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严谨完善的理论对同源词系联的重要指导作用——从《同源字典》收词疏误说起 |
于智荣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2
|
|
2
|
八股文与明清戏曲关系摭谈 |
徐虹
|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8 |
0 |
|
3
|
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命题新解 |
潘繁生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7 |
1
|
|
4
|
江南文化的区域界定及诗性精神的维度 |
张兴龙
|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5
|
文学的思维品格及其功能——对文学存在意义的一种解证 |
傅金祥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6
|
受害者的施害逻辑与自审——近年来“文革”题材小说的新走向 |
张景兰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7
|
正言若反——《老子》的悖异修辞 |
刘云汉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8
|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 |
伏涤修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 |
9
|
|
9
|
《围城》语言变异美论析 |
王修志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10
|
现代汉语中的AB/BA式异序词 |
王俊霞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1
|
民间视野下的“文革” |
张景兰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2
|
明代人对《西厢记》剧体的体认 |
伏涤修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13
|
《古代汉语》通假字注释匡误 |
于智荣
杨萍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14
|
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 |
王俊霞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
6
|
|
15
|
在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中营造审美的乌托邦——评阿多诺的否定美学观 |
伏涤修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16
|
《荀子·劝学》“完”字解诂 |
于智荣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7
|
动词做状语的构成方式及语义特征 |
朴正实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18
|
“幻灯事件”与“找茬事件”——竹内好的别样解读 |
张景兰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9
|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元素分析 |
周慧玲
|
《文教资料》
|
2008 |
5
|
|
20
|
先锋小说中的“文革”叙事——以《黄泥街》《一九八六年》为例 |
张景兰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