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2015年深圳某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郑金鑫 王红燕 +6 位作者 徐芹珍 蒲彰雅 李多云 陈重 邓向斌 邓启文 余治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8-244,共7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起病后30 d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5年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分析30 d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21例患者入组... 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起病后30 d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5年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分析30 d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21例患者入组,其中MRSA血流感染检出率为17.4%(21/121)。相比较于MSSA血流感染,MRSA血流感染中年龄≥65岁老年患者更多、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更为常见(P值分别为0.026、0.035和0.001);并且MRSA血流感染患者中复数菌感染更多和接受了更多的不恰当初始抗感染治疗(P值分别为0.005和0.001)。患者起病后30 d内的死亡率为18.2%(22/12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仅实体肿瘤(OR,8.932,P=0.004)和感染性休克(OR,56.721,P<0.001)是患者起病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实体肿瘤和感染性休克,比MRSA感染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流感染 死亡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感染患者临床分离株与定植株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蒲彰雅 余治健 +7 位作者 陈重 邓向斌 白冰 李多云 刘晓军 韩雪莹 林佛君 邓启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3-345,350,共4页
目的研究1例患者体内利奈唑胺(LZD)耐药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定植株同源性特点。方法对1例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其中2株分离自尿标本,8株分离自粪便标本)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粪肠球菌之间的同... 目的研究1例患者体内利奈唑胺(LZD)耐药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定植株同源性特点。方法对1例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其中2株分离自尿标本,8株分离自粪便标本)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粪肠球菌之间的同源性。结果患者进行LZD治疗前后,尿标本分离出的2株粪肠球菌均为LZD耐药株(MIC值分别为8 mg/mL,16 mg/mL),粪便中培养挑取的8株(治疗前6株,治疗后2株),其中LZD敏感4株,中介2株,耐药2株(MIC值波动在0.25~12 mg/mL)。通过PFGE分型检测提示10株粪肠球菌具有同源性。结论该例患者泌尿道和肠道检出的粪肠球菌具有同源性,提示LZD耐药肠球菌可能长期定植于患者体内,并可能发生移位导致耐药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粪肠球菌 临床耐药 定植 同源性
下载PDF
利奈唑胺治疗反复发作脊柱术后植入物感染1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蒲彰雅 余治健 +8 位作者 白冰 林佛君 韩雪莹 邓向斌 刘晓军 邓名贵 李多云 邱宇 邓启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2-435,共4页
脊柱术后植入物感染(spinal implant infection)属于难治性感染,需在系统分析患者基础状况、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病原菌类型及病原菌耐药谱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内外科治疗手段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治疗相对困难。治疗方法... 脊柱术后植入物感染(spinal implant infection)属于难治性感染,需在系统分析患者基础状况、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病原菌类型及病原菌耐药谱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内外科治疗手段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治疗相对困难。治疗方法通常需要在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外科清创、持续引流和内固定取出等外科治疗措施。部分患者可能造成内固定失败、局部愈合不良、神经功能障碍、假关节形成,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本院于2014年10月—2015年2月诊治1例脊柱术后植入物感染反复发作患者,现将其诊断和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感染 脊柱手术 脊椎关节病 手术部位感染 利奈唑胺 医院感染
