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设计与传统CAD/CAM设计的氧化锆全冠修复磨牙缺损的临床效果对比
1
作者 刘磊 沈丽丽 丁鑫 《口腔生物医学》 2024年第5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设计的氧化锆全冠与传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设计的氧化锆全冠修复磨牙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6例磨牙根管治疗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AI设计的氧化锆全冠修复)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设计的氧化锆全冠与传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设计的氧化锆全冠修复磨牙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6例磨牙根管治疗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AI设计的氧化锆全冠修复)和对照组(传统CAD/CAM设计的氧化锆全冠修复),每组各58例。对所有患者修复体试戴、粘固后即刻和戴牙1年后修复体边缘折裂与固位、边缘适应性、邻面解剖形态、牙周、周围黏膜、咬合适应性等进行评分。分别记录两组修复体设计所需要的时长、患者椅旁总计就诊时长。调查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组的修复治疗效果。结果:根据FDI评价标准对修复体进行临床修复效果评价,实验组牙冠外展隙形态更接近于天然牙,而对照组牙冠外展隙部位缺乏自然的颈部缩窄,实验组牙冠邻面解剖形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调磨后,在修复体粘固即刻及1年后复查时两组间该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边缘折裂与固位、边缘适应性、牙周、周围黏膜、咬合适应性)在修复体试戴、粘固后即刻和修复一年后三个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修复体设计总时长及患者椅旁就诊总时长均低于对照组(P<0.001)。修复1年后实验组平均满意度为96.55%,对照组平均满意度为9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锆全冠修复磨牙缺损时,AI设计的牙冠与传统CAD/CAM设计相比无明显缺陷,可节约时间与成本,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设计 CAD/CAM 氧化锆全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