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心脏移植临床经验(附10例报告) 被引量:1
1
作者 姬尚义 姚滨 +9 位作者 杨建安 王小雷 叶晓青 刘志红 陈伟新 陈长春 杨晓涵 谭敏 张艳辉 张玉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1期810-812,共3页
目的总结10例原位心脏移植经验,探讨该方法的近、远期疗效。方法10例心脏移植患者均为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术前左室射血指数(EF)值10%~29%(21.2±3.3)%,10例患者术前均有频发室性早搏。5例患者用标准法,5例为双腔静脉法。供心热缺... 目的总结10例原位心脏移植经验,探讨该方法的近、远期疗效。方法10例心脏移植患者均为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术前左室射血指数(EF)值10%~29%(21.2±3.3)%,10例患者术前均有频发室性早搏。5例患者用标准法,5例为双腔静脉法。供心热缺血时间2.6~6.7(4.2±1.0)min,冷缺血时间110~175(.141.2±16.3)min。抗排斥反应采用环孢素(CSA)+骁悉(MMF)+甲基泼尼松(Pred)三联方案。结果10例患者均在术后1~3个月内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均恢复到0~Ⅰ级。随访4.0~42.5(36.4±19.6)个月,晚期死亡2人,8人状况良好。结论原位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做好供、受体的选择,血液配型及组织配型,尽量缩短热、冷缺血时间和术中良好的吻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抗排斥反应药物的应用和抗排斥反应的密切观察是取得远期疗效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充血性 心脏移植
下载PDF
原位心脏移植的初步体会
2
作者 姬尚义 姚滨 +8 位作者 杨建安 王小雷 叶晓青 刘志红 陈伟新 王湘 陈长春 杨晓涵 谭敏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总结9例原位心脏移植经验,探讨该方法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心脏移植病人9例,均患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为0.10-0.29(0.21±0.03),均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用标准法处理5例,用双腔静脉法4例... 目的总结9例原位心脏移植经验,探讨该方法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心脏移植病人9例,均患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为0.10-0.29(0.21±0.03),均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用标准法处理5例,用双腔静脉法4例。供心热缺血时间2.6-6.7(4.2±1.0)min,冷缺血时间110- 175(141±16)min。抗排斥反应采用环孢素、麦考酚酸酯和甲泼尼龙三联方案,以环孢素为主。维持其血药浓度200μg/L;综合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观察排斥反应,必要时行心内膜活检。结果手术全部成功,病人均在术后1-3月内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均恢复到0-Ⅰ级。随访4-42(27±20)个月,除1例病人在8个月时自行停服免疫抑制药因排斥反应死亡外,其余8例病人健康状况良好,6例病人已恢复工作。结论原位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手段。术前认真选择供体和受体,并造好血液配型及组织配型,移植过程中尽量缩短热、冷缺血时间和良好吻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应用免疫抑制药和密切观察排斥反应是取得远期疗效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心脏病 心脏移植 血液配型 组织配型 免疫抑制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