下载PDF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耐药性、危险因素及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林佛君 蒲彰雅 +10 位作者 陈重 马孝煜 白冰 邓向斌 蔡博涛 徐广健 韩雪莹 胥志超 张波 余治健 邓启文 《微生物与感染》 2017年第5期299-306,共8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107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ESBL)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耐药特点、危险因素及临床结局,为防治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提供临床理论参考。选... 本研究旨在分析107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ESBL)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耐药特点、危险因素及临床结局,为防治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提供临床理论参考。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住院且血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的107例患者,根据药敏结果分成产ESBL血流感染组(20例)和非产ESBL血流感染组(87例)。107例患者血流感染主要继发于肺部感染(38.32%)及泌尿系感染(14.02%),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好。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内感染和入院前有外伤史为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总体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病死率为17.76%,产ESBL组与非产ESBL组之间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25%vs.16.09%)。结果提示,产ESBL不是预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危险因素 临床结局
下载PDF
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孝煜 蒲彰雅 +10 位作者 姚伟明 陈重 王红燕 程航 邓向斌 李多云 郑金鑫 邓名贵 刘晓军 邓启文 余治健 《微生物与感染》 2017年第4期217-221,共5页
分析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粪肠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感染提供临床参考。选取2010年1月—2015年9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住院的165例粪肠球菌感染患者,根据药敏结果分为利奈唑胺敏... 分析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粪肠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感染提供临床参考。选取2010年1月—2015年9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住院的165例粪肠球菌感染患者,根据药敏结果分为利奈唑胺敏感组(103例)和利奈唑胺中介/耐药组(62例)。165例粪肠球菌主要来源于中段尿培养,占53.94%,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培养(21.82%)、血培养(6.06%);科室分布以泌尿外科和肝胆外科为主,分别占35.76%和9.70%。单因素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暴露、留置尿管与感染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暴露、留置尿管为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提示应严格掌握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加强医院内感染的控制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利奈唑胺 危险因素
下载PDF
2例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血流感染的毒力及耐药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蒲彰雅 徐广健 +9 位作者 姚伟明 余治健 陈重 白冰 邓向斌 韩雪莹 林佛君 张波 胥志超 邓启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9-1003,共5页
目的对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从2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分离2株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分析患者治疗经过,2株分离菌编号为A、B,测定其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目的对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从2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分离2株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分析患者治疗经过,2株分离菌编号为A、B,测定其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毒力基因(esp、asa1、gelE、ace、agg、efaA、cylA、hyl)和利奈唑胺耐药相关基因,包括23SrRNA V区基因、cfr、cfr(B)及optrA基因片段,其中23SrRNA V区基因扩增产物送测序并分析有无突变位点。结果 2例患者培养出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后均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控制了临床症状。菌株A、B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氨苄西林、呋喃妥因敏感,对利奈唑胺中介(MIC均为4μg/mL),对万古霉素敏感(MIC分别为1μg/mL和4μg/mL)。2株菌均含有多种毒力因子,菌株A仅cylA、hyl为阴性,菌株B仅hyl、esp为阴性,其余毒力基因均为阳性。菌株A的23SrRNA V区存在G2621T突变,菌株B未发现突变位点。菌株A和B耐药基因cfr、cfr(B)、optrA均为阴性。结论此研究中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氨苄西林敏感,虽治疗结果提示利奈唑胺仍有效,但临床中选用利奈唑胺治疗需谨慎。靶位突变是该类药物重要的耐药机制,临床中治疗该类药物不敏感粪肠球菌感染需足够重视,其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粪肠球菌 细菌 耐药机制 毒力基因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因子、荚膜血清型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
7
