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南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批战国铜镜
1
作者 汪茂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2期7-10,共4页
近年来,淮南市博物馆通过征集、发掘出土、案件移交、接受捐赠等途径,入藏战国铜镜近百面,加上原有的馆藏,共收藏有战国铜镜120面。新入藏的战国铜镜种类有素地镜、纯地纹镜、龙凤纹类镜(包括虺纹镜等)、山字纹镜、草叶纹镜、兽纹类镜等... 近年来,淮南市博物馆通过征集、发掘出土、案件移交、接受捐赠等途径,入藏战国铜镜近百面,加上原有的馆藏,共收藏有战国铜镜120面。新入藏的战国铜镜种类有素地镜、纯地纹镜、龙凤纹类镜(包括虺纹镜等)、山字纹镜、草叶纹镜、兽纹类镜等,数量大、种类多,其中不乏精品,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及铜镜铸造技艺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市博物馆 铜镜 战国
下载PDF
淮南市博物馆藏宋辽金铜镜
2
作者 陶治强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第18期63-64,F0003,共3页
淮南市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陆续采集、征集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百余面。本文摘取其中的宋辽金时期铜镜做一简要的介绍,以期为研究古人用镜史提供资料。
关键词 淮南市博物馆 宋辽金时期 铜镜 不同历史时期
下载PDF
凝重朴实 沉稳内敛——淮南市博物馆黑釉瓷赏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继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第5期13-17,共5页
“寿州瓷黄”是陆羽在《茶经》中对寿州窑瓷器最显著特点的记载,这使得许多人对寿州窑釉色的认知至今仍停留在仅烧造黄釉瓷的狭窄层面上。事实上,作为注重釉色的寿州窑在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创造性地成功烧制黄釉瓷同时,其黑釉瓷... “寿州瓷黄”是陆羽在《茶经》中对寿州窑瓷器最显著特点的记载,这使得许多人对寿州窑釉色的认知至今仍停留在仅烧造黄釉瓷的狭窄层面上。事实上,作为注重釉色的寿州窑在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创造性地成功烧制黄釉瓷同时,其黑釉瓷、褐釉瓷、酱红釉瓷的烧制一样非常成功,且特点显著。寿州窑的黑釉瓷与黄釉瓷一样同属青瓷系列,其主要着色剂氧化铁在氧化气氛中生成黑色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釉瓷 寿州窑 淮南市博物馆 红釉瓷 黄釉瓷 底径 剥釉 垂腹 工匠们 穿带壶
下载PDF
唐人尚黄 盛世气象——淮南市博物馆馆藏唐代寿州窑黄釉瓷赏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继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第4期4-10,共7页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我国五大水系之一的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见于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的寿州窑便坐落于此。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中晚期,兴于隋,盛于唐,渐衰于五代。其中心窑场主要位于淮南市东部的上窑镇境内,此地位于...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我国五大水系之一的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见于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的寿州窑便坐落于此。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中晚期,兴于隋,盛于唐,渐衰于五代。其中心窑场主要位于淮南市东部的上窑镇境内,此地位于华东腹地,丘陵起伏,植被茂盛,瓷土蕴含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窑 淮南市 唐代 博物馆 馆藏 气象 盛世 唐人
下载PDF
博物馆文物摄影分析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继武 《艺术科技》 2016年第1期247-247,共1页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或者遗迹,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和智慧,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文化的尊重和爱惜。在摄影分类中,文物摄影属于静物摄影...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或者遗迹,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和智慧,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文化的尊重和爱惜。在摄影分类中,文物摄影属于静物摄影范畴,对再现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阐述博物馆文物摄影的特征,并介绍摄影环境配置、光应用和摄影构图等内容在博物馆文物摄影工作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物摄影 特征 内容 分析
下载PDF
