能C级组LDL-C水平为(1.28±0.97) mmol/L,显著低于A级组的(2.04±0.76) mmol/L(q=29.25,P<0.01)、B级组的(1.74±0.92) mmol/L(q=17.71,P<0.01);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LDL-C水平为(1.33±0.84) mmol/L,显著低于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的(1.76 ±0.95) mmol/L(t=11.12,P<0.01);并发原发性肝癌组LDL-C水平为(1.93±1.10) mmol/L,显著高于未并发原发性肝癌组的(1.54±0.82) mmol/L(t=12.02,P<0.01).肝硬化组lDL-C水平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43,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LDL-C水平明显降低,且与患者的预后、肝功能分级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