作者 林佛君 陈重 +5 位作者 李多云 邓向斌 王红燕 邓名贵 白冰 刘晓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21期4-7,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荚膜血清型及其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荚膜血清型及其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耐碳青霉烯临床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毒力基因(rmpA、rmpA2、wabG、uge、fimH、mrkD、ycf、wcaG、entB、iron、hly、cnf、aerobactin)、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以及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共筛选出41株耐碳青霉烯临床菌株,结晶紫染色后肺炎克雷伯菌的平均OD550值为1.07±0.37;肺炎克雷伯菌荚膜血清型别与生物膜形成无相关性,毒力因子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abG、iron毒力因子与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结论: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携带wabG、iron毒力因子更易形成生物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 生物膜 毒力基因
下载PDF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Deng致病岛基因进化特点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重 郑金鑫 +7 位作者 杨唯枝 王红燕 姚伟明 邓向斌 李多云 刘晓军 余治健 邓启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分析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致病岛(PAIs)基因进化特点。方法 EPEC Deng分离自我国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鉴定该菌株血清型并进行药敏试验;采用Illumina 2000仪器对菌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序,PHAST软件定位菌株原噬菌体(prophages... 目的分析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致病岛(PAIs)基因进化特点。方法 EPEC Deng分离自我国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鉴定该菌株血清型并进行药敏试验;采用Illumina 2000仪器对菌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序,PHAST软件定位菌株原噬菌体(prophages,PPs)在染色体中的位置,MUMmer软件进行共线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了解同源基因进化规律。应用PAI_finder软件对基因组进行PAIs预测,了解PAIs核心区域(LEE)和核心基因同源进化规律,并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 EPEC Deng菌株归属O119∶H6,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余的抗菌药物均敏感。基因组(染色体)序列大小为5 025 482 bp(GC含量为50.52%),质粒序列大小为207 564 bp(GC含量为49.50%)。共找到17个PPs,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EPEC Deng株基因组与O26∶H11、O111∶H同源性较高;EPEC Deng株PAIs和核心基因均与RDEC-1和O26∶H413/89-1株具有高同源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紧密素(eae)及其受体(tir)多态性丰富,π值均>0.10,Ⅲ型分泌系统(TTSS)分泌蛋白相对稳定。结论此研究明确了EPEC Deng株基因组及PAIs的进化特点,有助于了解了本土分离的EPEC基因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高通量测序 全基因组序列 致病岛 核心基因 同源性
下载PDF
卡泊芬净对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白冰 林志伟 +7 位作者 徐广健 孙翔 陈俊文 涂浩鹏 李多云 余治健 邓启文 郑金鑫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07-611,共5页
目的分析卡泊芬净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情况。方法选取临床来源生物膜强阳性粪肠球菌1株及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粪肠球菌菌株10株,同时设卡泊芬净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加卡泊芬净,浓度为20μmol/L,对照组加生理盐水。采用结晶紫染... 目的分析卡泊芬净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情况。方法选取临床来源生物膜强阳性粪肠球菌1株及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粪肠球菌菌株10株,同时设卡泊芬净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加卡泊芬净,浓度为20μmol/L,对照组加生理盐水。采用结晶紫染色法,通过酶标仪检测两组粪肠球菌浮游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卡泊芬净对粪肠球菌临床株的浮游菌生长无抑制作用,可显著抑制菌株生物膜形成。结论卡泊芬净对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有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芬净 生物膜 粪肠球菌
下载PDF
人I型干扰素受体亚基稳定表达真核细胞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治健 李多云 +6 位作者 刘宝兰 刘晓军 邓名贵 杨唯枝 郑金鑫 陈重 邓启文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筛选及鉴定人I型干扰素受体亚基(IFNAR1)稳定表达真核细胞。方法:体外扩增IFNAR1基因片段,将双酶切后扩增片段和pc DNA3.1(+)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c DNA3.1-IFNAR1,转化BL21感受态细菌培养,提取重组质粒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鉴定。... 目的:筛选及鉴定人I型干扰素受体亚基(IFNAR1)稳定表达真核细胞。方法:体外扩增IFNAR1基因片段,将双酶切后扩增片段和pc DNA3.1(+)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c DNA3.1-IFNAR1,转化BL21感受态细菌培养,提取重组质粒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pc DNA3.1-IFNAR1转染肝癌细胞系Hep G2,新霉素筛选挑取阳性克隆细胞,蛋白质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分析阳性细胞IFNAR1表达水平。