安徽省淮南市汤家孤堆战国墓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辉 汪茂东 +4 位作者 李凤翔 方玲 柴政良(绘图/拍摄) 叶恒(拍摄) 方强(拍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40,F0002,F0003,共11页
为配合项目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淮南市博物馆对安徽省淮南市汤家孤堆两座战国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均为墓道东向的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一号墓为积炭墓,二号墓为有附属墓上建筑的积蚌墓。两座墓几乎都被盗掘一空,但结构... 为配合项目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淮南市博物馆对安徽省淮南市汤家孤堆两座战国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均为墓道东向的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一号墓为积炭墓,二号墓为有附属墓上建筑的积蚌墓。两座墓几乎都被盗掘一空,但结构基本完整,为夫妇异穴并葬墓。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特征,两座墓应为战国晚期楚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家孤堆 战国晚期 积炭墓 积蚌墓 楚墓
原文传递
淮南市先秦文化遗存的考古学观察
7
作者 陶治强 《淮海文汇》 2020年第3期54-56,共3页
一、遗址分布与类型淮南市现存的先秦遗址,依据淮南市地理地貌特点,简单地划分为三个小的片区:舜耕山以南地区、西部地区、淮河以北地区。山南分布的遗址相对集中,有欢灯庙、钱大庙、寺滩地、曹孤堆、龚丘寺、何家孤堆、魏家孤堆、孤堆... 一、遗址分布与类型淮南市现存的先秦遗址,依据淮南市地理地貌特点,简单地划分为三个小的片区:舜耕山以南地区、西部地区、淮河以北地区。山南分布的遗址相对集中,有欢灯庙、钱大庙、寺滩地、曹孤堆、龚丘寺、何家孤堆、魏家孤堆、孤堆地和孤堆圩孜。西部地区的遗址有:李家孤堆、大头岗、吴老郢、翻咀顶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观察 文化遗存 淮河以北地区 地理地貌 先秦遗址 淮南市 舜耕山
原文传递
淮南市出土一件战国原始瓷罐
8
作者 徐孝忠 《文物》 1988年第4期65-65,共1页
1983年,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红卫轮窑厂在施工取土中,出土一件青釉直条纹双系瓷罐(见图),后送往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件瓷罐属战国原始青瓷。瓷罐直口,广肩,腹较偏,最大径在腹上部,下腹内收,平底微内凹。肩部有对称的... 1983年,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红卫轮窑厂在施工取土中,出土一件青釉直条纹双系瓷罐(见图),后送往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件瓷罐属战国原始青瓷。瓷罐直口,广肩,腹较偏,最大径在腹上部,下腹内收,平底微内凹。肩部有对称的两个小圆系,每个系的两侧各有一组对称的谷纹。谷纹以外的肩部和上腹部各饰一周抹断的直条纹。器身满施青釉,腹下部及底部有脱釉现象;器内釉几乎全部脱落。灰胎微泛红色,胎壁较薄,质地坚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瓷 淮南市 战国 原始青瓷 出土文物 安徽省 上海博物馆 条纹 腹上部 专家鉴定
原文传递
淮南市下陈村发现一座东汉墓
9
作者 杨鸠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7-90,共4页
淮南市淮河南岸的黑泥洼乡下陈村原有一个中型孤堆(淮南市化肥厂的东面约50米处)(图一),高约3米,孤堆底部为圆形,直径约20米。由于当地群众长期在孤堆上取土,迄今已将孤堆挖成平地,并运来砖瓦准备在此建房。淮南市博物馆闻讯后,到现场... 淮南市淮河南岸的黑泥洼乡下陈村原有一个中型孤堆(淮南市化肥厂的东面约50米处)(图一),高约3米,孤堆底部为圆形,直径约20米。由于当地群众长期在孤堆上取土,迄今已将孤堆挖成平地,并运来砖瓦准备在此建房。淮南市博物馆闻讯后,到现场作了调查,确定此地是一座古墓葬,并向省文物部门汇报。1986年3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杨鸠霞同志会同淮南市博物馆周墨兵、徐孝忠、沈汉青等同志对该墓进行了钻探调查和清理发掘工作。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市 博物馆 文物考古 发掘 水波纹 古墓葬 化肥厂 随葬器物 陶器 弦纹
原文传递
简论隋唐时期寿州窑的发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陶治强 《文物春秋》 2011年第1期39-44,F0002,共7页
寿州窑是隋唐时期淮河流域著名的陶瓷生产基地,其产品种类丰富,产销量巨大,满足了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也繁荣了市场。寿州窑的发展受益于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经济的有利政策,又得益于当地天然资源的优势及交通运输业的便利,因而... 寿州窑是隋唐时期淮河流域著名的陶瓷生产基地,其产品种类丰富,产销量巨大,满足了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也繁荣了市场。寿州窑的发展受益于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经济的有利政策,又得益于当地天然资源的优势及交通运输业的便利,因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瓷器生产和贸易竞争中夺得商机,长盛不衰,成为唐代的"六大名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时期 淮河流域 寿州窑 发展
下载PDF
安徽江淮地区战国楚墓简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陶治强 《文博》 2009年第3期17-22,共6页
