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权重依赖荧光寿命成像检测甘油-水混合物黏度
1
作者 罗腾 赵谊华 +2 位作者 陆原 严伟 屈军乐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1230,共10页
目的基于荧光寿命成像技术,提出一种黏度检测的新方法,并评估不同权重荧光寿命在区分甘油-水混合物黏度的能力,从而提供对黏度区分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方法采用电子学中的权重依赖原理,分别引入了振幅加权平均荧光寿命(τ_(m))和强度加... 目的基于荧光寿命成像技术,提出一种黏度检测的新方法,并评估不同权重荧光寿命在区分甘油-水混合物黏度的能力,从而提供对黏度区分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方法采用电子学中的权重依赖原理,分别引入了振幅加权平均荧光寿命(τ_(m))和强度加权平均荧光寿命(τ_(i))。通过τ_(m)和τ_(i)检测甘油-水混合物黏度变化。振幅加权平均荧光寿命反映了荧光信号振幅与时间的关系,而强度加权平均荧光寿命则关注荧光信号强度的时变特性。结果τ_(m)和τ_(i)两种结果相互佐证,这不仅提高了对甘油-水混合物黏度变化的可靠性,同时也揭示了τ_(m)和τ_(i)在检测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尽管τ_(m)在捕捉荧光信号振幅变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τ_(i)在考虑荧光信号强度的时变特性时表现出更高的黏度检测准确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τ_(i)更为敏感,微环境黏度检测可以直接利用τ_(i)进行分析。这为实时、高灵敏度的微流体黏度监测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通过对τ_(m)和τ_(i)的综合利用,不仅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甘油-水混合物的黏度信息,而且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更为适用的参数进行深入分析。结论振幅加权和强度加权的结合可以在不同条件下更为灵敏地识别黏度的微小变化。这种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对多参数的同时关注,提高了对黏度变化的敏感性和可分辨性。因此,这种权重依赖的荧光寿命成像技术不仅为甘油-水混合物的黏度探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同时也为微流体、流变学以及新型功能材料研究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寿命 黏度 权重 甘油
下载PDF
无乳链球菌临床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的影响
2
作者 吴家燕 施逸怡 +2 位作者 程航 邓向斌 邓名贵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9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无乳链球菌(GBS)临床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GBS临床分离株136株,检测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四环素(tet)耐药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其与替加环素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无乳链球菌(GBS)临床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GBS临床分离株136株,检测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四环素(tet)耐药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其与替加环素敏感性的关系。结果:GBS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为69.1%,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替加环素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P>0.05)。该研究临床分离的GBS携带四环素tetM基因,ST19型、ST17型菌株数量高(25株),ST17型对替加环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该地区GBS对替加环素较为敏感,ST17型菌株对替加环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将其作为临床感染的治疗思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无乳链球菌 敏感性
下载PDF
脑卒中后失语症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梦月 盛佑祥 赵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4期1273-1277,共5页
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数据库)、WANFANG DATA(万方数据库)及PubMed(Pubmed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对近十年来有关卒中后失语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并综述,笔者认为,弥散张量成像能够作为一种可靠的工具... 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数据库)、WANFANG DATA(万方数据库)及PubMed(Pubmed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对近十年来有关卒中后失语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并综述,笔者认为,弥散张量成像能够作为一种可靠的工具,用于客观有效地评估卒中后失语症,并探究卒中后失语症的康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失语症 言语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康复机制
下载PDF
基于静息态fMRI对头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梗死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曹玉婷 梁育源 赵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41-145,175,共6页
目的:基于静息态fMRI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探讨头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梗死潜在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方法:筛选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576例,最终纳入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头针组9例、rTMS组13例、... 目的:基于静息态fMRI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探讨头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梗死潜在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方法:筛选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576例,最终纳入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头针组9例、rTMS组13例、头针联合rTMS组12例,3组均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2周的头针、rTMS及头针联合rTMS干预。干预前后行静息态fMRI扫描。统计VMHC在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经Alphasim校正显示,头针组双侧背外侧额上回、额中回、辅助运动区、颞中回、颞下回、角回、小脑、距状裂的VMHC均较干预前增强(均P<0.05);rTMS组双侧颞下回、角回的VMHC均较干预前增强(均P<0.05);头针联合rTMS组双侧背外侧额上回、颞极、小脑均较干预前减弱(均P<0.05)。结论:头针和rTMS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梗死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不同脑区的半球间功能连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梗死 头针 经颅磁刺激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