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氏腹针联合中药周期法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生殖内分泌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郑晨思 潘丽萍 +1 位作者 罗丹 黄健玲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9期165-168,共4页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联合中药周期法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生殖内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7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药组给予腹针+中药治疗,腹针组单独使用腹针治疗,西药组采用克罗米芬(CC)联合注射用绒促性素治疗,分别治疗3...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联合中药周期法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生殖内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7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药组给予腹针+中药治疗,腹针组单独使用腹针治疗,西药组采用克罗米芬(CC)联合注射用绒促性素治疗,分别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基础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泌乳素(PRL)、睾酮(T)及排卵期LH、E_2的变化,对比分析3组疗效。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88.89%,腹针组总有效率92.59%,西药组总有效率56.6 7%。针药组及腹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P<0.05)。针药组及腹针组基础T水平治疗前后的差值均大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针药组及腹针组排卵期E_2水平治疗前后的差值均大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结论:薄氏腹针联合中药能改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月经情况及临床症状,调节生殖内分泌,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卵障碍性不孕 薄氏腹针 中药周期法 生殖内分泌
下载PDF
腹针联合中药周期疗法治疗肾虚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2
作者 郑晨思 罗丹 +2 位作者 潘丽萍 黄健玲 薄智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2-486,共5页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中药周期疗法对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将84例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腹针联合中药组(针药组,27例)、腹针组(27例)和克罗米芬联合绒促组(西药组,30例)。针药组采用腹针联...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中药周期疗法对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将84例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腹针联合中药组(针药组,27例)、腹针组(27例)和克罗米芬联合绒促组(西药组,30例)。针药组采用腹针联合中药周期治疗,腹针组采用单纯腹针治疗,西药组采用克罗米芬(CC)及注射用绒促性素(HCG)治疗,每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妊娠除外。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卵泡发育情况和子宫内膜厚度、形态,以及月经情况、中医症候评分,统计妊娠率,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均不同程度恢复排卵,针药组排卵率59.3%(16/27),腹针组排卵率55.6%(15/27),西药组排卵率53.3%(16/30),3组间排卵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及腹针组治疗后围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针药组治疗后围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高于西药组(P<0.05);针药组及腹针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形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形态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及腹针组治疗后月经情况、中医症候评分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针药组治疗后月经情况评分高于西药组(P<0.05),针药组、腹针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高于西药组(均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88.9%(24/27),腹针组为92.6%(25/27),均高于西药组的56.7%(17/30,均P<0.01)。针药组及腹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腹针联合中药周期疗法能改善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月经情况及临床症状,疗效优于CC联合HCG,并能提高排卵率、改善围排卵期子宫内膜容受性以提高受孕率,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卵障碍性不孕 肾虚 腹针 中药 子宫内膜容受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