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辅助生殖技术患者流产胎儿人白细胞抗原-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观贵 吴彤华 +5 位作者 朱元昌 尹彪 宋成 陈晓燕 曾勇 林奇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行辅助生殖技术后流产但染色体数目正常的胎儿人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情况,以期揭示其与流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片段分析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47例体外受精(IVF)流产胎... 目的探讨行辅助生殖技术后流产但染色体数目正常的胎儿人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情况,以期揭示其与流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片段分析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47例体外受精(IVF)流产胎儿(IVF流产组)、35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流产胎儿(ICSI流产组)及49例自然妊娠但选择行人工流产的胎儿(染色体数目正常;对照组)的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14bp插入/缺失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HLA-G基因+14/+14、+14/-14和-14/-14基因型频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果提示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不是引起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方式妊娠的染色体数目正常胎儿流产发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生殖技术 流产胎儿 染色体数目正常 人白细胞抗原-G 多态性
下载PDF
反复妊娠失败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调节性T细胞功能相关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7
2
作者 刁梁辉 丁锦丽 +3 位作者 尹太郎 黄春宇 杨菁 曾勇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705-710,共6页
目的分析反复妊娠失败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调节性T细胞相关生物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n=23)、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n=33)与对照组(n=15)... 目的分析反复妊娠失败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调节性T细胞相关生物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n=23)、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n=33)与对照组(n=15)女性FOXP3、CTLA-4和TGF-β3水平。通过Vectra~自动病理成像定量分析系统计算其阳性细胞率。结果 RIF组、RM组患者子宫内膜CTLA-4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TGF-β3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FOXP3阳性细胞率与CTLA-4阳性细胞率显著正相关(r=0.68,P<0.01)。结论 RIF、RM患者子宫内膜种植窗期TGF-β3、CTLA-4表达异常,表明TGF-β3、CTLA-4可能参与RIF、RM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免疫耐受调节,影响其子宫内膜容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种植失败 复发性流产 调节性T细胞 FOXP3 CTLA-4 TGF-Β3
下载PDF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胡晓东 梁佩燕 +5 位作者 黄春宇 李观贵 陈现 刘翠翠 刁梁辉 曾勇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733-738,共6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LIT)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M)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4例uRM患者进行3次LIT治疗,治疗前后均在其黄体中期采集外周血,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Th1/Th2型细胞...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LIT)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M)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4例uRM患者进行3次LIT治疗,治疗前后均在其黄体中期采集外周血,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Th1/Th2型细胞因子。结果 94例患者中26例失访,7例生化妊娠,2例异位妊娠,48例成功分娩,11例再次自然流产。所有患者3次LI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CD3+CD4+CD8-T细胞和CD3+CD4-CD8+T细胞分别占CD3+T细胞的比例,以及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Th1细胞占Th细胞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Th1细胞占Th细胞的比例、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比值和TNF-α/IL-10比值在治疗后均显著性降低(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LIT治疗前后成功妊娠患者和再次流产患者的T细胞亚群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Th1/Th2比值在成功妊娠患者中显著下降(P<0.001),而再次流产患者中并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LIT改变uRM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功能,降低Th1/Th2比值,使患者趋于以Th2为主的免疫状态而有利于成功妊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外周血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硫酸羟氯喹联合抗凝药物治疗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连若纯 余姝毅 +5 位作者 王晓晖 陈现 许健 李玉叶 刘冬思 曾勇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162-1167,共6页