结果:经双酶切和测序验证pc DNA3.1-IFNAR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pc DNA3.1-IFNAR1转染Hep G2经新霉素筛选后获得稳定表达细胞系,蛋白质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证实这些细胞具有较好蛋白表达水平。结论:体外成功构建不同IFNAR1稳定表达水平的Hep G2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I型干扰素受体亚基 IFNAR1基因 重组质粒 稳定表达 真核细胞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及多位点序列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佛君 胥志超 +7 位作者 林志伟 陈重 王红燕 邓向斌 韩雪莹 张波 余治健 邓启文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11期1-3,共3页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毒力因子及其分子分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300例临床药敏试验提示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耐药以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临...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毒力因子及其分子分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300例临床药敏试验提示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耐药以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CRKP临床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毒力基因(rmpA、wabG、μge、fimH、mrkD、ycf、wcaG、entB、iroN、hly、cnf、aerobactin)。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45株CRKP临床菌株,临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提示所有菌株仅对阿米卡星敏感性好。所有菌株都至少携带1个毒力基因。45株CRKP可成功分成21个ST型别,无优势ST型别CRKP流行。结论:本地区CRKP都携带多个毒力基因,具有基因多态性,主要ST型别为ST15、ST37和ST2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 细菌 毒力基因 多位点序列分型
下载PDF
肠球菌属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金鑫 蒲彰雅 +6 位作者 徐芹珍 王红燕 李多云 陈重 邓向斌 邓启文 余治健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1027-1031,共5页
目的分析肠球菌属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入院后30 d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2015年由肠球菌属细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结果共59例肠球菌属血流感染患者,其中粪肠球菌33例,屎肠球菌24例,铅黄肠球... 目的分析肠球菌属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入院后30 d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2015年由肠球菌属细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结果共59例肠球菌属血流感染患者,其中粪肠球菌33例,屎肠球菌24例,铅黄肠球菌和鹑鸡肠球菌各1例。屎肠球菌组Charlson合并症评分≥5、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静脉导管来源感染的患者多于粪肠球菌组,分别为(62.5%vs 30.3%、33.3%vs 9.1%、83.3%vs 45.5%,P<0.0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屎肠球菌血流感染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分别为(79.2%vs 3.0%、75.0%vs 42.4%、54.2%vs 21.2%,P<0.0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仅糖皮质激素治疗(OR=7.644,P<0.05),静脉导管感染(OR=9.727,P<0.05)和环丙沙星耐药(OR=15.060,P<0.05)是患者入院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是两种差别较大的病原体,所导致的血流感染有其不同特征,应更加积极的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球菌属 血流感染 死亡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双歧杆菌肠道内调控表达肠道病毒71型VP1蛋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多云 刘晓军 +8 位作者 程航 陈重 邓名贵 郑金鑫 邓丽丽 徐俊 余治健 曾位森 邓启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2-426,465,共6页
目的构建重组肠道病毒71VP1基因双歧杆菌,制成口服疫苗,用于EV71感染预防。方法扩增EV71病毒VP1基因并将其插入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BAD/Xs中,构建VP1表达载体(pBBADs-VP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VP1蛋白在pBBADs-VP1转... 目的构建重组肠道病毒71VP1基因双歧杆菌,制成口服疫苗,用于EV71感染预防。方法扩增EV71病毒VP1基因并将其插入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BAD/Xs中,构建VP1表达载体(pBBADs-VP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VP1蛋白在pBBADs-VP1转化菌中的表达。选取BALB/c小鼠,分为B-VP1组、VP1组、GFP组和生理盐水组,B-VP1组口服pBBADs-VP1-转化双岐杆菌,VP1组腹腔注射大肠埃希菌表达纯化的重组VP1蛋白,GFP组口服pBBADs-GFP转化双岐杆菌,生理盐水组口服生理盐水,观察pBBADs-VP1-转化双岐杆菌口服免疫对EV71感染的免疫反应:包括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抗EV71-VP1抗体以及诱导脾脏和淋巴集结中Th1免疫反应。结果与GFP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B-VP1组及VP1组中和抗体滴度及抗EV71-VP1抗体水平,均显著增加;口服表达VP1蛋白长双歧杆菌和注射VP1蛋白都会诱导Th1细胞因子免疫反应(P<0.05),表达VP1蛋白长双歧杆菌较易诱导局部肠道的Th1模式,而注射VP1蛋白较易诱导全身性免疫。攻毒试验显示,VPI和B-VP1组新生鼠攻击后第15d(剂量1 000LD50)存活率分别为20.00%和16.67%,对照组无小鼠存活。结论利用长双歧杆菌表达VP1蛋白的口服疫苗可能成功激发针对EV71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用表达VP1的重组双歧杆菌免疫母鼠,可以赋予新生小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型 VP1蛋白 长双歧杆菌 口服免疫
