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输注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王玥 顾小文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99-103,共5页
目的 分析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输注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3次以上(含3次)输注血小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CCI和PPR值及结合临床出血症状判断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通过单因素分析探讨患者血小板... 目的 分析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输注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3次以上(含3次)输注血小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CCI和PPR值及结合临床出血症状判断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通过单因素分析探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输注血小板次数以及患者性别、血型、是否用抗过敏药、脾大、放化疗、输血不良反应、乙肝病毒感染等是否为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输注无效(PTR)的危险因素。结果 100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322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272例次,输注有效率为84.47%;无效血小板输注50例次,输注无效率为15.53%。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血小板抗体、性别、输注前是否用抗过敏药、脾大、输血不良反应、乙肝病毒感染单因素分析,P值均小于0.05;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年龄、血型、放化疗、输注次数、细菌培养单因素分析,P值均大于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血小板抗体阳性、脾大、输血不良反应、乙肝病毒感染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输注前应用抗过敏药则可以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OR<1,P<0.05)。结论 女性、脾大、输血不良反应、乙肝病毒感染、血小板抗体阳性等是多次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危险因素,应用抗过敏药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可能对于某些特殊人群)输注无效的发生。对于临床需要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前,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提前干预,对症治疗后再进行血小板输注,以提高输注疗效,节约血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输注 输注疗效 影响因素 血小板
下载PDF
大样本住院患者血型意外抗体检测结果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顾小文 王玥 尤建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701-705,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住院患者血型意外抗体检测结果及其产生的危险因素,为推动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2800名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法和盐水介质法完成意外抗体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为阳性组(62例)和阴性... 目的观察分析住院患者血型意外抗体检测结果及其产生的危险因素,为推动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2800名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法和盐水介质法完成意外抗体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为阳性组(62例)和阴性组(22738例)。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阳性组进行意外抗体特异性鉴定,并统计抗体特异性分布特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意外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结果22800名住院患者中,意外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7%(62/22800)。62名患者中,Rh血型系统抗体占40.32%(25/62),MNS血型系统抗体占14.52%(9/62)、Lewis血型系统抗体占比6.45%(4/62)、Kidd血型系统抗体占1.61%(1/62)、混合抗体占比20.97%(13/62)、自身抗体占比6.45%(4/62)、其他占比9.68%(6/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组患者性别、年龄、妊娠史、输血史、输血次数、疾病类型与意外抗体阴性组患者比较,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11.142、6.994、12.453、4.762、5.493、92.381,P均<0.05),2组患者在民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3.719,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0岁、有输血史、输血次数>3次、有妊娠史、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内科重症疾病是意外抗体阳性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针对有输血要求的患者,尤其是具备上述危险因素的,建议输血前进行意外抗体的筛查与鉴定,规避相应抗体,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以保证临床输血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外抗体 筛查 危险因素 输血安全 住院患者 血型
下载PDF
抗-E联合抗-JK^(a) 致交叉配血不合病例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顾小文 朱从奎 尤建国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1年第9期1489-1493,1499,共6页
目的分析临床手术备血患者交叉配血不合原因,选择相合血液输注。方法通过查阅患者病史,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Rh系统分型,Kidd系统分型,毛细管离心等方法找出相合血液。结果患者体内含有抗-E联合抗-JK^(a)抗体,患者Rh系统分型及Kid... 目的分析临床手术备血患者交叉配血不合原因,选择相合血液输注。方法通过查阅患者病史,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Rh系统分型,Kidd系统分型,毛细管离心等方法找出相合血液。结果患者体内含有抗-E联合抗-JK^(a)抗体,患者Rh系统分型及Kidd系统分型结果为CCee,JK^(a-b+)。结论患者体内存在Rh系统和Kidd系统抗体,筛选与患者Rh和Kidd系统分型一致且卡式IAT法配血相合的红细胞输注,输注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抗体筛查 抗体鉴定 交叉配血 抗-JK^(a) 抗-E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顾小文 尤建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67-1571,共5页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疗效,并分析ITP经血浆置换治疗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ITP经血浆置换治疗有效的患者病历资料,设为有效组;另收集...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疗效,并分析ITP经血浆置换治疗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ITP经血浆置换治疗有效的患者病历资料,设为有效组;另收集同期本院收治的39例ITP经血浆置换治疗无效的患者病历资料,设为无效组。收集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入院时的实验室指标,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检验血浆置换治疗ITP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无效组患者入院时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8、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BAFF)水平均明显高于有效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脾肿大占比均明显高于有效组(P<0.05),两组患者的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脾肿大、HP感染、入院时血清IL-6、IL-18、BAFF过表达均可能是血浆置换治疗ITP无效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入院时血清IL-6、IL-18、BAFF过表达及脾肿大、HP感染等均可能是导致ITP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无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 疗效 白细胞介素 B细胞激活因子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FOXM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顾小文 朱从奎 +2 位作者 张连美 蔡少薇 尤建国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年第2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讨FOXM1基因在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技术检测FOXM1 mRNA在肝细胞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肝细胞癌组织中FOXM1 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1);FOXM1 mRNA在低分化肝细胞癌组... 目的探讨FOXM1基因在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技术检测FOXM1 mRNA在肝细胞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肝细胞癌组织中FOXM1 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1);FOXM1 mRNA在低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组(P<0.01);FOXM1 mRNA高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肿瘤数目(P=0.010)、肿瘤分化程度(P=0.002)、脉管浸润(P=0.029)、血清AFP水平(P=0.004)、临床分期(P=0.003)显著相关;FOXM1mRNA过表达的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率下降(P=0.010)。结论 FOXM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FOXM1基因有可能成为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FOXM1 预后
下载PDF
Rh系统简单特异性自身抗体血清学鉴定与分析
6
作者 张刘仟 马玲 +2 位作者 邵雷 臧炫月 尤建国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586-589,共4页
目的:通过2例Rh系统简单特异性自身抗-e抗体案例的鉴定和分析,了解简单特异性自身抗体的血清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患者进行ABO、Rh表型分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抗体进行检测;进一步采用不同表型细胞... 目的:通过2例Rh系统简单特异性自身抗-e抗体案例的鉴定和分析,了解简单特异性自身抗体的血清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患者进行ABO、Rh表型分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抗体进行检测;进一步采用不同表型细胞对患者血清吸收后进行抗体鉴定,并对吸收后细胞再次放散检测。结果:患者均为e抗原阳性,血清和放散液中表现出抗-e抗体格局,该抗体只能被e抗原阳性细胞吸收,而不能被e抗原阴性细胞吸收。结论:该2例抗体为简单特异性自身抗e抗体,不能被e抗原阴性细胞吸收,与类抗体特征存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特异性自身抗体 抗体鉴定 抗-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