目的评价硫酸羟氯喹(HCQ)联合抗凝药物治疗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查尿HCG阳性且诊断符合悉尼标准的APS患者109例,行HCQ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根据是否... 目的评价硫酸羟氯喹(HCQ)联合抗凝药物治疗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查尿HCG阳性且诊断符合悉尼标准的APS患者109例,行HCQ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根据是否联合使用HCQ分为HCQ组和对照组,48例HCQ联合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为HCQ组;61例只接受常规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HCQ组治疗后验孕日抗β2糖蛋白1抗体IgG(抗β2-GP1抗体IgG)、抗心磷脂抗体IgM(aCL-IgM)、抗心磷脂抗体IgG(aCL-IgG)滴度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抗AnnexinV抗体及抗β2-GP1抗体IgM滴度虽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HCQ组抗β2-GP1抗体IgG、aCL-IgG及抗AnnexinV抗体平均滴度较对照组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HCQ组早期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4%vs.27.1%,P<0.05),3个月继续妊娠率及活婴出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4%vs.72.9%;89.6%vs.82.0%),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CQ联合常规抗凝药物与常规抗凝治疗相比可以更有效降低APS患者早期流产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aCL-IgG、抗β2-GP1抗体IgG滴度水平发挥作用,但仍需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羟氯喹 抗磷脂综合征 抗凝治疗
下载PDF
41例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行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后临床妊娠结局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蔡靖 刘红杰 +6 位作者 沈树秋 林奇 麦文婷 尹彪 邹淑玲 叶燕萍 曾勇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行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后的临床妊娠结局,为此类不孕症患者的辅助生殖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41例携带染色体平衡易位的不孕症患者(观察组)及751例染... 目的:探讨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行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后的临床妊娠结局,为此类不孕症患者的辅助生殖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41例携带染色体平衡易位的不孕症患者(观察组)及751例染色体正常不孕症患者(对照组)在行常规IVF/ICSI-ET治疗后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41例观察组患者中24例为常规IVF治疗周期,17例为ICSI治疗周期。41对不孕夫妇中28例为原发性不孕,11例有不良妊娠、生育史。2组患者女方年龄、获卵数、MⅡ卵数、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晚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畸形胎儿率、死胎分娩率、活胎分娩率、每取卵周期活胎分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胚胎种植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早期流产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1例观察组中有19对夫妇先后在27个移植周期中获得妊娠,并最终成功分娩了22个婴儿。结论:通过常规IVF/ICSI-ET治疗结合产前诊断技术,携带染色体平衡易位的不孕症患者可获得理想的临床妊娠结局,是一种相对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易位 遗传 受精 体外 精子注射 细胞质内 胚胎移植 植入前诊断 平衡易位
下载PDF
调节性B细胞在妊娠过程中的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现 何书贵 +2 位作者 林蓉 何来宾 曾勇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由于妊娠独特的免疫学特性,B细胞的多效功能被高度关注。调节性B(Breg)细胞是一类具有负性免疫调节功能的B细胞亚群,可通过产生白介素-10(IL-10)、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调节免疫耐受。近年来,Breg细胞在妊娠... 由于妊娠独特的免疫学特性,B细胞的多效功能被高度关注。调节性B(Breg)细胞是一类具有负性免疫调节功能的B细胞亚群,可通过产生白介素-10(IL-10)、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调节免疫耐受。近年来,Breg细胞在妊娠期间母-胎界面和周围血免疫耐受调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Breg细胞在妊娠过程中的免疫调节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B细胞 妊娠 免疫耐受
下载PDF
不同时期子宫内膜搔刮对IVF/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连若纯 王晓晖 +3 位作者 林蓉 黄春宇 曾惠敏 莫美兰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722-72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子宫内膜搔刮治疗对IVF/ICSI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生殖中心行子宫内膜搔刮治疗后IVF/ICSI新鲜胚胎移植的99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搔刮时间及次数不同...