原文传递
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spB蛋白结合短肽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陈重 廉婕 +8 位作者 郑金鑫 杨唯枝 王红燕 姚伟明 邓向斌 李多云 刘晓军 余治健 邓启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370-1372,共3页
目的探讨是否能够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关键蛋白EspB结合的短肽。方法采用体外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和纯化EspB蛋白情况,Western blot验证蛋白的表达;Ph.D.12-蛋氨酸噬菌体展示技术用来筛选EspB特异结合蛋白;EL... 目的探讨是否能够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关键蛋白EspB结合的短肽。方法采用体外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和纯化EspB蛋白情况,Western blot验证蛋白的表达;Ph.D.12-蛋氨酸噬菌体展示技术用来筛选EspB特异结合蛋白;ELISA方法用来鉴定这些特异性结合蛋白与EspB的亲和力。结果 Western blot验证从pET21b-EspB转染质粒中提取的EspB蛋白。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了噬菌体6、7、8、12候选蛋白,ELISA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候选蛋白与EspB蛋白的亲和力高于对照蛋白。结论我们的数据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研究策略即通过靶向结合EspB蛋白可抑制EPEC对上皮细胞的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致病大肠埃希菌 噬菌体展示技术 EspB蛋白 粘附与脱落损伤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文传递
血流感染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及分子分型特点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林佛君 胥志超 +8 位作者 林志伟 郑金鑫 陈重 程航 徐广健 韩雪莹 张波 余治健 邓启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4-367,371,共5页
目的研究血流感染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特点。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临床分离株血流感染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的高毒力基因,并进行荚膜血清型和ST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通过BD Phoenix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分... 目的研究血流感染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特点。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临床分离株血流感染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的高毒力基因,并进行荚膜血清型和ST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通过BD Phoenix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应用加克拉维酸复合药(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或头孢噻肟/克拉维酸)与单药(头孢噻肟或头孢他啶)的药敏纸片组合进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表型确证试验。结果 115株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分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占43.48%,50/115)和非Hvkp(non-HvKP,占56.52%,65/115)。与non-HvKP相比,HvKP更容易表现为高黏液性表型(44.00%VS 6.15%,P<0.01),且普遍携带rmpA(98.00%VS 4.61%,P<0.01)、rmpA2(50.00%VS 3.08%,P<0.01)、wcag(24.00%VS 2.15%,P<0.05)毒力基因。HvKP常为K1、K2荚膜血清型,non-HvKP常为K-nontypable血清型。本组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流行ST型别为ST23、ST65、ST37,其中Hvkp流行型为ST23、ST65和ST86。Hvkp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好于non-HvKP,其中发现产ESBLs耐药hvKP菌株4株。结论血液感染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易表现为高黏液性表型且普遍携带rmpA毒力基因,因此应注意检测肺炎克雷伯菌黏液性状、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以及ST分型,以利于hvkp感染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高毒力 毒力基因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血流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佛君 胥志超 +8 位作者 林志伟 郑金鑫 陈重 邓名贵 徐广健 韩雪莹 张波 余治健 邓启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49-552,559,共5页