安徽江淮地区近些年来陆续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楚国墓葬,墓葬规模大小不一,随葬品多寡有别,丰富而又特点鲜明的楚国墓葬为揭示战国晚期这片地域的文化面貌,历史概况提供了价值不菲的资料。本文从战国楚墓在江淮地区的分布、形制特点着手... 安徽江淮地区近些年来陆续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楚国墓葬,墓葬规模大小不一,随葬品多寡有别,丰富而又特点鲜明的楚国墓葬为揭示战国晚期这片地域的文化面貌,历史概况提供了价值不菲的资料。本文从战国楚墓在江淮地区的分布、形制特点着手、浅谈了墓葬呈现的几个特点及反映的社会历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江淮地区 战国楚墓 墓葬形制 随葬器物特点
下载PDF
漫谈寿州窑瓷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陶治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3期17-19,共3页
枕头是人们寝室必备用品,其出现的历史十分悠久,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隋代出现了瓷枕,唐代瓷枕在南北各地窑场均有烧造,比较常见,成为人们夏季喜爱的生活用品。寿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创造性地烧制出各式各样的瓷枕,有脉枕、头枕... 枕头是人们寝室必备用品,其出现的历史十分悠久,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隋代出现了瓷枕,唐代瓷枕在南北各地窑场均有烧造,比较常见,成为人们夏季喜爱的生活用品。寿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创造性地烧制出各式各样的瓷枕,有脉枕、头枕以及随葬用枕。宋代的寿州窑也烧造瓷枕,从现有遗存看,产品形式比较单一,仅见黄色元宝形瓷枕。淮南博物馆中留存至今的几十枚唐宋时期的寿州窑瓷枕,为研究寿州窑瓷器的品类、烧造工艺,枕头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窑 唐宋 瓷枕 烧造工艺
下载PDF
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葬俗刍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陶治强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44,共4页
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遗址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文化内涵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从1989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对其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 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遗址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文化内涵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从1989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对其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本文主要从该遗址的大汶口晚期墓葬葬制葬俗方面进行论述,从其宗教信仰、社会风俗、人口结构、生产生活入手,探讨尉迟寺遗址的文化性质及它与周边地区其他文化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尉迟寺 大汶口文化晚期 葬制葬俗
下载PDF
寿州窑盛极而衰的历史因素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陶治强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1年第5期57-61,共5页
中国唐代七大名窑之一的寿州窑,在历经初创、成长和发展之后,唐代晚期受压于内外交困窘境,无力经营,逐步走向了衰落。至南宋,寿州窑被迫停烧。寿州窑反映了独特的地方文化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为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中国唐代七大名窑之一的寿州窑,在历经初创、成长和发展之后,唐代晚期受压于内外交困窘境,无力经营,逐步走向了衰落。至南宋,寿州窑被迫停烧。寿州窑反映了独特的地方文化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为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增添了新活力,为民生福祉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窑 辉煌业绩 衰落表现 衰亡因素
下载PDF
寿州窑瓷器造型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治强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0年第2期30-33,共4页