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子宫内膜搔刮治疗对IVF/ICSI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生殖中心行子宫内膜搔刮治疗后IVF/ICSI新鲜胚胎移植的99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搔刮时间及次数不同分为3组:促排卵前一月经周期的黄体中期行1次搔刮者为干预组1,共43例;促排卵前一月经周期的增生早期及黄体中期行2次搔刮者为干预组2,共25例;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共31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胚胎移植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3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n使用情况、获卵数、HCG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囊胚移植比例等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1和干预组2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43.4%、46.0%)、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5.1%、64.0%)及活婴出生率(分别为55.8%、56.0%)均略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2.4%、61.3%和51.6%),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在促排卵前一月经周期的黄体中期行1次或是在增生早期及黄体中期行2次子宫内膜搔刮治疗,均不能明显改善IVF/ICSI患者新鲜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但该结果仍需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探讨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搔刮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妊娠结局
下载PDF
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_2糖蛋白I抗体的检测价值 被引量:16
8
作者 曾勇 梁佩燕 +5 位作者 刁梁辉 赵明 黄春宇 陈伟洪 金燕 陈现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98-1002,共5页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谱、抗心磷脂抗体(aCL)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aβ_2-GPI)是否可作为不明原因不孕(UI)患者行体外IVF-ET前病因筛查的检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5年1月~4月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ET标准方案的UI患者(UI组...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谱、抗心磷脂抗体(aCL)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aβ_2-GPI)是否可作为不明原因不孕(UI)患者行体外IVF-ET前病因筛查的检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5年1月~4月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ET标准方案的UI患者(UI组,108例)和正常已孕妇女(对照组,2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采用多重微珠免疫法检测ANA谱,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L和aβ_2-GPI抗体。结果 UI组ANA总阳性率为14.8%(16/108),而对照组无一例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I组aCL总阳性率为38.0%(41/108),显著高于对照组[8.3%(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I组aβ2-GPI总阳性率为9.3%(10/108),高于对照组[8.3%(2/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A和aCL阳性可能是引起不明原因不孕的重要因素,检测两者水平将有助于分析其病因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核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 抗Β2糖蛋白I抗体 不明原因不孕
下载PDF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宫腔内灌注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奇 连若纯 +6 位作者 陈现 刘翠翠 刁梁辉 黄春宇 陈晓燕 曾勇 梁佩燕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9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宫腔内灌注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39例拟行冷冻胚胎移植的RI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在移植前3 d抽取外周...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宫腔内灌注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39例拟行冷冻胚胎移植的RI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在移植前3 d抽取外周血20 ml,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后行宫腔灌注。对照组移植前未行自体PBMC宫腔灌注。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血清卵泡刺激激素(FSH)、取卵周期数、移植周期数、移植胚胎数和单周期移植优质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胚胎种植率(22.8%vs.6.4%)和临床妊娠率(50.0%vs.17.6%)比较,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单周期活婴出生率(45.0%vs.17.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PBMC宫腔内灌注治疗可以提高RIF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故可作为RIF患者胚胎移植前提供可选择的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种植失败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宫腔内灌注 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对IVF/ICSI患者控制性促排卵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连若纯 徐仕儒 +3 位作者 许健 刁梁辉 黄春宇 曾勇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50-55,共6页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IVF/ICSI治疗患者OHSS的发生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本院行IVF/ICSI治疗的69例患者,在降调日、扳机日以及验孕日取血,使用Mini VIDAS全自动化荧光酶标免疫测试系统进行D-... 