目的研究血流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特点。方法采用PCR检测菌株中高毒力因子、荚膜血清型以及ST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加克拉维酸的复合药(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或头孢噻肟/克拉维酸)与单... 目的研究血流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特点。方法采用PCR检测菌株中高毒力因子、荚膜血清型以及ST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加克拉维酸的复合药(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或头孢噻肟/克拉维酸)与单药(头孢噻肟或头孢他啶)的药敏纸片组合进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表型确证试验。结果 128株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中,有23株产ESBLs(产ESBLs组),占17.97%(23/128);105株不产ESBLs(非产ESBLs组),占82.03%(105/125)。本地区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流行ST型别为ST23、ST65、ST37和ST29,其中ST23、ST29、ST65为非产ESBLs的优势ST型别菌株,而在产ESBLs菌株中无优势型别。两组菌在高黏液表型、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EBSLs组中发现8株高毒力产EBSLs肺炎克雷伯菌。结论临床诊疗中需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中识别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并给与及时的治疗,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EBLSs 毒力基因 分子分型
原文传递
无乳链球菌对奥马环素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凡路 施逸怡 +5 位作者 余治健 潘伟光 王红燕 程航 邓向斌 熊焱鹏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966-970,共5页
目的 研究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BS)对奥马环素(omadacycline,OMC)的药敏特点及其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耐药基因、毒力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5—2020年无乳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共136株,用微量... 目的 研究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BS)对奥马环素(omadacycline,OMC)的药敏特点及其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耐药基因、毒力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5—2020年无乳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共136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这些菌株对OMC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无乳链球菌的生物膜,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tet M、tet O、tet K、erm B、Optr A)和毒力基因(cpsⅢ、bca、fbs A、cps A、scp B)。结果 136株临床分离的无乳链球菌中,对OMC耐药的有20株(14.7%),中介有64株(47.1%),敏感有52株(38.2%);生物被膜阳性菌株有57株(41.9%),对OMC敏感的有20株(35.1%),生物被膜阴性菌株有79株(58.1%),对OMC敏感的有32株(40.5%),两组菌株敏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62,P<0.001),但生物被膜阳性菌株组间对OMC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824)。tet M、tet O、erm B、Optr A耐药基因阳性菌株耐药率均高于阴性菌株,tet K耐药基因阳性菌株耐药率低于阴性菌株,无乳链球菌是否有耐药基因tet M(Z=0.815,P=0.415)、tet O(Z=0.151,P=0.88)、tet K(Z=0.567,P=0.571)、erm B(Z=1.198,P=0.231)均对OMC敏感性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是否有耐药基因Optr A对OMC敏感性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13,P=0.004)。毒力基因cpsⅢ、bca、fbs A、cps A、scp B携带率均>50%,无乳链球菌是否有毒力基因cpsⅢ(Z=0.222,P=0.824)、bca(Z=0.141,P=0.888)、fbs A(Z=0.813,P=0.416)、cps A(Z=1.615,P=0.106)均对OMC敏感性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是否有毒力基因scp B对OMC敏感性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4,P=0.004),但是scp B阳性菌株的秩均值及耐药率均小于阴性菌株。结论 无乳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降低了对OMC的敏感性,但生物被膜阳性菌株组间对OMC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无乳链球菌是否存在耐药基因tet M、tet O、tet K、erm B和毒力基因cpsⅢ、bca、fbs A、cps A、scp B与OMC的耐药无关,但耐药基因Optr A的存在与OMC的耐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奥马环素 生物被膜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原文传递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粪肠球菌耐药株23S rRNA V区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多云 余治健 +6 位作者 徐俊 刘晓军 邓名贵 潘伟光 郑金鑫 陈重 邓启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6-317,375,共3页