江淮名窑寿州窑,创烧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衰落于五代宋。在其悠长的发展历程里,寿州窑烧制了许许多多的陶瓷用品,大致可分为饮食器、盛储器、酒具、文具、寝具、玩具、建筑用瓷等,釉色崇尚黄、黑釉,造型浑厚饱满,古朴沉稳,姿... 江淮名窑寿州窑,创烧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衰落于五代宋。在其悠长的发展历程里,寿州窑烧制了许许多多的陶瓷用品,大致可分为饮食器、盛储器、酒具、文具、寝具、玩具、建筑用瓷等,釉色崇尚黄、黑釉,造型浑厚饱满,古朴沉稳,姿态万千,多样的的造型符号传递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瓷器制作水平和审美文化,为深入研究中国古陶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当今的文创产品开发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窑 器物种类 造型特点 文化因素
下载PDF
寿州窑烧造的象生瓷 被引量:3
16
作者 陶治强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第6期224-226,共3页
江淮明珠寿州窑,烧造了许多别开生面的象生瓷,或为玩具或为日用器皿,造型生动,情趣盎然.象生瓷是科学与艺术的化身,是功能与审美的载体.通过对它们形态、审美、工艺、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发展、民俗、艺术,为推进... 江淮明珠寿州窑,烧造了许多别开生面的象生瓷,或为玩具或为日用器皿,造型生动,情趣盎然.象生瓷是科学与艺术的化身,是功能与审美的载体.通过对它们形态、审美、工艺、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发展、民俗、艺术,为推进寿州窑文化和淮河文化深入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窑 象生瓷 造型与审美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安徽寿州窑考古出土黄釉瓷的成分特征研究
17
作者 李合 陈超 汪茂东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7-73,共7页
位于安徽淮南市上窑镇等地的寿州窑是古代著名的窑口,以烧制黄釉瓷著称于世。实验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安徽寿州窑考古发掘出土的59件黄釉瓷标本的胎釉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寿州窑出土黄釉瓷胎体符合北方瓷器... 位于安徽淮南市上窑镇等地的寿州窑是古代著名的窑口,以烧制黄釉瓷著称于世。实验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安徽寿州窑考古发掘出土的59件黄釉瓷标本的胎釉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寿州窑出土黄釉瓷胎体符合北方瓷器胎体特征,即采用了高岭土类原料制胎;寿州窑黄釉属于高钙釉,但未采用南方以唐代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制胎原料与钙质原料混合的釉料配方,而采用或借鉴了北方地区的制釉技术。从科学技术角度揭示了唐代寿州窑瓷器的胎釉原料与制瓷技术特征,这对于补充和完善中国古陶瓷科技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窑 黄釉瓷 成分特征 制釉技术
下载PDF
寿州窑瓷器装饰艺术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陶治强 《中国艺术》 2021年第1期89-94,共6页
寿州窑的装饰艺术以釉色取胜,唐时黄釉甲天下,还盛行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唐代中晚期出现剪纸漏花和剪纸贴花的创新工艺。多样的装饰手法给寿州窑浑厚的胎体披上了美丽的外衣,使寿州窑瓷器的实用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通过梳理... 寿州窑的装饰艺术以釉色取胜,唐时黄釉甲天下,还盛行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唐代中晚期出现剪纸漏花和剪纸贴花的创新工艺。多样的装饰手法给寿州窑浑厚的胎体披上了美丽的外衣,使寿州窑瓷器的实用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通过梳理寿州窑装饰艺术的内涵,有利于呈现寿州窑的文化面貌和工艺水平,挖掘寿州窑更多的核心技艺,发挥寿州窑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窑 瓷器 装饰工艺 装饰特点
下载PDF
蒙古民族“色彩崇尚”下的元青花艺术
19
作者 陶治强 《西部文艺研究》 2022年第2期220-224,共5页
元青花是景德镇创烧的高温釉下彩绘瓷。它使用的钴蓝料有进口料、国产料以及混合料。进口料多用于胎质坚白的大型器,发色浓艳深沉。国产料多用于小型器物,发色灰暗。元青花器型有的沉稳厚重,有的胎薄轻巧。青花纹饰有的疏朗,有的繁复多... 元青花是景德镇创烧的高温釉下彩绘瓷。它使用的钴蓝料有进口料、国产料以及混合料。进口料多用于胎质坚白的大型器,发色浓艳深沉。国产料多用于小型器物,发色灰暗。元青花器型有的沉稳厚重,有的胎薄轻巧。青花纹饰有的疏朗,有的繁复多层,题材多种,绘画注重似与不似的神韵意趣。丰富的造型和多样的装饰图案形成了鲜明时代画面,显现了元代艺术家的智慧、构思和审美取向。元青花的成功问世,得益于蒙古族对“白”和“蓝”两色的崇拜和工匠的刻苦钻研精神。把元青花的审美和蒙古族的文化心理有机结合考察,有助于深入了解元朝的陶瓷生产工艺、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审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色彩崇拜 元青花 价值和影响
下载PDF
天长三角圩西汉墓出土的陶器
20
作者 陶治强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2年第11期145-146,共2页
三角圩西汉墓群流行釉陶器随葬,品种丰富,器形多样,釉层莹润明亮,“鼎、盒、壶”仿铜陶礼器延续了战国晚期的组合风格,为探究汉代葬俗丰富了材料。铅釉陶的出现打破了当时以彩绘为主的装饰局面,又为唐三彩以及各类釉上彩的发明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 三角圩 釉陶 造型与装饰 制作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