目的评估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IVF/ICSI治疗患者OHSS的发生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本院行IVF/ICSI治疗的69例患者,在降调日、扳机日以及验孕日取血,使用Mini VIDAS全自动化荧光酶标免疫测试系统进行D-二聚体检测,分析D-二聚体在促排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扳机日D-二聚体水平与OHSS发生倾向相关性,并分析正常妊娠组(即成功分娩)和妊娠失败组(即未能成功妊娠或分娩)两组间验孕日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1)D-二聚体浓度在降调日、扳机日及验孕日分别为(280±160)ng/ml、(240±190)ng/ml、(1 100±540)ng/ml,降调日与扳机日D-二聚体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验孕日显著上升(P<0.001)。(2)扳机日E2水平[(9 530±4 484)pmol/L]与D-二聚体浓度[(240±190)ng/ml]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1,P>0.05)。(3)取卵个数≥20个疑似OHSS或已确诊OHSS的患者与接受新鲜胚胎移植患者(取卵<20个)在扳机日的D-二聚体浓度无显著差异[(250±220)ng/ml vs.(240±190)ng/ml,P>0.05]。(4)验孕日正常妊娠组D-二聚体浓度[(1 200±580)ng/ml]高于妊娠失败组[(900±420)n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并不足以评估控制性促排卵(COH)过程中高凝状态,扳机日或验孕日D-二聚体水平对OHSS的发生及不良妊娠结局无预测作用。对于COH过程中高凝状态的准确评估,可能需要同时监测多个凝血或纤溶指标,临床医生更要结合临床,不能仅凭D-二聚体水平判断患者的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控制性超促排卵 卵巢过度刺激征 妊娠结局
下载PDF
维生素D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士儒 王云霞 +5 位作者 连若纯 张諝 陈伟洪 何来宾 陈婉如 陈现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16-321,共6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对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99例RM患者黄体中期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根据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将... 目的探讨维生素D对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99例RM患者黄体中期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根据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将其分为三组:维生素D正常组(vitamin D normal,VDN)、维生素D不足组(vitamin D insufficiency,VDI)和维生素D缺乏组(vitamin D deficiency,VDD)。对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RM患者补充1,25(OH)2D,分析维生素D补充对RM患者的NK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 CD3^-CD56^+NK细胞比例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VDI组中NK细胞毒性在效靶比(effector-to-target ratio,E:T)为50∶1(51.6±8.8 vs.45.3±12.4)(P<0.05)、25∶1(43.2±9.1 vs.35.8±11.8)(P<0.01)和12.5∶1(30.2±10.3 vs.23.0±10.6)(P<0.01)这三个条件下均显著高于VDN组。补充维生素D后,可显著降低E:T为50∶1(41.6±14.0 vs.51.0±10.5)(P<0.01)、25∶1(34.9±14.3 vs.43.1±10.8)(P<0.01)和12.5∶1(22.6±11.4 vs.29.9±10.7)(P<0.01)的NK细胞毒性。结论低水平维生素D的RM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毒性增加,而补充1,25(OH)2D可在一定程度上降调NK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NK细胞比例 NK细胞毒性 复发性流产
下载PDF
CD19^+CD24^(hi)CD38^(hi)调节性B细胞在复发性流产合并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现 何书贵 +3 位作者 连若纯 林蓉 何来宾 曾勇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目的探讨调节性B细胞(Breg)在复发性流产(RM)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PS)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例对照女性、18例复发性流产合并抗磷脂综合征患者(APS/RM)和37例无抗磷脂综合征的复发性流产患者(Non-APS/RM)外周血CD19^+CD24^(h... 目的探讨调节性B细胞(Breg)在复发性流产(RM)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PS)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例对照女性、18例复发性流产合并抗磷脂综合征患者(APS/RM)和37例无抗磷脂综合征的复发性流产患者(Non-APS/RM)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 Breg细胞比例及表达IFN-γ或TNF-α的辅助性T细胞(Th)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CD19^+CD24^(hi)CD38^(hi) Breg细胞比例在APS/RM组[(3.42±1.31)%vs.(7.16±1.28)%,P<0.01]和Non-APS/RM组[(4.79±1.10)%vs.(7.16±1.28)%,P<0.01]显著降低,外周血表达IFN-γ的Th细胞比例在APS/RM组[(29.20±8.01)%vs.(20.60±2.63)%,P<0.01]和Non-APS/RM组[(25.00±6.06)%vs.(20.60±2.63)%,P<0.01]中均显著增高,表达TNF-α的Th细胞比例在APS/RM组[(46.30±7.36)%vs.(29.70±3.94)%,P<0.01]和Non-APS/RM组[(39.70±9.35)%vs.(29.70±3.94)%,P<0.01]中亦显著增高。与Non-APS/RM组相比,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 Breg细胞比例在APS/RM组显著降低(P<0.01),而表达IFN-γ或TNF-α的Th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组中CD19^+CD24^(hi)CD38^(hi) Breg细胞比例与表达IFN-γ(r2=0.38,P<0.05)或TNF-α(r2=0.49,P<0.05)的Th细胞比例呈显著负相关性,而在APS/RM组和Non-APS/RM组中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PS/RM患者存在明显免疫失衡,即表达IFN-γ或TNF-α的Th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可能与CD19^+CD24^(hi)CD38^(hi) Breg细胞表达减低导致的免疫抑制功能不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抗磷脂综合征 Breg细胞 IFN-γ TNF-α Th细胞