目的阐明体外诱导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核糖体23SrRNA V区基因位点变异特征。方法收集1株血流感染的粪肠球菌和1株粪肠球菌质控菌ATCC29212(编号分别为F3和F4菌株,均为利奈唑胺敏感株),通过体外浓度倍增法诱导利奈唑胺耐药;挑取单克隆... 目的阐明体外诱导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核糖体23SrRNA V区基因位点变异特征。方法收集1株血流感染的粪肠球菌和1株粪肠球菌质控菌ATCC29212(编号分别为F3和F4菌株,均为利奈唑胺敏感株),通过体外浓度倍增法诱导利奈唑胺耐药;挑取单克隆,经E-test条测定MIC值,获得各菌株的耐药浓度梯度;提取耐药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23SrRNA V区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与野生株比较,获得V区的突变位点。结果经体外多步法诱导利奈唑胺耐药的不同MIC值粪肠球菌共13株。PCR测序分析2株母株均无变异位点,23SrRNA V区的突变位点主要是G2576U,此外还有T2504A、G2505A、C2610A、C2424U。结论体外多步法可诱导粪肠球菌利奈唑胺耐药,耐药机制与23SrRNA V区位点突变密切相关,突变位点随着MIC值的增高而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利奈唑胺耐药 23S核糖体RNA基因
原文传递
环丙沙星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转录谱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重 李多云 +8 位作者 程航 邓向斌 邓名贵 潘伟光 杨唯枝 王红燕 姚伟明 余治健 邓启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环丙沙星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转录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在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数生长期加入不同浓度环丙沙星(高浓度组4μg/ml,低浓度组2μg/ml),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分别于0、45、90、135和180min时收集菌液,提取细...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环丙沙星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转录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在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数生长期加入不同浓度环丙沙星(高浓度组4μg/ml,低浓度组2μg/ml),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分别于0、45、90、135和180min时收集菌液,提取细菌总RNA,使用表达谱芯片检测环丙沙星作用后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在转录过程中的基因变化,分析各时间点大肠埃希菌转录水平差异;筛选差异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4μg/ml环丙沙星组大肠埃希菌共有1 724个基因转录上调,1 806个基因转录下调,2μg/ml组中共有988个基因转录上调,2 297个基因转录下调。在表达差异的基因中,以编码假设合成蛋白及转录调控蛋白基因数最多。两组中有共性的基因为21个,这些基因在不同浓度及所有的5个时间点均下调表达,表达的基因包括编码ABC转运膜蛋白基因和菌毛蛋白基因。在2μg/ml与4μg/ml组的对比中,未观察到环丙沙星影响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岛毒力基因的表达差异(P>0.05)。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结论不同浓度环丙沙星体外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转录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别,但对耐药相关基因转录具有显著影响,这些影响是否与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环丙沙星 转录谱表达 多重耐药
原文传递
一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重 李多云 +8 位作者 程航 邓向斌 邓名贵 潘伟光 杨唯枝 王红燕 姚伟明 余治健 邓启文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分析并找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Deng(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ng,EPEC Deng)的全基因组序列特点。方法 EPEC Deng来源于我国婴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菌株采用诊断血清鉴定血清型,通过自动细菌鉴定仪,使用微量肉汤法进... 目的分析并找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Deng(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ng,EPEC Deng)的全基因组序列特点。方法 EPEC Deng来源于我国婴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菌株采用诊断血清鉴定血清型,通过自动细菌鉴定仪,使用微量肉汤法进行药敏试验。进一步提取细菌总DNA,构建测序文库,通过Illumina 2000仪器测序,然后利用多引物PCR等方法进行补缺口及拼接,最终获得完整的全基因组。采用相关软件获得基因序列,通过对比已知的蛋白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EPEC Deng菌株归属O119:H6,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及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对其余的抗菌药物均敏感。EPEC Deng基因组包含5 233 046 bp,GC含量50.48%。基因组通过注释后总共有5 347个编码蛋白序列,80个t RNA的编码基因,以及22个完整的r RNA基因编码的操纵子。EPEC染色体基因组中含有致病岛,大小约为40Kb左右,与数据库中的一个37Kb的致病岛(AF200363.1)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达到99%。结论完成了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组精细测序分析,PAI是EPEC致病的关键,为进一步研究菌株的进化关系提供了基因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高通量测序 全基因组序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