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和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在口腔正畸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汪双喜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3期90-92,共3页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和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在口腔正畸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10月接诊的80例错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进行治疗;研究...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和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在口腔正畸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10月接诊的80例错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治疗后牙周组织保护素的表达水平、上中切牙凸距差等指标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成功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牙周组织保护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研究组患者的牙周组织保护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下齿槽座角、尖牙间宽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支抗技术治疗错畸形,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支抗技术 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 口腔正畸
下载PDF
附着龈重建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汪双喜 《临床医学工程》 2016年第10期1351-1352,共2页
目的分析附着龈重建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可行性。方法 84例接受口腔修复术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均对牙龈进行处理4周之后进行种牙修复,两组对牙龈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照组进行常规牙龈缝合,实验组进行附着龈重建... 目的分析附着龈重建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可行性。方法 84例接受口腔修复术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均对牙龈进行处理4周之后进行种牙修复,两组对牙龈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照组进行常规牙龈缝合,实验组进行附着龈重建术处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4周、术后6个月的附着龈宽度,以及入院时、术后6个月的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 PI)。结果所有患者术后4周、术后6个月的附着龈宽度均大于入院时,实验组术后4周、术后6个月的附着龈宽度均大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m PI评价结果中,实验组0级、3级百分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BI评价结果中,实验组0级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口腔种植修复术患者采用附着龈重建术安全可行、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龈重建术 口腔种植修复 可行性
下载PDF
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辉 张雯雯 +2 位作者 刘故乡 李新 曹军 《实用医技杂志》 2017年第4期431-432,共2页
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向相邻间隙与组织进行扩散,不仅局限于单个间隙感染,还可能引起下纵隔性炎、脓毒血症、海绵窦血栓静脉炎以及多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机体健康及生命。目前提出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施行微创切口负压引流治疗,... 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向相邻间隙与组织进行扩散,不仅局限于单个间隙感染,还可能引起下纵隔性炎、脓毒血症、海绵窦血栓静脉炎以及多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机体健康及生命。目前提出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施行微创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为明确微创切口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并作相应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间隙感染 微创切口 负压引流 邻间隙 不良反应观察 多间隙 临床资料 脓毒血症 下纵隔 畸形愈合
下载PDF
放射性颌骨坏死局部病灶菌群分析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辉 王成 +3 位作者 翁军权 张雯雯 杨冬叶 侯劲松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研究放射性颌骨坏死(ORN)局部病灶的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5日至2015年9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ORN患者局部病灶渗出液标本共106份,送检进行细菌... 目的研究放射性颌骨坏死(ORN)局部病灶的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5日至2015年9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ORN患者局部病灶渗出液标本共106份,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检出菌群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06份送检标本中31份(29.2%)无细菌生长,75份(70.8%)分离培养出细菌。培养出细菌的标本中,双重和多重感染14份(13.2%),单菌种感染61份(57.5%);所有有菌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6种(95株),其中需氧菌25种(78株)、厌氧菌11种(17株),分别占比69.4%和30.6%。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比例较高。结论 ORN局部病灶细菌谱分布广泛,呈现出菌群多样性,且部分患者为无菌性坏死,因此临床上有必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放射性 细菌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