下载PDF
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IVF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成 曾勇 +5 位作者 万才云 徐士儒 张宏展 黄菊 黄丽施 胡晓东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年第7期119-121,123,共4页
目的探讨精液中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ET的543个新鲜取卵周期。根据精子形态分析结果,将正常形... 目的探讨精液中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ET的543个新鲜取卵周期。根据精子形态分析结果,将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x)不小于参考值下限4%的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A组:4%≤x≤8%,B组:8%<x≤12%,C组:12%<x≤15%,D组:x>15%。比较4组的受精率、多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以及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结果 4组间在女方年龄、男方年龄及不孕年限、获卵数和MⅡ卵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受精率、多PN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等受精及胚胎发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等妊娠结局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4%时,逐渐升高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并不会对IVF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以及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临床结局
原文传递
早期去除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成 万才云 +4 位作者 成金泉 黄菊 黄丽施 胡晓东 蔡靖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年第4期144-145,121,共3页
目的观察精卵孵育4h后早期去除颗粒细胞对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早期补救ICSI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患者的同周期卵子分为两组(除去完全受精失败以及受精率低下的治疗周期),精卵孵育4h后去除颗粒细胞组(125... 目的观察精卵孵育4h后早期去除颗粒细胞对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早期补救ICSI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患者的同周期卵子分为两组(除去完全受精失败以及受精率低下的治疗周期),精卵孵育4h后去除颗粒细胞组(1259个卵子)和孵育18h后去除颗粒细胞组(1201个卵子),比较两组的受精率、2PN率、多PN率、卵裂率以及优质胚胎率;对17例常规体外受精完全失败以及受精率低下的患者进行早期补救ICSI,观察妊娠结局。结果 4h组的受精率、2PN率以及多PN率均明显高于18h组(P<0.05),而优质胚胎率明显低于18h组(P<0.05);17例进行早期补救ICSI的患者中,11例临床妊娠,其中1例异位妊娠,剩余10例继续妊娠中。结论精卵孵育4h后去除颗粒细胞对受精和胚胎发育都有影响,但是早期补救ICSI却可以改善常规体外受精不良患者的临床结局。因此,需要对常规体外受精患者的受精结局做出预判断,才能减少早期去除颗粒细胞的不利影响,发挥早期补救ICSI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细胞 体外受精 胚胎发育
原文传递
采用FISH技术对202例ART患者早期自然流产绒毛全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研究
15
作者 林奇 吴彤华 +5 位作者 李观贵 曾勇 陈晓燕 沈树秋 杨静 尹彪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12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妊娠后早期自然流产与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关系。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202例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进行了全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分析,其中IVF患者132例,ICSI患者70例。结果经ART治疗妊娠... 目的探讨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妊娠后早期自然流产与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关系。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202例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进行了全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分析,其中IVF患者132例,ICSI患者70例。结果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为63.86%(129/202),其中以三体型最常见,占83.72%(108/129);IVF组与ICSI组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64.39%和62.86%(P>0.05);新鲜胚胎移植组与冷冻胚胎移植组非整倍体发生率分别为62.99%和65.33%(P>0.05);≤35岁组和>35岁组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55.00%和76.83%(P<0.01)。结论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大部分由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所致,并且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生殖技术 自然流产 绒毛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染色体非整倍体
原文传递
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检测评估复发性流产风险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易辉 陈现 +5 位作者 谢楠玉 何书贵 许健 符运凤 张谞 曾勇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9年第16期3752-3755,共4页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aPL)与复发性流产次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生殖免疫中心收治的125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复发性流产组,另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3月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早期孕检的144例正...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aPL)与复发性流产次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生殖免疫中心收治的125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复发性流产组,另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3月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进行早期孕检的144例正常妊娠女性为对照组.检查两组血清中aCL和抗β2糖蛋白Ⅰ抗体(aβ2GPI)水平,分析其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结果复发性流产组aCL-IgG、aCL-IgM及aCL总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复发性流产组aβ2GPI-IgM和aβ2GPI总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均无aβ2GPI-IgG阳性病例.复发性流产组临床妊娠阳性者aCL阳性率低于阴性者(P<0.05).aCL和aβ2GP Ⅰ抗体的阳性率并不随着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变化.结论 aCL阳性可能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一个危险因素,aCL和aβ2GPI阳性可能与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次数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抗心磷脂抗体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
原文传递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晓东 梁佩燕 +5 位作者 刁梁辉 刘翠翠 陈晓燕 黄春宇 曾勇 陈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11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突变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miscarriage,u RM)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突变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miscarriage,u RM)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方法,检测52例u RM患者(u RM组)和16例可孕妇女(对照组)MTHFR C677T和MTHFR A1298C位点多态性。结果 u RM组中MTHFR 677C/T(26.9%vs 25.0%,P=1.00)和677T/T(17.3%vs 6.3%,P=0.43)基因型频率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30.8%vs 18.8%,P=0.19)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u RM组中MTHFR 1298 A/C(23.1%vs 18.8%,P=0.98)和1298 C/C(13.5%vs 12.5%,P=0.73)基因型频率以及C等位基因频率(25.0%vs 15.6%,P=0.27)高于对照组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MTHFR C677T和A1298C基因位点突变可能与u RM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C677T A1298C
原文传递
不孕患者自身因素和胚胎形态学评价指标与囊胚形成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成 万才云 +4 位作者 鲍忠剑 成金泉 黄菊 张宏展 曾勇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孕患者自身因素以及体外培养Day3胚胎形态学指标与囊胚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894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周期的Day3移植后剩余的16 191个胚胎进行囊胚培养至Day6,分析女方年龄、不孕因素、体外受精方式、DAY3胚胎卵裂球... 目的探讨不孕患者自身因素以及体外培养Day3胚胎形态学指标与囊胚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894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周期的Day3移植后剩余的16 191个胚胎进行囊胚培养至Day6,分析女方年龄、不孕因素、体外受精方式、DAY3胚胎卵裂球数目以及碎片程度与囊胚形成的关系。结果女方年龄≤30岁组、31-35岁组和≥36岁组之间的囊胚形成率分别为31.38%(2315/7376)、29.42%(1773/6025)和22.15%(618/2790),并且组与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明原因不孕组的囊胚形成率26.41%(904/3423)低于排卵障碍组29.84%(588/1970)、盆腔输卵管组29.28%(2124/7255)、子宫内膜异位组30.26%(361/1193)和男方因素组31.02%(729/2350),且P<0.05;常规体外受精组的囊胚形成率29.25%(3234/11055)与卵胞浆单精子注射组27.69%(1472/5136)无统计学差异;DAY3卵裂球数目≥7个组、5-6个组和≤4个组的囊胚形成率分别为47.78%(1035/2166)、31.53%(2079/6594)和21.42%(1592/7431),并且组与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DAY3碎片程度≤10%组、11-30%组和≥31%组的囊胚形成率分别为33.54%(2719/8106)、25.99%(1951/7507)和6.23%(36/578),并且组与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方年龄、不明原因不孕以及Day3胚胎形态学指标卵裂球数目和碎片程度都是影响囊胚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保证囊胚体外培养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患者自身条件以及胚胎发育情况,可以为临床合理运用囊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因素 胚胎形态学 囊胚形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